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景观设计生态湿地建设范文

景观设计生态湿地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景观设计生态湿地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景观设计生态湿地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景观,绿化城市、美化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各地兴建的景观项目多以绿化工程、水景工程、城市广场为主,而生态湿地——自然界一种重要的景观状态,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甚至被人们遗忘。其实,生态湿地有着综合的环境价值,体现出丰富的景观形态,在景观设计中加强湿地的建设,有助于创造富有诗意、具有较高环境效益的景观空间。

一、生态湿地的综合环境价值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一个自然综合体,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的生态系统,湿地分布广泛,具有较多的自然类型。关于湿地的定义也有多种表述,通常采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即:"不问其为自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多种生物的栖息地和孳生地,也是若干原材料和能源的地矿资源。

湿地的水陆两相性使它在生态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湿地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一方面它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它在许多地方又需要依赖相邻的地貌景观,和他们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影响临近系统的活动。因此,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的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水质,显著净化水体

湿地能显著地净化水体。当水流经湿地时,流速减慢,加上植物枝叶的阻挡,悬浮物沉积;附着在湿地植物上的细菌、真菌、单细胞生物等将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植物根系可以吸收的无机物,从而促进了碳、氢、氮、磷、氧和微量元素的循环;捕食细菌消灭水中的病毒、病菌和其他病原体;湿地植物在其根、茎、叶中吸收和储存重金属物质。湿地改善水质并促进物质循环,从而防止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所以,人们常称湿地为“地球之肾”。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缓旱涝灾害

江河湖畔的湿地具有天然的水量调节作用,因此减缓了旱涝灾害,同时改善小气候,湿地周边区域的空气比其他地区湿润。湿地存积了大量的碳,破坏湿地意味着其储存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造成气候变暖。

(3)提供多种生物的天然栖息地

湿地丰富的水源和多样的食物来源决定了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湿地是多种生物的天然栖息地。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据统计,中国湿地已知高等植物825种,被子植物639种,鸟类300余种,鱼类1040种,其中许多是濒危或者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类群[1]。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的31种,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就生活在湿地环境中。

湿地自然风景优美,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西方国家为保护湿地制定政策、法规,并提供专项基金,众多的自然湿地得以保护并恢复其功能,但是,我国的湿地状况不容乐观。

二、我国生态湿地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拥有湿地面积六千五百九十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居亚洲第一位。自一九九二年中国正式签署《国际湿地公约》以来,青海湖的鸟岛、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七处湿地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统计显示,近四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海滨滩涂湿地大约一百多万公顷以上,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一半[2]。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规划设计,湿地受污染的情况也日益严重,其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都与湿地的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有关。由于江河湖泊的湿地大幅减少,其蓄洪、滞洪、行洪能力降低,暴雨成灾的情况日益加剧;淡水蓄积能力下降,旱灾发生频率加大;土壤侵蚀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景观设计中加强生态湿地建设

生态湿地在自然平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们对湿地的了解不够全面,它们受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面对中国湿地急剧减少,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干扰的现状,景观设计师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重视生态湿地的恢复和建设,创造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景观空间。

(1)进行科学的湿地规划,保护天然湿地,拓展人工湿地

天然湿地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历史上,我国许多地区将湿地开发为水田和旱田,破坏了天然湿地的生境。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湿地进行开发区建设的情况也很普遍,这样就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规划设计中应力争保护天然湿地,避免将其开发为工农业用地;对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农田,可以“退田还湖”;对已经废弃的工矿用地,符合建设湿地条件的,可以规划为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

人工湿地模拟天然湿地建造,也有较高的环境功能。世界各地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主要用来处理废水,具有运营成本低、消耗能源少、处理成效显著的特点。美国密西西比OceanSpring城的人造湿地处理系统每天处理的污水达到11,35,000升,污水直接进入沉积湖,然后流入人工湿地或者泵入草场进行喷洒,最后排放到附近的海湾[3]。这样的系统值得借鉴。

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规划引入了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形成了可持续湿地环境的营造模式。该方案设计了以湖泊水面、挺水植物为主的中央湿地和环绕园区的线状湿地系统。来自实验室和建筑组团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中心初步处理后,进入线状湿地系统,缓慢绕园一周后成为干净水源;园区径流直接进入湿地系统;湿地同时可作为绿地的灌溉水源。[4]

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规划中,设计师们带来这样的理念: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园区的生活污水和雨水径流,尽量维持开发区域的生态平衡,可以减少开发区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样可以创造富有吸引力的景观。

(2)进行科学的湿地建设,尽快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在进行湿地建设时,对影响湿地生态的因素要加以细致考虑。

在湿地重建过程中,水文功能恢复得比较快,但水位的波动对湿地生境有较大的影响。建成的湿地应控制人为干扰,避免水位的过度波动,减少污染物和垃圾的倾倒,保持相对稳定的湿地环境,这样才能加快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

在选择湿地植物时,乡土物种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土壤和其他条件不良的地区,乡土物种可以依靠其较强的抗性来维持正常生长,具有成活率高,维护费用低的特点,同时较能体现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往往是城市建设所缺少的。

在景观设计采用的硬质材料中,应尽量减少人工材料如混凝土的使用,多使用天然材料。我国江河、湖泊等自然水体岸边人工化严重,完整的、由陆地植物与水生植物构成的水陆交错带被大大简化,多数已为石块或混凝土所代替。如果河流中的水工结构使用天然石材,如河中固有的卵石和块石等,不仅给在那里生息的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为这些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源[5]。

综上所述,湿地在整个自然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景观设计师应当重视湿地的多重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护自然湿地,增加人工湿地,以创造具有综合环境价值的景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