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水性油墨废水处理工艺设计与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水性油墨生产废水含有大量有机物、并且色度高、BOD/COD的比值低,不具备可直接生化条件,需要对水性油墨废水单独收集,单独预处理后,再进行生化处理。介绍了水性油墨生产废水处理工艺,并作出相关评价与建议
关键词:水性油墨生产废水;性质;处理
1水性油墨废水的来源与性质
1.1水性油墨废水的来源与分类
水性油墨主要应用于书籍、杂志、瓦楞纸等印刷品,在酒厂、烟厂、药厂、化妆品厂、儿童玩具厂、牛奶和饮料复合纸等的包装中也有广泛应用。水性油墨在生产工艺中,由于设备的清洗,将产生一定数量的废水。水性油墨可分为碱溶性、水溶性、和扩散性三类。目前研发并广泛使用的是碱溶性油墨。
1.2水性油墨废水特点
水性油墨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为丙烯酸系列的水溶性树脂(载色剂)、含带色基团的环状有机物(色料)和大分子量的醇基或苯基分散剂,其中丙烯酸树脂是废水中CODcr主要组成部分,占80%以上。颜料种类繁多,其中无机颜料有盐类、氧化物类和炭类三大类;有机颜料则有偶氮颜料、酞菁颜料、硝基颜料、色淀颜料、还原颜料、亚硝基颜料、杂环颜料等多种类型。另外还含有稳定剂、消泡剂、阻滞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十多种助剂。水性油墨生产废水呈弱碱性、含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物、并且色度高、BOD/COD的比值低,不具备可直接生化条件,所以处理难度较大。
1.3包装公司简介
某包装有限公司,主要营业范围为纸板、纸箱、纸盒制造、加工,原纸经销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清洗更换油墨印刷设备将会产生一定量的油墨废水,约每天产生油墨废水0.5~1.0m3。
1.4废水水质特征
2工艺设计
由于水性油墨废水的COD和色度非常高,不具备可直接生化处理条件。需要对水性油墨废水单独收集,单独预处理后,再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废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三级标准(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才能排放,
2.1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说明:车间油墨废水集中收集到地下集水池,经一次提升到酸析池,在酸析池中加入硫酸,将pH值调节到2.0~3.0,使溶解在废水中的丙烯酸树脂转化为固体,从废水中析出,通过砂滤干化池过滤,滤去液体,并将固态物质去除,析出丙稀酸,滤水CODcr能降到1500mg/l左右,经酸化除渣后的废水自流进入中间池,此时废水的pH值已降到2.0~3.0,为后续的生化反应的打下基础,这种水解酸化工艺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固体悬浮物都较高的废水,是整个工艺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水中固体悬浮物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并用外酶将ss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将固体悬浮物降解为可溶性有机物,水质就变得清澈了。水解菌水解有机物,使有机物中共价键断键,释放出键能,从而利用这种键能完成生命活动。废水再经过提升到中和沉淀池,调节pH至8.0~9.0,同时加入PAC(聚合氯化铝)和PAM(聚丙烯酰胺),在PAC和PAM的作用下,废水发生混凝反应,形成大量的矾花絮体,经沉淀分离矾花后,上清液进入好氧池,进行生化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经二沉池使污泥沉降,达标后经排放口排放。
3评价
3.1废水处理后的效果
经过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三级排放标准。
3.2社会效益
油墨废水具有污染浓度高、治理难度大的特点。随着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油墨废水的治理是当今环境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该企业做到了油墨废水的深度处理,加强了油墨废水的治理力度,作到了有污必治,而且响应了国家号召,逐步减少污水排放量,实现了污水的回用资源化,有利于实现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的目标。
4意见和建议
1)油墨废水中CODcr的含量高,占整个生产废水CODcr的80%,因此,油墨废水必须与其他车间的废水彻底分离出来,避免混入其它低浓度的废水,从而增加了油墨废水处理量。
2)油墨废水呈碱性,采用酸中和的方法,pH要调至2~3,需要加入去大量的硫酸,设计时可以引入生产线排出的废酸来降低油墨废水的pH值,大大减少硫酸的用量,并同时治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的废酸液。
3)油墨废水中,BOD/COD的比值太低(<0.2),可生化性较差,需要加入富含氮磷的有机物,设计时可考虑引入厂区的生活废水,以为生活废水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以提高油墨废水的可生化性,并减少油墨废水的处理成本,并同时处理生活污水,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2]油墨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25463-2010);
[3]张涛.水性油墨废水的混凝工艺试验[J].环境科学技术,2005,28(3).
[4]杜芬,马立新.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工程实例[J].环境工程,2009,27(1).
[5]张自杰.环境工程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章志青1;林军2 单位: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黄岩环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