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老年人需求疗护建筑设计范文

老年人需求疗护建筑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老年人需求疗护建筑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老年人需求疗护建筑设计

1研究背景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高达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5亿,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900万人,空巢和独居老年人高达1.18亿[1,2],出现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加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明显,老年人“孤独死”现象日趋严重。高龄、空巢和独居老人在生命终末期需要完善的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而现有的养老医疗设施体系难以满足临终阶段老年人这一复杂的需求。目前老年人安宁疗护机构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关于安宁疗护建筑及空间上的讨论和研究仍然有限,深入的理论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探讨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设计与其安宁疗护需求、行为特征、生理与心理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要求相匹配,对解决我国老年人口的安宁疗护问题,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对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相关文献的梳理,以期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提供可用的参考。

2老年人安宁疗护的理论研究基础

2.1安宁疗护的概念

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其定义是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期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3]。安宁疗护试图改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解决他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预防、缓解他们的痛苦。

2.2安宁疗护的理论发展

国外安宁疗护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以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院的建立为时间节点,可以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临终关怀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4],由宗教团体建立的早期临终关怀所,接纳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区的临终者。现代临终关怀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对医院建筑的系统、环境以及它们处理死亡问题不满的反映,随着社会对死亡认知的变化,迎来了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建筑类型的时代。我国最先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的是香港、台湾地区,内地(大陆)安宁疗护事业的起步较晚,但随着对生命认识的深入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安宁疗护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表1)。

3老年人安宁疗护需求与行为特征

3.1老年人的需求及行为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身体的各项机能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的状况,尤其是当人的年龄高于65岁时,身体各项机能的退化速度将急剧增加,如视力、听力、平衡能力及运动能力等都会随之衰退,那么身心机能不同的人生活需求与模式就会产生区别。李庆丽、李斌等人针对老年人生活行为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睡眠、饮食、家务等生活“必需行为”;无为发呆、小憩的“静养行为”;看电视、听广播、阅读报刊、运动锻炼、宗教信仰等的“休闲行为”;人际交往的“社交行为”;接受个人照料、护理和医疗照料、心理安慰的“照料行为”[5]。这些生活行为所占比重依据老年人的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而定。

3.2老年人临终安宁疗护需求与行为特征

处于临终阶段的老年人除了要满足上述的各种需求,还因临终阶段医疗护理及临终关怀复杂的症状与需求,有不同于普通老年人的地方。从崔以泰等人调查研究中可知老年人临终需求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尽力救治、延长生命;减轻病痛;医护人员及家属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照护;希望有一个舒适的临终环境[6]。然而,大多数临终患者基本上常年处于卧床的状态,对他们来说,与其他空间比较,病房的使用频率最高,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仰卧的角度感受病房。因此,病房的空间环境质量、空间设计形式及空间装饰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创造一个适宜临终患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又能提高工作人员效率的空间环境将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4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研究

国外对安宁疗护在建筑和空间上的讨论及研究成果相对丰富。KenWorpole认为临终关怀中心应设在急症医院设施附近,选址应考虑到道路网和公共交通设施,以确保最佳的可达性[7]。在“MakingHospiceSpace”中KenWorpole探索了当代临终关怀空间方面的问题,针对临终关怀的出入口空间、灵性空间、理想地点等阐述其在设计时应该的注意问题。StephenVerderber和BenJ.Refuerzo认为“好的”临终关怀建筑本身可以像艺术一样作为治疗的一种手段,让其空间本身具有艺术性,发挥建筑作为治疗的艺术表现[8]。SarahMcGann164以爱尔兰临终关怀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将临终关怀概念化为“一个由内而外的建筑”,认为临终关怀建筑是一个“部分建筑”:部分住宅/部分社区,部分酒店/部分医院,部分家庭/部分花园。他利用列斐伏尔空间理论框架中的“感知的”“构思的”“生活的”元素分别与“前面/后面”“前景/避难”“隐私/社区”理论相结合(图1),动态地、整体地去分析临终关怀空间的生产。本文对国外的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资料整理及设计要点总结(表2)。在建筑设计及空间优化方面我国对安宁疗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论文主要阐述我国现有安宁疗护建筑的类型,论述其发展、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停留在发展历史及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研究层面。如余翔的《我国宁养建筑设计及其发展前景研究》与王圣洁的《我国临终医疗类建筑的发展及其设计策略研究》论文,主要对宁养建筑与临终医疗类建筑的选型、布局与选址等进行论述,介绍其发展、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王雨洁的论文《陕西慈善医院典型空间设计研究》对临终关怀护理单元简要概述,梳理了临终关怀的发展历史及其护理单元形式。

结语

(1)国外对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持续性的特点,试图从各个视角探索安宁疗护建筑的优化设计策略。而国内对安宁疗护建筑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其发展历史、建筑类型及未来发展趋势,仍处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层面。(2)国内鲜有独立型安宁疗护建筑形式,大部分的安宁疗护病房都是附属医疗类建筑或老年护理院进行设置,而现代安宁疗护机构是一种独特又独立的建筑类型,我们应该根据国情适当发展一定规模的独立型安宁疗护建筑。(3)国内现有安宁疗护建筑设计大多是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对老年人行为特征、精神慰藉及安宁疗护需求等因素考虑不够,如何创造出让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活得有尊严的空间场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东会 王洪羿 单位:苏州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