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书籍封面设计的民族性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书籍属于当时重要的文化消费商品,其封面设计包装和其他商品一样需要挖空心思和投入相应的资金,从而达到更好地将商品销售出去的目的,追求书籍封面设计的“醒目”“、震撼”,成为书刊商家和封面艺术设计者的共识。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书籍成为重要文化商品的共同触动下,书籍封面的种类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获得更好的书籍销售市场,民国时期各大出版机构在没有设置专职的书籍封面设计、装帧设计家的情况下,专门聘请了大量的作家、教育家、画家等从事书籍的封面设计、装帧艺术设计,其中,鲁迅、丰子恺、闻一多、叶灵凤、陶元庆、陈之佛等人也参与到书籍封面设计、装帧艺术设计的过程之中。这些艺术和教育名家们在为书籍设计封面和装帧之时,注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设计中体现出显著的民族性特征。同时,他们还将西方的艺术思想大胆地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中来,实现书籍封面艺术设计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同时具有创新性,实现中西艺术的结合,推动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装帧艺术设计的发展。该时期的封面设计艺术作品已经较为成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国家书籍的造型,而是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部分西方文化中先进的元素有选择性地融入、应用到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之中,较好地表达了设计家的艺术思想,实现中西方国家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比如,在陈之佛设计的《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的封面之中,其采用了中国古典的图案,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性特征,同时其图案样式丰富多彩,不仅有中国的传统图案,同时还有西方图案和日本图案,封面设计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该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大量使用美术字,将中国汉字进行几何化、图案化的变形,从而让书籍名称的汉字与其他相关汉字也成为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民族性
民国时期,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已经成为一股潮流,甚至不少人还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倾向,许多文化艺术作品均注重借鉴西方造型及其经典人物,有不少西方造型直接被移植到中国书籍的封面上,而这些封面的造型和书籍的内容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此种“照搬”的封面艺术设计逐步受到了人们的反思。比如,鲁迅就十分反对单纯的“拿来主义”,反对在封面艺术设计中“照搬”西方造型,对如何融合中西方文化运用于封面艺术设计进行了探索,鲁迅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鲁迅在《论“旧形式的存在”》一文中提出“: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
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同样如此,当时出版的鲁迅的许多书籍均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金石篆刻、汉代画像砖等经常性成为鲁迅书籍封面设计中的造型,,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比如,《桃色的云》是鲁迅的翻译作品,该书于1923年出版发行,该书是一位盲人诗人的童话集,在对书籍的封面进行设计之时,使用了飞禽走兽以及横条带状的造型图案,这些元素是从汉代画像砖中提取出来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心理结构,在艺术作品上表现出来就是,非常注重想象,强调一种情绪上的和谐,不喜欢物欲化,而是注重精神的享受,注重情理交融。因而,民国时期不少艺术家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民族元素,赋予了封面设计中国灵魂,和西方文化中注重感官刺激的审美倾向完全不同,通过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描画图案,以此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与内涵,促使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装帧艺术设计具有显著的东方神韵,民族性特征十分显著,让读者在翻阅书籍之时就感觉到东方神韵在哗哗流淌。1927年,《文艺与》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在表现“性”的封面设计之中,设计者并非像西方国家的书籍一样直接将那些和相关的元素展现在封面上,而是以高雅的花朵、富有生命力的叶子来象征书籍的内容,可谓超凡脱俗、高雅丰富。民国时期许多杂志的封面设计中,也非常注重传统民族元素的运用,不少杂志的封面设计将传统文化中的敦煌艺术、石刻、青铜器、瓦当纹样、彩陶、青花等作为设计的元素、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比如,《甲寅》杂志就是此方面十分经典的案例,其封面采用古代的器物造型作为图案,而《甲寅》这个杂志就是积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的刊物,将中国的古典形式和刊物的内容相互结合起来,同时也将字体较为巧妙地融合到器物之中,为了突出“甲寅”,还刻意刻画了一只老虎在封面的下方,十分令人瞩目,设计可谓十分独到,是体现民族性特点封面设计之佳作。
三、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创新性
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生命力还在于,不仅较好地传承了传统、民族特点,封面设计者们还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下采纳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推动了该时期封面设计的创新发展。随着民国时期书籍买卖市场的逐步发展繁荣,人们逐步发现在封面设计中赋予更多的视觉元素更能够获得读者的喜爱,因而逐步开始重视在书籍封面中融入更多的视觉元素。刚开始时,部分出版发行商将月份牌上的仕女图运用到书籍的封面上,后来发现能够增加书籍的销量,其他出版商纷纷效仿,直至最后发展成为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视觉文化。鲁迅的《伪自由书》被查禁之后,鲁迅将其书名修改为《不三不四集》予以继续出版发行,而且还在封面的上方加上“weizjushu”的条幅,封面的视觉文化与鲁迅的个性获得了一致。此外,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文化中的元素也逐步丰富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元素,使封面设计更具创新性。
由曹辛之设计封面的书籍《好望角》于1944年出版发行,封面插图中便有荷兰海上渔夫的元素,显得美丽而质朴,极富创新性。民国初期,书籍封面的作用主要是保护书籍的内页,其作用较为单一,后来通过创新发展之后具有审美功能、介绍说明图书内容功能、广告功能,其功能作用向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民国中后期,书籍封面不断实现新的创新发展,不同形式和风格、不同内容的书籍封面开始获得了自由的发展。比如,民国中后期的书籍封面插画中,出现了版画、水粉画、抽象画、水墨画、水彩画等,封面插画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较之民国前期显得极富创新性。
作者:刘艳 钱涛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