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计算机设计大赛探索育人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一个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比赛,通过竞赛过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设计教育现状及问题,探讨设计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和任务,进而探讨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专业学习和高水平人才培养途径。以赛促学,在专业创作过程中引入竞赛,不但能激发学生创作潜能,更要多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大赛;以赛促学;育人模式
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是在新媒介、新技术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据调查发现,目前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趋于保守,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具有提升的空间,与国际社会艺术设计的新媒介、新技术、新趋势发展出现脱节。因此,设计类高校培养高水平创新型设计类专业人才迫在眉睫[1]。也正因如此,探究设计专业多样化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载体,不断总结创作经验和体会,进而研究高效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1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现状和问题
1.1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现状
中国设计类高校中,竞赛作为助推专业学习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本项赛事级别高、影响范围广,是以赛促学的典型平台。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组成“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在同类竞赛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参赛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熟练应用各类设计软件,还需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研究能力、应变能力等。因此,典型竞赛强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将竞赛引入课堂,成为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助推剂。根据2017年学科竞赛排名来看,上述两所大学名列榜首,据调查发现,这两所大学均出台详细的竞赛鼓励政策,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以赛促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研究型、实践性学习方式,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学习、自由创造,学习方法和方式更加灵活。以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年画新语之吉瑞精灵》为例,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与磨合,共制作海报31张,30余件系列文创衍生品,作品数量和作品质量都有大幅提升。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学生选择专业并非全凭自愿,他们在经过简短的培训之后,通过了应试考试而进入高等学府的相关专业[2]。面对这类学生,以设计类竞赛促进学习的方式,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启发学生多元化和开放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从前期短暂的专业学习中,以竞赛载体、团队合作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增加专业兴趣,不断了解本专业、行业和领域发展特色和趋势,让学生们在竞中学、做中学。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高效的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兴趣,研究专业相关项目,树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3]。从宏观层面看,以赛促学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现状,中国东部地区要好于西部地区,“一流大学”要好于普通院校,公办院校好于民办院校,中央高校好于地方院校。这种竞赛资源不平衡的现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负责人进一步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效果更高效,学习兴趣更浓厚。
1.2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国内设计类高校学生参加比赛状况及各地区参赛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以赛促学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推动作用,但一些高校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足。一是有些高校对比赛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地方性高校、民办高校中较为明显,对竞赛信息传达不利,导致很多学生有其心却苦于没有途径;一些民办高校和地方高校对学生的竞赛经费、政策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投入有限,苦于无法更好更完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与想法。二是学生自身对于比赛的甄别能力不足,导致一些乱参赛的现象发生,这甚至会导致因为比赛不正规、学生不重视、专业不对口等等情况,学生付出努力得不到相应的结果,这才使得学生对竞赛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竞赛的类别进行甄选指导。这种为了比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设计竞赛教学的教育结果,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反感参加这种仓促的比赛,从而失去了很多用竞赛来提升自我能力的大好机会。
2以赛促学的目的和任务
2.1以赛促学的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高等教育就是要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具备高级专门人才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的应是品学兼优的高等人才,注重于“人”的培养,而非“人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应主要致力于学生多方面的智慧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锻炼,既不能“扶着孩子走”也不能“撒手不管”。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关键要素,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素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视为核心任务,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设为基本点,打造既有职业本质又有职业道德更有职业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2.2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任务
2.2.1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基本任务设计专业培养具备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竞赛提升艺术设计的知识和技能,拥有独立设计的能力,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能较好地承担设计部门的任何工作。要让学生通过竞赛学习上升为基本理论和经验,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设计研究能力和教学的基本能力,同时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外的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动态,具有敏锐的设计嗅觉和能力。参加各种国内外的比赛不但可以讲课上所学融会贯通,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精准把握国际上设计领域的潮流和趋势,更好与国际接轨。
2.2.2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的重要任务在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重要任务是培养高质量拔尖设计人才。设计讲求美学,人人心中皆有不尽相同的美的标准。而竞赛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历练,不断用高质量、高标准和严要求来规范学生创作质量,想要达成最好效果的设计作品务必要优中选优,不断提升。另外,高质量人才培养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价值观和创造力,让学生参加高水准的设计竞赛,尤其是正能量的设计竞赛,如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全国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作品创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并且,在竞赛中要严格把关高水准、权威性的竞赛,在高起点的竞赛中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竞赛育人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设计类高校以赛促学教育模式的探索
3.1以赛促学育人模式
设计学科竞赛是在设计领域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评比形式。将竞赛与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跟社会接轨,通过更加严峻的实战经验来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让学生提早看到象牙塔外的世界。在比赛中摸爬滚打,无论是从设计能力的长进,还是从社会经验的丰富上来看,竞赛类教育模式更适合以实践为主的设计类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对于将来要从事商业设计师职业的学生来说,提早适应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也不是说有了竞赛性教学这种外向型的教学方法之后就要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授课模式也有信息量大、经验传授方便、少走弯路等无可替代的优点。将传统型和竞赛型的教学模式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使高能教育中的设计类教学更好完成培养人的目的。
3.2以赛促学的设计实践
参加设计竞赛的过程对于推动大学生专业学习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竞赛为载体的设计实践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成长、进步和提升的过程,赛后也应该延续创作,将优秀成果不断延伸和扩大。以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品《年画新语之吉瑞精灵》为例,参赛创作过程凝练了丰厚的成果。首先,全组亲赴天津杨柳青古镇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拜访了当地许多的杨柳青教学实践基地。前期的调研为作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期更要用多种创作实践方式来持续传承和发展杨柳青年画的精髓,将具有新鲜血液的作品继续宣传下去,创作了大量海报、线上新媒体设计与线下文化创意产品、申请了专利、发表了论文。这种以竞赛为载体的设计实践,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知识拓展更新做了充分的尝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自己毕业走向社会挥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3.3以赛促学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通过竞赛,学生收获了作品,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绩,收获了能力,收获了友谊,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竞赛中,大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态,竞赛结果固然重要,但不能过于看重,过程的学习至关重要,能够走到最后得奖的作品,仅是象牙塔上的明珠。仍以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第10届大赛报名作品数约13000件,参与学生超过万人,几乎过半的985、211高校参与,参赛学校500多所[5]。种种数据佐证了这场一年一度的竞赛竞争的激烈。参赛的竞争者大多素质高、能力强,所受的高等教育专业性强、学术性好,想要在这人海之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但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的激烈性恰恰是促进我们相互进步,共同成长的良好比赛氛围。各个参赛的学校都会不断提升自己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促使着高校进行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不断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专业能力。不仅如此,竞赛式的教学新模式也会促使学生对专业的深层挖掘,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学习,更对设计这一行业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学习模式,是大学生在传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赛中学、赛中做,不断提升设计实践学习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成长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笔者认为,以赛促学不仅是简单的竞赛活动,应该上升到竞赛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让学科竞赛成为培养高水平大学生的引擎;让竞赛成果多元转化,使竞赛育人成果不断扩大化。党的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6]。创造力是国家未来振兴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以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载体,探索竞赛为载体的学习模式,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高水平、拔尖型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嵇立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2):106-107+117.
[2]胡思远.内地高校文科数字艺术教育现状研究———以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7):81-85.
[3]阳丰.马蒂亚斯关于中国设计教育观点的启示[J].湖南包装,2018,33(01):114-1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5]贾品第.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创作流程及启示[J].包装世界,2017(5):105-107.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王宇蒙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