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子设计大赛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范文

电子设计大赛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子设计大赛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子设计大赛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研究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发起于1996年,是教育部倡导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对提升研究生工程设计能力和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1]。研电赛的目的是推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竞赛始终坚持“激励创新,鼓励创业,提高素质,强化实践”的宗旨[2]。竞赛采取题目自拟、时间宽松的竞赛方式,作品覆盖了信号处理、测量与控制、电力电子和通信等电子信息相关领域。研电赛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电子行业企业也非常看重学生的电子设计竞赛经历,学生参赛踊跃。尽管研电赛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发展势头,但评审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学生们的作品创新不足、缺少创意,对作品的应用定位欠考虑。笔者参加了2014年东北赛区初赛和全国决赛的评审工作,发现在众多的作品中能够吸引人、富于创意的作品极其少见,多数参赛作品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作品完整性较好,但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还有很多急需的工作要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1变被动为主动走自由发展之路

传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主要是辅助指导教师做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指导教师采取布置科研作业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课题由指导教师来指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由指导教师来规划,研究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难得到激发。这一点从研电赛的部分作品中清晰可见:有许多参赛作品就是一个普通的开发项目,其完整性较好,不否认其工作量,但从创新创意的角度看,甚为平常,当问及作品的创新之处时,参赛队员们的回答很难令人满意,更难留下深刻印象。这里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主动、自由的土壤,自然无法将其创新潜能发挥到极致。创新需要激情,需要思维发散,需要以兴趣为导向。应该给研究生留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努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坚持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各项培养工作的核心,鼓励研究生自己提出具有潜在创造性但有一定风险性的课题,鼓励研究生去做有创意的科研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角色也应转变,改变在学生心目中的“老板”形象,变成研究生的科研顾问。当学生遇到难以攻克的问题时,指导教师只需给出大致的解决方向以供参考,而具体的尝试由研究生自己来规划和执行,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在创新的道路上锤炼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2加强交流走共同进步之路

参赛作品中,有些作品的不足之处,在其它作品中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试想如果两个参赛队赛前能交流一下,那么他们都将获得较好的成绩。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与他人交流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交流对于研究生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研电赛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全面提升参赛学生的电子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由于学校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国范围内研电赛参赛者能力方面目前差异较大,有必要以研电赛为契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各学校共同进步,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以赛区为单位,参赛成绩好的院校通过交流活动,把设计中的经验和独到的思想分享给赛区范围内的其它院校。比如,东北赛区的研电赛历年来获奖层次高、获奖数多的高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赛区组委会可以组织哈工大的获奖同学,到其他高校开展系列经验分享活动,谈经验讲体会,交流技术难点,分享创新创意,这样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可以互通有无,提高整个赛区的电子设计水平。(2)每一届全国研电赛决赛中都会涌现出一定量的优秀作品,可以将这些作品汇编成书,出版一本参赛作品论文集精选,发放给所有本届参赛学校和参赛队员,通过学生阅读和自由交流将作品在各个院校内部传播。这样既宣传了竞赛,同时对研究生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宝贵的设计经验。(3)各赛区可以不定期的召开有关研电赛的研讨会,进行专题技术讲座,探讨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法,交流各学校的竞赛组织及竞赛指导经验,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校企合作谋求真正产学研结合

评审中发现,有些参赛作品创意不错,但对应用的定位不明确。这里凸显出来的问题是,研究生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但所做的工作未从实际应用出发,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创新而创新。针对这一问题,在选题等方面应采取“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一种研究生培养的新出路。“从企业中来”是指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要,由企业提出;“到企业中去”是指所形成的成果要接受企业的实际检验,同时取得成果的人最终也要进入到企业中去。当学校和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合作之后,既可以监督和修正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同时优秀研究生还可能从企业争取到一定量的奖学金作为培养经费,为研究工作奠定经济基础。一旦产学研有机结合起来,研究生培养过程将走向良性循环:所培养的研究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招聘时愿意接收;学生就业率高,学校声誉好,生源质量自然会提高,进一步正面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这样下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得到质的提高。

4师生共同分类精准定位培养类型

当前研究生入学时就已经区分成“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但培养过程却难以按学生意愿实施。实际培养中,研究生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大多取决于指导教师。若指导教师本人主要做学术研究,那么所带的研究生通常会按学术型培养,给学生分配的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若指导教师主要做工程项目,那么所带的研究生通常会按专业型培养,给学生分配的课题任务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方面。面对这种问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一方面听取研究生本人的意愿,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应按照“学术型”和“应用型”做出分类,使学生的意愿和教师的类型精准对接,使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真正从单一模式走向双元模式。

5结语

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当前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参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发,分析了作品折射出的研究生培养问题,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的被动培养模式,转变指导教师的角色,给研究生提供自由发挥空间;针对缺乏交流问题,提出优秀指导教师、获奖学生互相交流以及出版作品论文集等建议;针对应用定位不明确问题,提出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针对培养过程中学术型与专业型定位不准确问题,提出将指导教师分类,结合学生意愿的培养类型确定方法。

作者:盖建新 童子权 于佳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