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报警柱创新设计范文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报警柱创新设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报警柱创新设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报警柱创新设计

摘要:论述了安全报警柱的现状以及报警柱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了现有安全报警柱在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基于人们对安全报警柱使用的需求,对安全报警柱进行了重新的改良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安全报警柱、急救、设计绪论

国家的平安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建设平安城市成为国家深入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保障安全的措施变得极为重要。安全宣传教育进社区、进课堂,把安全意识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各种应急救援设备也开始研发试用,报警柱正是其中一种紧急报警设施。近些年开始应用于各省市、校园、大型景区等场所。安全报警柱是通过一键报警按钮来与警察进行通话求救,然后根据定位进行营救和追捕犯人[1-2]。可是现有的报警柱功能单一,设备不完善,使用率低下,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对其进行优化再设计,提高安全系数,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是我们社会各界和设计师的职责。

一、城市公共空间安全报警创新设计调研

近年来,报警箱,报警柱开始应用于各省市,校园,大型景区等公共安防形势严峻的场所。现有报警柱造型多为金属制长方体,应用方式为一键式便携报警,主要具有报警对讲,可视通话和广播功能。而国内报警柱与国外在功能和外观结构上基本是一样的。在国外的大学里,报警柱的使用甚至可以是女大学生晚归不敢一个人回寝室,按下报警柱后,保安人员会十分乐意护送她回寝室。而在国内,虽然报警柱已经开始被普遍地安置,但是只有在抢劫偷窃十分猖獗的地区,报警柱才会被较为频繁地使用。其中的原因,除了国家情况不同外,我们还会发现现有的报警柱功能单一,按键方式和位置不是十分合理,不能被人们合理利用。

二、设计问题分析

根据我们的统计和对一定数量人群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如学校,闹市,景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地方,常会发生事故案件,比如街道公路上发生车祸逃逸等,很多由于不能及时报案,和录取证据,致使犯罪分子逃脱。此外在一些边远景区内,由于地域处于偏远位置,移动信号不稳定,当游客在遇到困难,或者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无助情况下,也很难及时报警求助。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应急设施还以分散安装的报警装置为主,而报警装置的位置却鲜少人注意。发生案件时,人们首先反应也是用手机等通讯设备报警,而城市的监控区域十分有限,且难以第一时间选择出有效的监控录像,监控效率也较低,案发后较难侦破。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报警柱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导致使用不方便而且使用率过低。通过整理将问题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功能单一:在发生交通意外、火灾等可能出现伤亡的情况下,仅仅是现在报警柱的功能,等待警方和救援人员的到来,而无法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可能会让受害者错过最佳救助时间。在发生抢劫斗殴等作案时间较快,受害人及其慌乱的情况下,现在的语音报警方式在与警察沟通时会因为不精准的语言难以沟通、不便确认地点和案发情况,导致救援延误、作案人员易逃脱,并且案发后的侦查工作没有及时证据难以调查追捕罪犯,这些问题现有报警柱无法及时解决问题。

(二)操作过程不够人性化:在按键使用方式和位置的问题上,现有报警柱按键基本在一块凹面平面上,且按键小,在紧急情况下,当事人十分紧张害怕,不一定能快速找到按键并报警成功。此外,现有报警柱按键高度和位置只针对正常成年人,而针对儿童和身体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报警,却没有做出合理的安排[3]。

三、设计意义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的平安建设,报警箱、报警柱开始应用于各省市,校园,大型景区等人多眼杂且易发生抢劫、抢夺、打架、车祸、不法侵害、损坏公物的场所。然而报警柱的使用率低,使用效率也不尽如意,此外,城市监控区域十分有限,且难以第一时间选择出有效的监控录像,监控效率也较低,案发后较难侦破。

(一)提高报警求助的时效性:对于广大民众,一个设计优秀的报警柱将能更快速、更便捷、更有效地帮助市民解决突发的财产人身安全问题。可以让广大民众在危机状态下,第一时间想到报警柱,并能快速的找到准确的位置。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安全信任。

(二)提供更加及时和人性化的救助:对于警察、医护人员等灾害现场的应对人员,设计合理的报警柱能够让他们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并为他们提供更丰富、更直接的现场信息,更容易决定伤害解决方案和推动事件的解决。

(三)创造更加安全和谐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社会的发展,改良后报警柱的高效危机处理和伤害安全措施,将有效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与电话亭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资源整合。

四、城市公共空间报警柱创新设计概念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突发事故没有得到第一时间营救的案例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因此安全报警柱是突发事件中保障人们安全的十分重要的报警设施。本课题小组主要以报警柱设计研究对象,结合紧急情况下被害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身高,当时的身体健康状态,结合与机械产品设计相关的基础学科,从报警柱的功能、材料选择、比例尺度、色彩选择、使用环境等方面对报警柱装置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设计制作出能保障人身安全需求的装置。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设计:

(一)人机工程学方面:在公共空间中流动的人群再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年龄段的人受文化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就不同;身高不同的人对报警按钮使用范围就有不同的需求;身体健康程度不同,如残疾人或意外受伤者对报警柱就会有不同的报警需求,所以在人与机器与环境的沟通中要最大程度地保证该装置对不同人群不同状况下都能够被接受并且能提高使用的简捷性。

(二)功能方面:通过对安全报警柱使用方式的分析,发现以往按钮的方式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不便,而且使用高度不适合所有人群,比如残疾人群,受伤无法站立的人群,儿童的误操作等。通过头脑风暴后想出了更为明显方便的报警方式——拉绳式报警,慌乱紧张迫切希望得到救助的人们,当他们看到一根带有警示性的绳子时会下意识地拉下求助,这种报警方式更容易让人理解,而且绳子是有长度的,在一定的高低范围内都可使用,这就避免了因身高无法操作的问题。

(三)创新设计方面:为了应对有人受伤的紧急状况,我们在报警柱中新增加了急救医药箱和除颤仪,如果遇到昏迷、流血等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帮助人们抓住黄金时间进行急救。顶部的警示灯与报警装置能够同时工作,当报警绳被拉下时会同时发出警报声,并且在夜间可以闪烁,能够便于人们在昏暗慌乱的情况下及时发现报警柱。

(四)心理方面:安全报警柱装置的风格、材料、色彩、使用方式,均要考虑人们的适应与承受能力。首先使用颜色应该显眼、带有警示意义的颜色,但是又要能融入大环境,不能在公共空间中显得突兀破坏美感,其次摆放位置要在易发生紧急情况地点如车流量大的路口、僻静的校园角落等处凸显出来,让人们可以在慌乱的情况下快速找到。并且安全报警柱的整体设计要简洁易操作[4-5]。

五、最终设计方案展示

通过对现有报警柱存在的问进行分析后,我们进行了再设计。安全报警柱的整体造型为类似圆柱体,上方为分割式报警灯,夜间闪烁便于寻找,并且在报警的同时会发出鸣叫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显示屏的上方是一个摄像头,能够让警察了解第一现场的情况,并且视频内容会进行保存,方便后期作为证据资料对罪犯进行抓捕。在中间设有具有一段长度的拉绳,报警时不会因高度的限制而无法操作,在这一段区域内都可以拉动报警,能够满足不同身高、身体状况人群的需求。绳子外有透明保护罩,保护设施是倾斜向上的,使用时向右推开,因有坡度使用后会自动关合,可以有效避因使用后无法关闭而为下一次使用带来免误操作。在安全报警柱的最下方设有急救箱和除颤仪,用于急救,增加了报警柱的附属功能。急救箱和除颤仪是放在报警柱内部的,外侧是花瓣形保护盖,使用时拉开前方的保护盖宛如花朵绽开,增加设计感和美感,打破急救设施的机械感。在闭合时正前方的保护盖上印有医药标志,便于人们发现急救设施。整体的安全报警柱颜色采用了黄绿的搭配,颜色鲜艳活泼,能够与市区、住宅区、校园等场景融合。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意识越发深入人心,人们对维护自身安全也更加重视。本项目的开展着重于人民的安全隐患问题,符合国家建设平安城市的号召[6-7]。对广大人民有益。现阶段,城市警方的警力不够充裕,无法遍布城市,并且动用大量警力进行全天候巡逻过于浪费。报警柱的设立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安全报警柱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人们迅速报警的需求,使受害者能够及时得到救助,也为捉拿犯罪嫌疑人提供有力线索,消除了紧急情况无人救助的问题。在城市或者大学等公共空间中也可在路口、要处、偏僻处设立报警柱。操作简单,普及性强,人们容易接受和使用,也可以省去很多人力资源的浪费,将救援力量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尚未普遍安全报警柱,而百姓的人身安全保障已成为国家人民的热门话题,众人所需。此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民百姓所需,并且进行人性化设计,不同情境分析,通过合理设计,有助于提高救援效率,保障人身安全,加强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远.可持续设计理念在户外公共设施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4.5(35):122-125

[2]何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则探究[J].设计.2015.05:60-61

[3]李波涛.周依鸣.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自动贩卖机的温情[J].设计.2017.07:36-37

[4]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

[5]唐纳得?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魏长增.张品.工业设计与产品语义学[J].包装工程.2003.24(2):81-84

[7]王梦莹.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6:80-83

作者:刘宇鑫;王艳敏;蒋金婷;叶彬洁 单位:嘉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