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面向区域发展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范文

面向区域发展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面向区域发展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面向区域发展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数据融合,使得智能设计成为现实,传统产品设计专业单一化和程式化的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较为严峻,面向产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方向。本文对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及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建设思路进行探索,以期为相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发展;产品设计;智能设计;人才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专业。自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将“工业设计”专业仍保留在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原授予文学学位的部分(即艺术类)则转入新增的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并将专业定为“产品设计”以来[1-2],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设置大多以国内几个代表性大学为样本、相互仿效、大同小异的情况;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全球数据呈现爆发态势,使得智能设计成为现实,阿里“鲁班“、“特赞”等智能设计平台也相继推出[3];另外,2018年全国设置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规模达到1928所,招生529713名。以往单一化和程式化的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严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时代的要求。面向产业、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明确的核心方向。贵州民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始终秉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夯实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奋力向国内高水平一流产品设计专业前进。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

(一)专业培养目标立足贵州本土,培养能够从事以贵州民族特色文化载体为基础的产品创新设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引领贵州民族工艺活态传承及产品创新设计的一流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服务贵州文旅大生态发展的产品创新阵地。

(二)专业特色民族性:坚持维护和弘扬贵州少数民族工艺文化精髓和价值,不断探索民族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推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产品化转化,上升为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标志。地域性:不断发掘贵州地域特色传统工艺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资源,实施传统工艺进课堂,在教学中将贵州少数民族丰富的工艺种类如染、织、绣、漆、制陶、银饰等融入课堂,不断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的广泛应用。实践性: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等部门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已建设染、织、绣、木作、金工、陶瓷、皮具等12个民族工艺实验室,实验室功能完善,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条件。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教学、研究平台为工艺的综合应用性、工艺互补实验及开发提供了保障。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

(一)专业综合改革方面1.立足特色与市场需求,专业课程不断改革完善。秉承服务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制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作品与产业相结合,并重视基础教育、着力开发国家级精品课程,逐步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产品设计人才教育模式[4]。2.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通过依托高水平科研不断凝练专业课程特色,坚持以本为本、科研方向和教学方向高度统一,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视野的产品创新设计人才。3.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紧紧把握行业专业动态。本专业不断深化教学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51%,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加强与国内外优秀高校间的师生学习和交流。转变以分数定质量的传统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对平时表现、综合能力、学习成果等实践能力的考查;集中实践环节建立由教师代表、企业代表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队伍。4.“激兴趣、拓视野、强技能”,小学期深度综合改革。根据本专业特点,进行“激兴趣、拓视野、强技能”渐进式的夏季小学期综合改革,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以分组形式开设不同专题内容的课程,从而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了解上下游行业,树立专业信心,全面提高实践操作能力。5.深化产教融合,用市场检验教学质量。围绕“非遗+”、“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不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培训手工艺传承270余人,先后建立校外实践基地5处;每年举办1-3次的创意市集活动,通过市场检验教学成果,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5]。

(二)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1.立足特色、外引内培,建立教师核心团队。首先,建立本专业教师准入和考评机制,并注重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加培养,不断壮大师资队伍;进修、国内外访学等多渠道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另外,多管齐下,打造双师型育人团队。通过项目实践和参展参赛,鼓励专职教师“走出去”,多名教师先后获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将一批省内外知名设计师、专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请进来”,外聘形式参与本专业的日常教学,不断夯实兼职教师资源库。2.因地制宜、取舍有度,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实施“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管理模式:明确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职责;完善教研活动、听课评议、“青蓝工程”等管理制度;设立专项活动经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纳入教学质量报告。坚持教研互促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鼓励教师围绕本专业发展申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推动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另外依托于本专业的硕士教育与本科教育形成良好教学组织梯队,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的有序进行。3.主要成效及专业下一步改革主要举措。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提高:荣获贵州省第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建成贵州高校最完善的产品设计实验室,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贵州省高校毕业生美术作品展金奖、银奖、铜奖多项,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数十项;获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项,相关授权外观专利若干项。多次举办创意产品市集活动,极大的推动了产品设计专业的作品不断改良并与区域发展融合,相关活动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并进行报道。专业建设和改革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下一步主要举措如下:“以生为本”,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契合贵州文旅大生态产品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以“艺术+人文+科技”为基础的产品设计专业学做一体教育模式;进一步打造精品课程;进一步打造本专业线上课件库、素材库、民族文化资源库;进一步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专家进行课堂授课、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动态管理机制,重视青年教师培育;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并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每年定期举行新进教师说课及专业技能比赛;进一步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设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师生视野与知识修养,学习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紧跟贵州产业发展,强化学科交叉深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进一步推动数字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服务设计领域发展;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包括共建优质实训平台,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实习基地;瞄准产业需求,进一步匹配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与行业企业场域;进一步加强考研教育和管理,提升本专业境内、境外升学率;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产品设计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推动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创新合作交流,全方位保障毕业生未来发展。

三结语

在文旅深度融合以及智能设计等新形势下,本专业将继续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区域发展,以本为本,继续深挖贵州优秀民族文化,继续强调多学科交叉、推动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科技、审美有机融合,发挥本专业在全省的引领作用,促进贵州民族文化高品质产品转化。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保障等方面继续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整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培养出更多能够服务贵州文旅大生态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产品创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江,顾平.“艺”与“工”的融合与分离——工业设计专业设置的变迁与目标定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4):136-140.

[2]蒋晓,张振东.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比较[J].智能制造,2014,(10):26-29.

[3]人工智能怎样影响设计与设计师?[J].工业设计,2017,(11):152-153.

[4]夏春燕.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网络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0):23-26.

[5]赵军霞,张瑜,李晓霞.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8):9-11.

作者:赵慧亮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