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竞争设计论文:包装设计教学的竞争力与成果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孟刚罗军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为了促进专业竞赛内容向实践教学的转化,我们专业于2009年重新规划了课程结构,调整后的课程结构表现为以四种竞赛类型为导向的纵向结构,即“平面广告竞赛”、“书籍装帧竞赛”、“包装设计竞赛”以及“多媒体设计竞赛”(见图1)。然后根据2、3年级学生的意愿和潜力,对应4种竞赛类型将他们分成4组,每组30人左右,按年级高低和个人能力实行阶梯搭配,并由一个在此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带队,在创作竞赛作品过程中确定学生组长,负责任务的分工与管理。此举为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环境,有利于2年级学生较早地积累竞赛经验,从而养成适度的紧张感,为3年级的竞赛创作乃至4年级的实训就业打下了宽厚的实践基础。
我们现以“平面广告竞赛”组为例。该组学生在2年级两个学期除了学习一些共同课程之外,而只需要学习“CorelDraw矢量绘图”和“SPSS统计基础”两门软件课(第3学期),以及标志设计(第3学期)、VI设计(第3学期)、广告设计(第4学期)、招贴设计(第4学期)4门专业课,而调整前的2年级学生除了要学习上述5门课程之外,还要学习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相关课程。课程种类多,因此单个课程课时量相对要少,学生往往刚找到学习门路,课程就结束了。而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每组学生应学课程的种类同以往相比有着明显的减少,但是单个课程的课时变长,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深入研究设计对象。
我们在新课程结构内实行了4条新的举措:
第一,设置自学课程。方法是新开或将原先几个课时长、学习门槛低或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的课程降格为自学课程;对自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则由专业教师确定;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来掌握知识,例如原先培养方案中一年级的“Photoshop基础”、“Dreamweaver(html)”因学习门槛较低,以及内容上与“Photoshop高级”有重叠的“Firework”,都被调整为自学课程。
第二,整合老化课程资源。按照自学课程的设置思路,我们删除了几门指向不明确的美术技法课,将几门内容重叠的理论课合为一门课程,使调整后的基础理论课内容更精练、目标更突出。
第三,更新课程。我们利用节余出的200多节课时开设了4门有助于学生拓展设计思路和提高分析手段的软件课程。例如“Indesign排版设计”、“Dreamweaver(Div+CSS3+JavaScript)”,以及从工业设计专业引进的打通课程“Rhino初/高级”和从我校统计学专业引进的“SPSS统计基础”(用于广告市场调研和文案创作中对调研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方法)。
第四,组织院内专业竞赛。组织院内专业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自学课程成果和提升竞赛意识,“手绘海报竞赛”、“电子书设计竞赛”分别是视传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书籍装帧竞赛”组学生参加的竞赛,其中“电子书设计竞赛”要求学生自学“Ebookworkshop”和“ZineMaker”两个软件之后进行创作。从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来看,专业课程、自学课程、专业打通课程与院内竞赛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而且也能有效地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先学生课内作业与课外生活严格分开的状况。许多学生反映实行分组之后,花在上网、打游戏等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普遍感到了紧张与压力,变得忙碌起来。
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分析
以下就“包装设计竞赛”组为例,探讨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构调整后的效果。包装设计以“包装设计(一)”和“包装设计(二)”两门课程为主,辅以“Rhino初/高级”和一些共同课程。
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中两门课程共增加到256个课时和6个学分,分别设置在第3学期和第4学期各128个学时。包装组的学生一年级时就进行了造型设计、文字设计、图形设计、“Photoshop基础”和“摄影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在一年级第2学期的“造型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入纸雕创作、陶艺造型等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三维立体空间意识与造型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此点以往是视传专业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它可为二年级分组打下基础。
比如陶艺的造型练习偏向学生的空间想像和制作工艺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完成陶艺作业,实验室派专门的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的问题。学生需要的设备设施、实验材料则由学校统一提供。课程的题目也比较宽泛,如用陶艺技法表达“容器”的概念,从具象的茶壶到抽象的表达都合乎要求;课堂讨论主要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当然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的发言很踊跃,互动性很强。于是每个课题从创意到最终完成,都要经过好几轮的评价,最后的作品就会比较成熟和完整。纸雕创作也和陶艺造型专题训练类似,但不安排学生做盒型练习。盒型练习在二年级第3学期的“包装设计(一)”中另有安排。此外,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要求,二年级分组后还可以针对竞赛要求扩充金属、玻璃方面的训练。
“包装设计(一)”为128个学时,分两个阶段,各64个学时。在第一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盒型练习,然后上交至少8个盒型作业;教师鼓励学生做一些超越实用性的探索,做的东西不一定有实用价值,但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第一阶段成果评价上依然沿袭教师主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在第二阶段,学生只要求完成一个作业,即独立设计完整的商品包装,具体选题既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整个制作过程同样要经过好几轮的评价。学生要利用图形、文字、色彩和造型语言,通过艺术手法传达商品信息;学院为此购入了精雕机、快速成型机等工艺设备,建立了模型工作室确保了实施创意的技术条件。比如有个作业要求学生用纸板给保龄球做一个便于携带的包装,要求学生用Rhino建模,输出图纸,然后在快速切割机上切割,通过设备以辅助制作,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品质,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包装设计(一)”对学生的定位培养上与普通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要求学生从包装观念、设计方法、材料运用和促销的角度,对包装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启发学生具备全局观念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和大贺(中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公司、南京精益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课程上会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到这些企业实践,期间学生可以实际操作一些“UV上光”、“电化铝烫印箔”等学校无法提供的工艺技术,耗材费用则由学院从学生实验费中提供部分补贴。
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包装设计(一)”的课程目标还包括了让学生了解销售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以及包装工艺设计的区别,所有的包装设计都力求实现包装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概念。而平面设计只是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按照平面设计的观念完成商品包装的整体功能设计。为适应现代包装设计与包装教育,学院必须树立包装整体系统化设计的观念,进行包装的整体系统化设计。这个目标在“包装设计(二)”中让学生有着更为深入的学习与体验。
二年级下学期的“包装设计(二)”同样是128个学时,两个阶段分别为64个学时。第一阶段安排容器的制作,第二阶段完成外包装设计制作。课程设置更加整体系统。从消费者心理与包装定位、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装潢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及Rhino高级建模)等各个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题或竞赛课题。企业实题一般由老师提供,师生共同为企业设计包装。比如2010年的“包装设计(二)”,教师提供了南京“海尔曼斯”蚕丝毛衫包装设计的企业实题,以及13th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暨张江杯“视觉城市”主题设计大赛之“城市产品形象设计”两个竞赛课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我们以“城市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茶(叶)器包装为例,由一位陶艺老师、一位平面广告老师共同负责,从消费者心理、包装定位再到包装造型设计、后期制作等方面和学生一起共同创作。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要想跟上节奏,学生还得利用课余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有了“包装设计(一)”的基础,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容器造型的设计创新上,在包装结构上追求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常规造型,提倡借鉴民间包装结构方式,重新变化解构使之为己所用。
在外包装造型上,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尝试使用茅草、藤条、木材、彩色花纹织锦、土纸及金属等材料;在外包装的色彩应用上,充分发挥纸、线、竹、麻和木等自然的色彩与图案的主体色彩之间的巧妙和谐与对比关系,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应用这些因素,大胆想象,组合成新的包装色彩语言。
作品之中有黄瓦红墙的“紫禁城”,有黑瓦白墙的“江南园林”,有精致华美的“官窑瓷器”,也有朴实稚拙的“粗陶大碗”。在销售环节设计上,有的学生把握消费心理设计出边卖边包的方式,使全套包装获得了一定的附加值。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从大赛7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奖。
实践教学与成果展示
课程体系调整的两年多来,包装设计竞赛组取得了一些参赛成果,教改初见成效。竞赛获奖主要有:2009年中国“包装之星”创意奖,获得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2009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视觉传达专业获得最佳组织奖和优秀奖各1项;2010年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奖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见图2),三等奖4项,优秀奖6项,入围奖5项;2011江苏省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大赛,教师作品获得金奖1项、优秀奖3项,学生获得银奖1项(见图3)、铜奖2项、9人获得优秀奖;2011年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见图4)。
两年多来,学生共获得9个外观专利,10人获得2009、2010、2011年靳埭强设计奖入选奖,共计25人(次)在其他各种竞赛中获奖48项,为我校和学院争得了声誉。综上所述,建设以竞赛为导向,加强竞赛内容向视传专业实践教学转化的课程体系,经过我们专业2年多来的实践,初步检验了课程结构改革的成效,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化,学风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对不断形成特色实践教学模式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认为该模式对其他理工科院校背景的视传专业的自强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