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税工质药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投入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着力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二)主要目标
到年,企业创新精神、自主创新能力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70%以上,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其中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100户(超10亿元50户,超100亿元10户,超500亿元1户)。构筑企业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其中1家进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进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以上。把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园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市场前景,集聚创新资源,重点发展汽车与工程机械制造业等8大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点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完善产业链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群,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同时在语音技术等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中选择一批有核心技术、有优势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打造4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1.做大做强八大支柱产业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调整及振兴规划,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发展现状
是农业大市,又是农产品加工弱市。历史上,仅有传统的加工作坊。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扩大对外开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双轮推动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迎来了发展新阶段。到2009年底,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1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规模以上的有88家,初步形成医药化工、果茶加工、粮食加工、油脂加工、山野菜及蔬菜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竹木加工、皮革加工、生物能源加工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7亿多元,实现利税2.75亿元。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94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丹江的福润禽业公司、农夫山泉丹江口分公司、丹澳医化公司,郧西的百科皂素公司,竹溪的龙王垭茶业公司和华驰医药化工公司,房县的神农本草和聚达食品公司,竹山的天新公司,郧县的清大康迪药业和渝川食品公司,金鼎纺织实业公司以及张湾的花仙子公司等一大批龙头加工企业的成长,不仅直接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加工原料的基地化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种养,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达到400余万亩。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23个农产品和加工制品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竹溪龙峰茶被评为“2008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有13家企业产品获“湖北省着名商标”;有42家企业、141个产品分获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有近20家企业通过国家ISO9000以上质量体系认证;有5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国家GMP质量体系认证。“武当道茶”、“武当山珍”、“神武山珍”、“武当柑桔”、“房燕”黑木耳、“神农本草”中药饮片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全市有18家企业、20个农产品加工制品走出国门,出口美国、日本、德国、印度、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实现直接出口创汇2400多万美元。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9个,入园企业39家,园区企业实现产值15亿多元。竹溪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已被列为国家工业园区目录,丹江口市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
尽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论是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是与兄弟地区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加工企业块头小、实力弱。全市过亿元的企业仅7家,全省43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市仅占3.9%,全国893家,全省3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市至今仍为空白;二是农产品加工严重不足。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仅为37亿元,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32:1,与全省0.98:1,全国1.75:1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与发达地区3:1的水平相比更是相去甚远;三是系列开发相对滞后。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初加工领域,企业经营开发领域面窄;四是产品品牌知名度低。
二、总体思路
重点项目:以丹江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省内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基地,培植已具备加工基础与规模的伊兰清真实业、房县天森食品为龙头的猪牛羊禽肉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设牛羊产品加工厂和猪肉加工项目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等。
(九)水产品加工
发展基础:我市有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以及其他近500座各类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经济型鱼类60余种,水域总面积138万亩,可养殖水面50万亩,已养殖水面18.15万亩,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万多吨,实现总产值6.2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给我市发展渔业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可养殖水面将由原来的50余万亩增加到80余万亩;库区水质优良,水产品种质优,产品享誉国内外。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植棉面积在6.67万~10.66万hm2,主产区在运城市和临汾市的宜棉区,部分在晋中市等;有25万户棉农从事棉花生产活动,从业人员约60万人。近年来,植棉成本上升,效益下滑,棉农种棉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于2010年12月份赴运城市辖区的永济市、临猗县、盐湖区、芮城县、夏县、万荣县、新绛县和临汾市辖区的襄汾县等8个县(市)的10个植棉村,对棉花生产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了解棉花产业的技术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藉此提出改善棉花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更好地为棉农和棉花生产服务。
1山西省棉花产业概况
1.1产业布局山西植棉区属黄河流域棉区。按照不同的气候类型,山西植棉区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中熟区、中早熟区和特早熟区。中熟区主要分布在运城市,中早熟区分布在临汾市,特早熟区以晋中市及周边地区为主。1978年以前,全省有30余个植棉县(市),植棉面积最高达到36.7万余hm2。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省粮食和果蔬面积逐年增加,植棉面积逐年缩小,棉区迅速南移,现在主要集中在晋南的运城市和临汾市。山西棉花迅速南移的原因是:临汾以北的特早熟区受气候条件所限,棉花产量低,单位面积效益差,棉花产业链脱节,产品以自留自用为主。晋南棉花产业的续存主要是因为气候条件有利,棉花产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棉花产业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较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国家近年来对粮食作物的政策性补贴,果蔬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粮棉价差降低,棉花已由原来农村经济作物中的第一位,降到和粮食作物产值相近的位置,植棉土地已由过去的一类优质田转移到二、三类农田或者盐碱下湿地、果林行间等[1-3]。
1.2产业规模近年来,全省植棉面积在6.67万~10.66万hm2,运城市植棉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5%以上,临汾及以北地(市)仅占到不足5%。全省棉花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棉花的1.5%~2.0%,单产居全国中等水平。2006年植棉面积10.91万hm2,每公顷产皮棉1080.0kg,总产皮棉11.78万t;到2010年,植棉面积8.20万hm2,公顷产皮棉978.0kg,总产皮棉8.02万t。
2山西省棉花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棉农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棉花种植从业人员以40~59岁的中年农民为主,占到总数的2/3;30多岁的青壮年和60以上的老年植棉户占到约1/3,20岁左右的青年则很少从事棉花生产;初中毕业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近90%。在运城和临汾棉区,农村人均土地较少,青壮年劳力以外出打工为主,在家务农的多数为留守的中老年人,棉花成为他们主要的种植作物和重要收入来源。棉花属于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的作物,植棉工作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认知能力和获取途径较少,减缓了植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2棉农植棉规模小,方式落后在山西省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主要仍以一家一户种植模式为主,棉农多数以种植责任田或少量承包地种植棉花,规模从0.07hm2到2.40hm2不等,平均每户种植0.46hm2,种植0.07~0.33hm2的农户占55.2%,0.33~0.67hm2的农户占10.4%,0.67~1.33hm2的农户占28.4%,1.33hm2以上的农户占6.0%。根据估算,2010年每公顷棉花的净收益只有7050元,棉花投入产出比例极不协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棉花种植仍然是分散经营,管理较粗放,棉花生产中化肥和农资投入比例较大,而且棉花的田间管理较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因此,面积越小的种植户越倾向于种植小麦、玉米等容易管理的作物,植棉积极性降低。长期以来,山西省棉花种植方式都是采用常规的地膜覆盖种植方式,其播种方式为条播,光子直播每公顷用种子30.0~45.0kg,毛子每公顷用种60.0~90.0kg,既浪费了种子,又增加了定苗的工时和费用。种植杂交棉因种子价格高则成本增加更为突出。若使用棉花精量播种机播种就可实现每穴1~2粒的精量播种,每公顷可为农民节约一半的种子费用和15个工时的定苗费用。棉花播种后管理以人工管理为主,包括间苗、整枝、打顶、喷药等。棉花采摘现在全部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面积小的农户(人均0.33hm2以下)基本可以自己完成采摘,植棉大户则需要雇工采摘[4-5]。在棉花产量构成要素中,群体成铃是最重要的。在合理的群体中,单株成铃越多,群体成铃越多,子棉产量则越高;相反,如果群体过大,造成严重的荫蔽,或7-8月份遇到阴雨寡照天气,单株成铃锐减,群体铃数大幅下降,将严重减产。所以棉花生产的关键是按照地力水平进行合理的群体配置。大部分棉农仍然延用过去的“大群体、小个体”抗逆栽培技术模式,棉花密度普遍过大,达到每公顷7.5万~9.0万株,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棉田密度在每公顷10.5万株以上。7-8月份遇到阴雨连绵的气候条件,则高密度棉田下部烂铃病铃增多,中、上部铃脱落严重,单株成铃数迅速下降,棉花产量骤降。
2.3棉花种子市场混乱在山西省各主产棉县(市),棉花品种“多、乱、杂”是一个普遍现象。一般认为,棉农种植主要追求高产,而调研结果显示,棉农把稳产放在高产之前。通过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棉花种子市场混乱,难以保证稳定的产量。棉农每年出售子棉,第二年在市场上购买新的种子种植。在目前种子经营比较混乱、品种众多的条件下,棉农一般很少继续种植上年的品种,也可能遇到名称一样但实际品种不同的情况,因而产量存在年际波动,稳产就难以保证。调查中了解到,一个村种植有十多个到几十个品种,来源和渠道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品种名称相同但表型不同,产量和品质更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种情况,迫切需要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大力监管,建立可靠的鉴定和监管体系,保证种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证棉农能够购买到真实可靠的种子,为实现棉花稳产高产保驾护航。从棉花品种培育单位所在省份看,山西省目前种植的品种主要来自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甚至有未审定品系或自留种等。这不仅给棉农选择品种造成了困难,同时也不利于实施棉花优质棉基地建设。特别是有些棉花品种没有通过山西省审定(认定),也没有经过规范的引种试验,其种植存在生态适应性风险。
一、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㈠围绕坚持科学发展,优化产业项目的投资结构,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农业和城市节水,抓紧研究制订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全市万元GDP能耗由年的3.32吨规范煤下降到2.49吨标准煤,目标任务。年。力争降低25%全市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在年基础上削减9.8%由1.58万吨减少到1.4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削减8.8%由5.37万吨减少到4.898万吨。乡村污水处置率达到70%乡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0%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㈡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构建和谐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经贸委、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发改委、市总工会、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㈢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需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规范、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平安和乡村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演讲和公示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相关规定,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入口。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统计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㈣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依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县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市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淘汰任务重的县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年农业农村工作,表彰奖励先进,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专门拿出近300万元,对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的先进进行奖励。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根据集体研究的意见,先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加大惠农扶农政策落实力度,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虽然是大灾之年,但却是农民增收最多、农民得实惠最大、农村面貌改善最快的一年。
一是抗洪救灾取得胜利,农业生产呈现新形势。年,我市遭受罕见的洪涝灾害。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抗洪救灾,生产自救,扎实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农业在大灾之年获得丰收,除棉花减产6.9%、油料减产12.2%之外,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六增”的好形势,即:粮食增,总产75.63万吨,增9%。畜牧业增,生猪出栏112.3万头,增12.2%;家禽出笼1231万只,增22.9%。水产增,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29.8%,小龙虾面积达到5万亩。林业生产增,新增速生丰产林2.6万亩,新增花卉苗木面积4000亩,达到2.5万亩。农业总产值增,达到62.77亿元,增长7.9%。农民收入增,人均纯收入达到4722元,增加592元,增长14.3%。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实现新跨越。以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重点建设了优质稻、优质油菜、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棉花和食用菌“七大”优势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五大”水产品养殖基地,“三大”畜禽产品基地。以“一头猪”、“一头牛”、“一尾虾”工程为抓手,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业生产呈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小龙虾养殖异军突起,带动整个水产结构调整和生产发展。年,全市畜牧水产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比达到46.7%,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新增4家省级和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6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29家,亿元以上的9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引进中粮祥瑞公司并发挥巨大带动效应之后,又成功引进了江苏雨润集团,年屠宰加工生猪200万头的盘龙肉类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注册成立了年加工分割肉牛10万头的鼎盛源有限公司。两个项目将改写我市生猪和肉牛生产历史,标志着我市农业产业化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三是农业农村投入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得到新改善。年,全市支农投入达4.12亿元,创历史之最,比年2.37亿元增1.75亿元,增长73.8%。其中,市级财政涉农投入5700万元,比上年增加55%。巨大的投入,带来了农村面貌的巨大改善。新建通村公路312.9公里,14.7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新建5050户农村生态家园沼气池。整治病险水库10座,兴建泵站38处,硬化渠道71千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高产农田4.65万亩,净增耕地1420亩。
四是农民培训转移步伐加快,劳务经济取得新成效。通过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培训”、“雨露工程”等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1.98万人,达到16.5万人。“石牌豆腐郎”、“家政妹”、“的哥”、“赴日研修生”等劳务品牌进一步走出全省,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被国家劳动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市。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最具活力的亮点。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达128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7.3%,比上年的989元增300元,占农民增收总额的50.6%。
副县长年度述职报告(1)
201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分工,负责工业、商贸、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安全生产、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经济开发区筹建工作,分管县安监局、商务局,协管县工商局、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邮政局、电信分公司、电力公司、卷烟销售公司及其他州在县企业,联系县人行及在县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负责煤炭产业,服务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和铁矿开发项目以及万顺水泥辅料加工项目。一年来,紧扣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从和维护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认真负责、开拓创新,严谨务实,务求实效,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和推进。
一、坚持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以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己任,用实际行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勤于学习、乐于思考、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积极参加了县委、县政府党组及所在党支部组织的各类集中学习。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领导科学和分管工作,系统学习了党的经典理论和经济理论。通过深入学习,通过党性分析,坚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
二、分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强基础、重落地、优服务”的理念推进工作,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优势资源、骨干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三个重点,抢抓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民族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创新试验区建设等机遇,狠抓招商方式转变、签约项目落地生根,招商引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推动完善了招商工作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推动县委、县政府将招商引资职能从县商务局分离出来,给予相应的人权、事权、财权,理顺了招商工作的管理体制,集中了工作精力,从本质上提升了招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第一篇: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
摘要:企业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改革创新只有从经济管理入手,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新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不断变化,需要不断创新经济管理形式,采取新型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为企业增添发展的持续动力。本文将结合新形势下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企业如何做好经济管理创新。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为促进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为了保证我国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现代化改革。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从企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角度入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意义
管理是对整个企业进行统筹策划,管理掌握着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命脉。在越来越多跨国的经济组织成立的时代,陈旧的经济管理已经不能再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有阻碍作用。陈旧的经济管理已经不能再满足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沿用陈旧的企业经济管理将导致企业被全速发展的经济浪潮甩下,终究会被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故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创新,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一角市场,发展自身企业,壮大自身企业。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实际上就是在企业发展中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对经济管理方法所做的改变,意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之所以要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正所谓与时俱进,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让企业更好地应对各种变化,进而增强企业的发展动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新形式下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2.1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存在落后性
“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市科技发展规划。
第一章“”科技发展回顾
“”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年到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与大学、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的3.32倍、4.7倍和3.02倍。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新建国家和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家,其中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各类研发机构总数达到200多家。中信重工、中钢洛耐院、LYC等3家企业技术中心进入全国百强。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期间,坚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300多项,开发300多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新产品开发,实现销售收入743.18亿元,利税185.79亿元。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实施30个重大专项,实现了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其中,24对棒大型还原炉工艺技术及装备等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硅材料产业为龙头,形成了新型硅光伏产业。通过实施各类计划项目,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涧西区被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市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办法实施以来,共有108家企业通过认定,居全省第二。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670亿元,增加值140亿元,分别是“”末的3.72倍、2.28倍。12家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是“”末的2.8倍。拥有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硅材料光伏特色产业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硅高科、尚德、阿特斯3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首批骨干企业。
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 选育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个(国家审定9个,省级审定17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余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0万亩,推广应用500万亩,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7.5亿元,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以上;引进推广羊、奶牛等畜禽良种20余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培育牡丹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牡丹周年开花关键技术,提高了牡丹的观赏性和产业化水平。实施交通科技扶贫项目56个,5个贫困县的40个乡镇4.6万农户受益,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培训农民20余万人。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期间,实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5个,废水、废气排放减少20%,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多万元,有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发展连翘、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20万亩,重点解决了物种资源创新利用、主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等关键技术,提高了药材的质量。开发出了5个中药新产品,实现经济效益1亿多元。在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方面,完成科技攻关项目43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建立省市科普基地4个,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