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大学生的基本修养。因此,高校要实现德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开展感恩教育。基于此,高校要深刻认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准确把握感恩教育的现状,深度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蕴含的感恩教育资源,使感恩教育的方式得到优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恩教育;思考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指“人们感激他人、他物、他事对自己所施予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1](P.127)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怎样做到关心和支持别人,如何做到与他人相互尊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达到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目的。”[2](P.78)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感恩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如此,感恩教育能够教会大学生“爱人”,使之对父母心怀感恩之念,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对别人的劳动和付出怀有感激之情,以积极的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3](P.17)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在推进“师生共上一堂课”、“学习筑梦”过程中,要抓住感恩教育这一主题,积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内外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会感恩、体会感恩,进而实践感恩。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消除大学生的品行障碍和思想偏差,规范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对父母、师长、同学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进而更好地奉献社会。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通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实现和谐发展。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新时代塑造大学生良好政治素质的需要。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路径具有指向性作用。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敬业奉献,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将感恩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解决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缺失的突出问题,为高校德育实践提供重要依据,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出发,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的需要。众所周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限制,导致这些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政治使命感的形成作用有限。正因为如此,进入新时代后,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学会感恩、实践感恩,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任责感、使命感,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而且在于回报社会、回报师长、回报父母、回报朋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得到根本性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忽视父母养育之恩。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个人奋斗,全然无视父母之养育、老师之教诲以及朋友之帮助,忽视了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付出”和“回报”,特别是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考入大学后不顾家庭实际情况盲目高消费,当消费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将之归结为父母没本事,诸如此类现象充分反映出大学生感恩意识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建设力量,其责任感、使命感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果没有对父母、家庭、朋友缺乏感恩意识,其实质就是对父母、家庭、朋友的不负责任,如此大学生又如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事业缺乏责任心。近年来,为了使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或失学,国家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2012年国家拿出308亿元用于大学生的资助,之后每年国家用于资助贫困生的经费达500多亿元。然而有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关怀表现冷漠,视之为理所当然。不仅对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不思回报社会,而且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缺乏历史使命感和报国之心,乃至学有所成后,想方设法去国外图个人发展。再次,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缺乏爱心。众所周知,“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大到连接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4](P.184)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贫困大学生对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不思回报,甚至连句感谢之语都没有。“2005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报道了深圳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大学生,而自己因患晚期胃癌欠下17万元,曾受他资助的大学生竟没有一人来看望他。一位毕业后成为大学老师的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列到了丛飞资助过的名单里,还打电话质问丛飞为何把他的名字说出来,这使他很没面子。”[4](P.184)虽然类似的大学生数量不多,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忘恩情绪,这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的路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高校在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过程中,要积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感恩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实现个人价值不仅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且离不开社会为之创造的机遇、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朋友的帮助,从而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进行积极的感恩行为。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发课程内外的感恩教育资源,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当中。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内容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的事例,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怀。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时,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动态展现“韩信与漂母”、“老门生三世报恩”等历史经典感恩故事,并结合当前实际组织学生讨论。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要以“师生共上一堂课”为契机,通过运用生活中的鲜明事例、引领学生研读文献《知之深爱之切》,教育学生感恩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学会感恩在成长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了学会感恩是掌握、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进而在工作学习中“立竿见影”。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要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创设校园感恩文化,营造校园感恩气氛,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高校可围绕“学会感恩、领悟新思想、迈进新时代”为主题举办“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恩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做一次感恩作业”的“学习筑梦”主题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了奉献与索取、施恩与受恩之间辩证关系,使学生形成了感恩情感,将感恩更好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再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要围绕“让家长满意”这一中心,就感恩这一话题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互动,让家长参与到感恩教育当中来。例如,可以“爸爸妈妈,上大学后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可通过录制DV、视频连线等方式,让学生对父母说出了走进大学的感受,让学生真诚地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使感恩教育在实践中收到实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感恩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恩、报恩、感恩,而且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5](P.37)使学生以感恩之心对待母校的培养、对待组织的关怀,使学习的目的更为明确,使命担当意识更为强烈,进而成长为经济发展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柯枫英,杨晓红,刘志.新型职业农民精神养成与责任担当[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袁利民,王大忠.红色师院人才摇篮遵义师范学院德育工作纪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5]刘仁学,刘和忠,王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40讲话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陈冬颖;刘雅文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