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贵州民族研究杂志》2014年第六期
一、关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内涵、发展演进、策略对策的研究
经过近十年的打造,“多彩贵州”已成为贵州文化产业的一个标志性品牌,成为展现、宣传、建设贵州的一种成功方式和路径。相应地,对“多彩贵州”品牌的内涵、发展演变、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的研究也就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另一焦点。`有关研究指出,“多彩贵州”形象地概括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贵州资源的丰富性和贵州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多彩”一词,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贵州文化的“魂”。“多彩贵州风”艺术地再现贵州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贵州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但毋庸讳言,“缺少情感宣传”、“宣传方式固化”、能带给游客独一无二的感受和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历太少等,也一直成为其为人诟病所在。因此,“加强情感氛围宣传”、“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加大相关保障支撑建设,从而提升“多彩贵州”品牌竞争力,当是“多彩贵州”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要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自强,还需深挖“多彩贵州”所标识的贵州民族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涵,以此支撑和推动构筑贵州的“精神高地”,进而冲出“经济洼地”,构建和谐发展的贵州社会。[3]总体说来,这一类研究较为深入地挖掘了“多彩贵州”品牌的文化内涵,着重考察探讨“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演变、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理论色彩较为明显。但是,此类研究为数甚少,文献极为有限。
二、关于“多彩贵州”产业化的研究
自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启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就初显雏形。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影响下,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进而推进了贵州旅游业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贵州全省旅游总人数达47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83%,实现旅游总收人387亿元,较2005年增长54.12%[4]。特别是2010年11月,“多彩贵州”商标的成功注册,开启了中国省级文化品牌产业化运作的先河,形成了“品牌入股、商标有偿使用”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如今,“多彩贵州”的产业化发展更加成熟与全面,初步形成了“多彩贵州”旅游产业群、“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群、“多彩贵州”会展产业群等品牌产业集群。
(一)“多彩贵州”旅游产业群贵州各州市在“多彩贵州”品牌的引领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了众多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以贵阳市的“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原生态•万象黔东南”、毕节市的“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山水长卷•水墨金州”为代表,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逐步形成了以贵阳文化产业中心为枢纽,黔东南苗侗文化旅游产业圈、遵义红色和茶酒文化产业圈、黄果树文化旅游产业圈,贵州西线喀斯特文化旅游产业带、黔南世界遗产和地质科技文化旅游产业带、梵净山佛教文化产业带、奢香古驿文化产业带、乌蒙夜郎文化旅游产业带、乌江文化旅游产业带“一心、三圈、六带”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结构。[5]2013年全省接待游客2.67亿人次,同比增长25%,全省旅游总收入2370亿元,同比增长27%,预计2014年全省要实现旅游总收入2840亿元。[6]“多彩贵州”旅游产业正在不断成熟和壮大。
(二)“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群贵州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美术、摄影、影视剧创作等领域均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歌舞表演《多彩贵州风》、歌曲《家乡的味道》、京剧《布依女人》、话剧《天地文通》、黔剧《苍琴》、舞蹈《水姑娘》,尤其是大型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雄关漫道》、《绝地逢生》、《杀出绝地》等作品,在全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以贵州文化为创作背景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是该文化品牌演艺产业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这台民族歌舞伴随着“多彩贵州”品牌的成长,先后完成四次升级打造,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外以售票的形式进行公演,成为国内演出持续时间较长的旅游文化产品,标志着“多彩贵州”演艺产业的不断成熟。
(三)“多彩贵州”会展产业群会展产业即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和展览活动,带来丰富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而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据测算,“会展业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是1,住宿、餐饮、运输、旅游、贸易等相关收入将达到9”[7]。基于此,围绕将贵阳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与国际会展业接轨的中国夏季会展名城的目标,贵州举办了“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旅游商品展销大会、“多彩贵州”避暑季———民俗节庆与旅游采购博览会、“多彩贵州”首届贵阳国际汽车展览会、多彩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会展产业。2013年,在“多彩贵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完成47个签约项目,金额达195.52亿元。[8]现阶段,“多彩贵州”的会展产业收入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递增,标志着会展产业将成为该品牌中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综上所述,“多彩贵州”在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处于标杆的位置,直接推动着贵州经济的发展。资料显示,“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总收入321.65亿元,增加值达112.21元,其中三分之二的收入是由‘多彩贵州’相关的文化产业所创造”[9]。为了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品牌化、产业化,由贵州文改文产办牵头组织课题组,于2011年编制出台《多彩贵州品牌“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通过构建“一个中心,两大体系,三项标准,四大平台,五大利润模式”的品牌运营模式,到“十二五”末,完成以“多彩贵州”品牌融合资源,以文化创造价值,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及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多彩贵州”成为中国文化品牌的一大亮点。这类研究,对“多彩贵州”产业化研究状况所做的描述和分析,有一定的数据资料支撑,为“多彩贵州”的投资和品牌的市场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不足之处在于此类成果资料多于论述,理论性有所欠缺。
三、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研究现状的反思及构想
总体而言,以上研究都不乏真知灼见,对鲜活多元的“多彩贵州”品牌进行了多维审视,对“多彩贵州”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启示以及可供借鉴的思路与视角。但是,与“多彩贵州”文化活动宣传、品牌推广所形成的热潮相比,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价值、品牌定位、品牌战略等研究明显偏少,尤其是从文化学、传播学意义上对“多彩贵州”文化理论及其创新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更是涉及甚微或不够深入和系统。笔者认为,“多彩贵州”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亟需加强如下几方面研究:
(一)注重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本身的理论梳理与文化内涵的研究目前,“多彩贵州”相关研究仅仅停留在其作为区域文化品牌的层面。如何将“多彩贵州”提升成为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能完整表征贵州文化身份的一个区域文化系统,最终成为一个能构建贵州“精神高地”和传播贵州精神,并具涵聚、介化和产业化功能的文化符号,这无疑需要强化对“多彩贵州”本身的理论梳理与文化内涵研究。
(二)注重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文化延展性和纵深度的研究如前文所述,目前关于“多彩贵州”的研究主要是向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掘进”,而对原生态民族文化以外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品牌聚合挖掘不够,贵州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不逊色于原生态文化。同时,在当今社会如何从深层次上解决原生态的核心价值在与现代都市文化、后现代消费语境对接中的矛盾冲突、文化转向和文化资源转化问题,也是积极拓展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文化延展性研究的必然选择。
(三)注重对“多彩贵州”品牌的文化形态和传播范式的研究客观地说,目前“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传播中宣传方式固化、单纯展示资源过多、产品创意不足、市场对接不密、人文内核缺少等问题突出,这导致“多彩贵州”品牌固有的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和当代意义远未得到充分体现,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文化形态和传播范式。
(四)注重对“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与贵州本土高校关系的研究由于“多彩贵州”品牌从创立之初就未将高校纳入其运营发展的视野,忽略了贵州本土高校庞大群体对其潜藏的人才支撑、专业共生和受众传播,对“多彩贵州”品牌发展至今所凸显出来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特征重视不够,加上其品牌授权范围过宽、文化活动过泛,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效益产出较慢,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强化“多彩贵州”与本土高校关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作者:薛丽娥李盛龙单位:贵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