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清代邹振岳行书轴的修复范文

清代邹振岳行书轴的修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清代邹振岳行书轴的修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清代邹振岳行书轴的修复

《中原文物杂志》2015年第四期

中国书画装裱伴随着国画艺术的发生而发展,书画装裱在历代珍贵书画作品的保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探寻古代书画装裱的技术和方法,对未来的书画保护工作大有裨益。笔者对一件清代书法的修复过程进行详细调查,并归纳总结,希望能从古人的装裱中得到启示,并发扬其长,摒弃其短。清代书法家邹振岳的这件行书立轴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是一件三级品珍贵文物。笔者对其进行揭裱的过程中发现,其装裱用料、工艺十分考究,属于装裱中的上乘之作,故此,对这件文物展开修复研究。

一、修复前的工作

1.对现状的观察分析该书法作品内容为邹振岳写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七律诗《送别友人》。画芯为纸质,现存原裱尺寸宽115厘米,长226厘米,表面观察其天杆及轴头缺失,天头仅余20厘米,从常规尺寸判断天头应该有缺失。装裱形式为纸裱镶绫边,画芯四周镶深蓝色距条,两边及天地头均为普通宣纸,两边用米黄色绫子镶通天边。因为天杆及地杆轴头缺失,以及天头破损,致使该作品无法悬挂展出,亟需对其进行修复。修复前,对该作品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画芯宽90厘米,长169厘米,天杆及天头破损。画芯上比较突出的病害表现在其左下方,布满了泥点状污渍,影响画面的美观。其次表面有多处油污水渍,中间有数条横向及竖向折痕,并有竖向排列的霉迹和三处边长约1厘米的不规则形缺损,缺损没有伤及字迹,作品字迹及三处印章均完好。

2.分析病害成因由于书法在悬挂过程中,天杆是主要受力对象,因此天杆及天头比其他部位较易破损;画芯的折痕系字画在陈展及观赏时由于舒卷的方法不正确造成的。画芯呈现规则状排列的霉迹,经初步估计系舒卷时从外表浸水层层渗透,水渍长期侵蚀画面致使画心发霉。画芯残缺部位背纸完好,据此判断此画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修复,残缺部位应属最后一次修复前就存在的,其原因已无从考证。至于画芯的油污及泥点污渍应属悬挂时保护不力,人为原因所造成的。

3.对原裱的观察由于这幅画的原装裱材料残破且出现发霉迹象,因此在修复前需要去掉原裱绫料,在揭裱过程中发现原装裱所用绫子及宣纸质地考究,原裱形式为纸裱绫边,用宣纸做材料装裱字画在古代是很常见的,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有两种:1.古代修复材料匮乏:绫子属高档装裱材料,古代人为了节省装裱开支,使用宣纸作为装饰材料。2.宣纸的寿命比绫绢长,用宣纸装裱出的字画表面看起来虽然不是很华丽,但能起到长期保护书法作品的目的,经常看到古代字画上的绫绢已经糟朽老化,但作为衬托的宣纸仍然完好如初。书画两侧用米黄色绫子镶配通天边,为朴素的装裱增添几分神采。地杆材质坚韧,只是其直径较细,只有2.8厘米,在舒卷时不利于作品的保护。画芯周围距条的镶嵌仅露出不足1毫米宽,且整体粗细均匀。在揭取背纸时发现,覆背纸是用两层单宣合制而成,托芯纸由八张宽35厘米、长45厘米的皮纸拼接而成,其颜色发黄,纤维较长,接缝处均以毛茬相接(这在古代装裱中是不常见的),在托芯纸上部有一处长13厘米、宽4厘米的补丁。揭去托心纸,画芯背部留有许多麦麸,这是因为古代面粉磨制较粗糙,用有麦麸的面粉调制出的浆糊装裱字画,故此麦麸就留在了画芯背部。通过对文物的观察分析,制定出初步修复计划:由于原装裱材料有发霉迹象,为避免霉变污染文物本体,在修复时需要将原装裱材料去除,换为新材料。装裱形式仍按照原来的款式进行装裱。原裱的地杆质地坚硬,历经多年仍笔直不变形,只是其直径较细,只有2.8厘米。众所周知纸质文物在舒卷的过程中其围绕的直径越小对画芯的压力越大,直径越大对画芯的压力越小,过细的地杆对画芯纸张形成挤压,天长日久容易造成画芯断裂,但直径过大又给保管工作增加负担。因此重裱时选取直径在4~5厘米的地杆,对字画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4.选配托芯纸托芯纸是书法保护的主要载体,从古至今都称其为“命纸”,为了选配合适的托芯纸,对原托芯纸进行分析研究。托芯纸从表面观察纤维较长,初步判断为皮料与草浆的混合制纸。取其托芯纸纤维进行分析,与碘—氯化锌染色剂作用后呈现紫红色及淡蓝色两种颜色的纤维形态,根据《中国造纸原料纤维特性及纤维图谱》一书中介绍,与碘—氯化锌染色剂作用后呈现紫红色反应的纤维具有麻类和檀皮类纤维特征。与碘—氯化锌染色剂作用后呈现淡蓝色反应的纤维具有草类纤维特征[1]。进一步对纤维的长度及宽度进行对比,其纤维长度与宽度值与青檀皮及稻草纤维较相符,在显微镜下观察其中青檀皮纤维含量略高于稻草纤维,纤维配比大致为青檀皮纤维含量约60%,稻草纤维含量约40%。纤维配比的宣纸强度适中,比较适合装裱字画。根据以上信息选取纤维配比含量、色度、强度均和原托芯纸相近的宣纸进行托画芯。宣纸纤维见下图。从以上纤维图对比中不难看出,原托芯纸和现在选取宣纸的纤维配比虽然较相似,但是由于原托芯纸年代久远,纤维强度及形态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所以跟现在选取的宣纸相比纤维形态还是有区别的。但是考虑到对书画的保护期限,没有对宣纸进行老化处理。

二、对病害的处理

1.对画芯泥点痕迹的处理画芯处泥点痕迹在修复前计划用清水清洗即可,但是在清洗时发现,这些泥点是很难清洗掉的,为避免自来水中的杂质对文物不利,清洗时先用过滤后的弱碱性温水淋洗画面,淋洗后泥点没有明显的变化,后将水加热进行淋洗,过程中用毛笔在其表面轻轻清扫,颜色只有少许变淡,最后用水浸泡一晚也没有完全清除。原因是泥点在画芯表面存在的时间较长,已渗入纸张纤维内部,用常规清洗无法完全去除,需进一步用化学药品处理。在这里考虑到化学药品的使用对纸张有一定的损害,且无法确定使用化学药品是否可彻底将泥点清洗干净,泥点的存在也不会对文物有进一步的损伤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最后没有强行使用化学药品清洗,淡淡的泥点还存在画芯上。

2.对油污的处理如果是刚沾染上的油污,用稀释比例10∶1的洗洁精是可以清洗掉的,但是这件文物上的油污沾染时间较长,且历经多年经多重灰尘的覆盖,估计不容易清洗干净。现用稀释过的洗洁精在其表面涂刷,然后用清水冲洗,经过数次清洗,油污已明显变淡,只留有淡淡的痕迹,不经意间很难察觉。

3.对画芯残缺的修补选取颜色、厚度、帘纹均和画芯相近的宣纸,修补破损部位,修补用纸的帘纹要跟画芯纸的帘纹相一致,否则全色时会出现明显反差,修补完破损部位方可将画芯托起,用排笔将稀浆水均匀地刷在画芯背部,将事先配好的托芯纸刷在画芯背面,用棕刷排平,四周刷浆糊,上墙挣平。

4.对画芯折痕的处理由于画芯仅有折痕没有断裂,画芯托起后,在其背后贴折条,起到加固折痕,避免其断裂的作用。折条用单宣裁成3毫米宽的细条,其纹路应和画心纸相交叉方能起到长期加固的作用。

5.对画芯进行全色画芯托起晾干后可对其进行全色,清洗后的画芯其下部颜色跟上部相比较浅,所以需要全色的工作主要在修补的部位和画芯下部进行。用国画颜料中的赭石、藤黄和墨汁配出和画芯纸颜色相近且浅于画心的颜色,先在破损部位进行全色,全色用干笔进行,全完一次如果颜色较浅可再全一次,不能一次将颜色全深。将配好的颜色用清水稀释后装进喷壶中,对画芯下部均匀喷洒,喷完一次等画芯晾干观察颜色是否跟上部一致,这个环节和全色一样,要逐步进行,直到画芯整体颜色一致为止。这幅画总共喷洒了五次才达到画芯颜色的整体一致。遵循不改变文物原有的装裱形式的修复原则,对这件书法进行装裱,由于原来的装裱材料残缺且存在多种病害,为避免旧材料上的污渍污染画芯,所以将旧的装裱材料去除,选取新的材料进行重新装裱,使用米色花绫作为主料装裱这幅作品,画芯周围镶上深色距条,两边用深色花绫配通天边。这样装裱形式镶料颜色及尺寸基本和原裱保持一致。在选配轴杆时使用直径5厘米的地杆代替原来的地杆,以减轻画芯的舒卷压力,起到保护画芯的作用。

三、结语

笔者针对这件书法的表面病害、原裱形式、装裱材料(包括宣纸、绫子)、原裱信息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检测,在揭裱过程中发现这幅书法的原裱在其用料及做工上都是值得称赞的,比如托芯纸使用了纤维较长的皮纸,虽然受条件所限没有大幅的纸张,但在托纸的拼接处采取毛茬相接,过渡平缓,避免了齐边接口出现“台阶”而折断画芯。距条镶接细致,整体均匀。背纸用两层宣纸合制的方法一直被后人所沿用。当然也有用三层宣纸做覆背纸的情况,都视文物的情况而定。但也有不足之处,托心纸上部有一处补丁,这样做虽然是为了节约纸张,但是多出了一处不必要的接口,如果画心纸薄的话容易从正面显出,影响画面美观,而且多余的接口在舒卷时对画心形成负担。因此在修复时应选取大幅面的宣纸托裱画心。揭去原裱的背纸,其背部有许多麦麸,麦麸的存在会造成书画内部不平整,在修复的最后程序砑磨环节上,画芯纸张由于受力不均而使其局部挤压过度,从而对纸张造成损害,因此装裱书画时要选取质地细腻的面粉制作浆糊,避免上述状况发生。地杆较细的情况在古代装裱中屡见不鲜,可见古人没有发现较细的地杆在舒卷时对书画造成折裂的损害,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古人选取的地杆其材质都较坚硬,所以经历多年仍不变形,在这种前提下增加地杆的直径,会使地杆的重量也相对增加,从而在悬挂时增大对画幅的拉扯力度,鉴于这种情况这次修复后选取质量较轻的木材制作地杆,使直径加粗,既可起到保护书画的作用,又增加地杆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使画芯折断的隐患。

作者:曹晋 单位: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