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上世纪50年代,在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时候,人们就提出的“精讲多练”这样的口号,而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同样有着借鉴的作用。精讲要求我们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本质的东西进行教学。在重点处、难点处、易错处着力,把知识讲深、讲透、讲准。而多练不仅应该有量的适当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样的刚性规定一方面可以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以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技能;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创设随文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传统教学的精华还远不止此,如“文道统一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都能给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启迪。而如何“披沙拣金”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当慎重考虑的。
二、教和学:发展观下看教会与学会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体对象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和学已处于对立的地位,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1)过分关注教而忽略学生的学。以方便教为前提设计教案,教学中更是重预设轻生成,很难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2)教学中更多地关注知识点的达成、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习能力的培养。(3)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知识视野不开阔,普遍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习缺乏自信。辩证发展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应该成为他们主动构建的过程。因而,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还学于生,以学定教,“让教师的教细微而无痕地融入到‘学''''的环节中”。
1.课前导学,先学后教导学案的推出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的预习不再盲目,而是成为一种有目标、有方向的自主探究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在批改导学案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教案,真正做到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设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使教更好地为学服务。
2.珍视“意外”,以学定教我们的老师往往对于教学中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乎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被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开放的、多边互动的,意外的情景、意外的事件层出不穷。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改变教学“航程”,以学定教,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3.提炼学法,授之以渔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在“授之以鱼”时不要忘了“授之以渔”。从“教会”到“学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却大相径庭。重视学法指导,一则可以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二则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认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力,为后续学习和终生学生储备能量。
三、强和弱:矛盾观下看示弱与逞强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然而,我们的教师似乎早已习惯了课堂“主宰”的角色,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成为“配角”,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沦落为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被压制。辩证矛盾观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倘若我们的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上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放飞个性的舞台,那我们就会惊奇地看到他们无限的精彩!
1.在品读文本特色处中高年级的很多课文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上有着其独特的形式,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积累、运用,同时加强语文实践,是我们提高语文课有效教学的首选策略。课文《最后的姿势》记叙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突如其来之际,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全文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作者通过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展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在引领学生品读了环境描写(表现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可怕至极)和正面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师德)后,我话锋一转,问道:“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却花了整整三个小节来描写救援人员、获救的学生以及身前同事对他的描述与评价,这样的描写需不需要?有没有喧宾夺主?老师考虑了很久,仍很困惑,你们能否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听说老师有求于他们,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于是,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的答案突破了教师的课前预设,演绎了动态课堂的别样精彩。
2.在学生陷入困境前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时候、很多地方会让学生误入歧途,犯下一些倾向性的错误。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如何防患于未然?适当的装傻可以很好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鞋匠的儿子》一课中要求掌握两个生字“尴”、“尬”,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将这两个字的部首看成是一个“九”字而导致写错。教学中,我以“老师视力不好,看不清楚这两个字的部首。谁来帮帮我?”为借口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在老师的“诱导”下,成功地让学生认识了新部首“尢”。在我看来,课堂的精彩不是老师的精彩,而是学生的精彩!教师的成功不在于自己的精彩演绎,而在于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为学生提供生命发展的空间和际遇。
3.在教师毫无准备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难免有预设不足或者认识有误的时候。记得在教学《墨梅》一课时,由于疏忽我在板书时将“只流清气满乾坤”写成了“只留清气满乾坤”。接下来的教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也为自己的应变能力暗暗叫好。在准备擦去的一刹那,我改变了主意,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原来的“留”字并在旁边写上了“流”字。等学生理解诗意后,向他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写的“留”字和诗人用的“流”字有何不同?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学生终于明白,一个“流”字化无形于有形,化静为动,生动地描写出了墨梅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不屈精神,表面上在写墨梅,实则是托物言志,表达出自己鄙视世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轻易地放过自己的错误,而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一个“对比”,催生出精彩的课堂对话。借助哲学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把复杂的教学做简单。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应该努力遵循教法、学法的自然法则,去矫饰,减繁枝,探寻语文教学的本原,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成长的绿洲。
作者:顾丽芬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新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