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战国秦汉时期筰人与牦牛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对牦牛的认识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主要产于中国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在史籍中写作旄牛、髦牛、氂牛,都是指生活在西南边地的旄牛部落或地产牦牛。《史记•西南夷列传》:“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髦牛,以此巴蜀殷富。”《史记•货殖列传》“巴蜀亦沃野,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筰,筰马旄牛”,这里旄牛与髦牛同指特产之牦牛,特别注意的是筰马牦牛是作为一起和僰僮对应而言。《汉书•地理志》载:“旄牛县,鲜水出儌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儌外,南至大筰入绳,过郡二,行千六百里。”刘琳注《常志》记牦牛县:“本旄牛夷之地,汉武帝开为县。”这里的旄牛指的是旄牛夷部落,与太史公著《西南夷列传》时代约同。牦牛作为部落,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蒙默先生把羌、夷做不同族群以区别看待。《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的“氂(髦)牛种,越巂羌”和《后汉书•莋都夷传》所载“旄牛,主徼外夷”〔10〕。另一观点认为:夷是泛称,泛指西南古代少数族群①。故“氂(髦)牛种,越巂羌”和“旄牛,主徼外夷”,都是指生活在西南古代少数族群。在这一点上,笔者赞同夷是泛称,可以不将“氂(髦)牛种,越巂羌”和“旄牛,主徼外夷”区别看待。牦牛作为西南古代少数族群也和地产牦牛有关,大致是牦牛部落是以放牧牦牛而著称于世,所以也就以之命名族名。
(二)文献上的筰与牦牛联系
筰和牦牛的关系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十分密切,《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南越破后,乃以邛都为越巂郡,筰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汶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后汉书•筰都夷传》载:“元鼎六年,以(筰都)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武帝元鼎六年置沈黎郡,治所在笮都县(今四川汉源东北)。后至天汉四年罢郡,置蜀郡西部都尉,其一治旄牛,主儌外羌人。其一治青衣,主汉人,汉灵帝时又改为汉嘉郡。《华阳国志•汉嘉郡》记载:“辖汉嘉县、徙阳县、严道县、旄牛县。”秦汉时期,沈黎郡治所筰都(县)作为地名难见于东汉以后文献记载②。但是从沈黎郡到蜀郡西部两都尉再到汉嘉郡,可以看出旄牛县一直存在,而且是作为汉化之外的儌外夷。从以上文献中也能看出,牦牛生活在原筰都所在地域内。牦牛作为族群却不记于《史记•西南夷列传》,而仅是记地产之牦牛。这一现象出现并不是不可理解,或者断言西南夷中没有牦牛族群。首先,司马迁时代牦牛作为西南夷一个部落是存在的,这在《后汉书•笮都夷传》有明确答案,太史公不会不知道这一点的。其次,司马迁知而不载旄牛部落的意图约有两种可能:一是牦牛种属于所记述的诸多西南夷族群中的一支;二是牦牛种就是某个所记述的西南夷族群,而且这两种认识在当时都应是熟知的常识〔11〕。《西南夷列传》载:“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筰州本西蜀儌外,曰猫羌(巂)。”〔12〕这里的猫和髦、牦音同,猫羌当是牦牛羌,也就是筰人〔13〕③。民族地区的地名、水名往往反应出重要历史信息,雅砻江上游“扎曲河”和澜沧江上游的“扎曲河”,在藏语中同音词的意思就是“牦牛江”,雅砻江的“雅砻”在民族语的发音就近似牦牛词音。雅砻江古称“若水”和其上游“扎曲河”以及“筰”,其中“若-扎-筰”都是音近的,都是指牦牛④。刘琳注旄牛县引《方舆纪要》卷七十三:“旄牛城在黎州千户所(汉源之清溪)南”和《水经注•沫水》:“沫水(大渡河)出广柔儌外,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巂零道县(甘洛一带)。”〔14〕这与《史记》载:“以筰都⑤(今四川汉源东北)为沈黎郡”的筰都地理位置十分相近,大致是今汉源大树堡、九襄一带,它是旄牛县也是筰都县。李绍明先生在《简论牦牛文化与牦牛经济》文中,引证了清代纪昀按《水经注•江水》说:“筰都即牦牛县,亦曰牦牛道,故城在今雅州府清溪县南部。”这条史料也说明了筰都和牦牛关系十分密切〔15〕。段渝师在《四川通史•先秦卷》中也认为:“筰都是旄牛羌的一支,当是牦牛种之白狗羌。”并认为筰是岷江上游白狗羌南下到大渡河流域的一支〔16〕。综合以上对古代筰都和牦牛的几点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古代西南筰人和旄牛部落关系十分相近,几乎是同一古族群。
(三)筰、旄牛的活动范围
前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以筰都为沈黎郡”,筰都地望在汉源大渡河沿岸大树堡、九襄一带。《后汉书•筰都夷传》载:“元鼎六年,以(筰都)为沈黎郡。至天汉四年,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此处可见,牦牛活动的地域不在汉人聚居区的青衣江流域。《汉书•地理志》载:“旄牛县,鲜水(雅砻江上游)出儌外,南入若水(雅砻江)。若水亦出儌外,南至大筰入绳(金沙江),过郡二,行千六百里。”此处文献所载牦牛范围大致在雅砻江上游至下游和金沙江相汇。《汉书•地理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县十五……定莋,出盐……莋秦,大莋,(姑复)临池泽在南。”越巂郡所辖的三筰地域,据考大莋在今盐边、攀枝花;定莋在今盐源县;莋秦在今冕宁县,三筰都在雅砻江中下游地区〔17〕。又《后汉书•安帝纪》引《华阳国志》云:“牦牛县在邛崃山表。”同书《笮都夷传》记载的天汉四年罢沈黎郡置蜀郡西部都尉,其一治旄牛,主儌外羌,其一治青衣,主汉人。两条文献合释,可以看出旄牛族群范围不会到达青衣江流域,而且多在古邛崃山(今大相岭)以西。以上诸条记载都可以看出旄牛、筰人的活动地域范围达到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游、邛崃山(大相岭)。刘琳先生也认为筰人活动范围包括了今汉源、石棉、泸定、康定、九龙、道符、雅江诸县〔18〕。
(四)考古上筰与牦牛关系
在牦牛、筰活动范围雅砻江流域、大渡河中下游、邛崃山(大相岭)内,普遍的出土石棺葬,这也从另一方面指示着牦牛与筰的密切关系。川西高原雅砻江上游的石棺葬发现地点有:雅江、巴塘、甘孜吉里龙、炉霍卡莎湖、新龙、丹巴中路乡、道孚、康定〔19〕。这些石棺葬的年代大多数都是在战国到秦汉时期,时代和历史上活跃在这些范围内的牦牛相合。雅江呷拉墓葬、巴塘扎金顶墓群、甘孜吉里龙石棺葬和谷日石棺葬,都出土典型的双大耳、单耳陶罐,以及一些青铜兵器。其中炉霍卡莎湖发现最大规模的石棺葬墓群,虽然在275座墓葬中没有出土双、单耳陶罐,但典型的石棺葬墓有218座占到总数的79.2%。另外出土的青铜兵器和宝兴、甘孜吉里龙石棺葬类型相似〔20〕,说明卡莎湖的墓葬群中石棺葬文化系统仍然十分明显。关于石棺葬的族属,学界普遍认为是和氐羌系族群有关,这与牦牛(筰)是氐羌族系一支也十分吻合。大渡河、雅砻江中下游石棺葬发现地点有:汉源、木里、盐源老龙头墓地、盐边渔门。童恩正先生在《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一文中说:“雅砻江流域则以石棺葬为主,其陶器以双耳、单耳罐为其特征,铜剑为缠猴状茎三叉格类型,另有锯齿形长剑格的铜柄铁剑,此文化就是盐源青铜文化。”
《老龙头墓地与盐源青铜器》一书,系统的概括了笮人所属石棺葬文化:“以石棺葬为主的墓葬形式(包括少量土坑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其他的葬式,墓葬中常用牲畜殉葬;出土器物以螺旋纹双大鋬耳罐、山字格铜剑、山字格铜柄铁剑、曲柄铁剑、双圆柄首铜短剑、带柄铜镜、马具和各式铜泡钉为主要组合,以上特点构成了川西至滇西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22〕随着老龙头墓地的发掘,盐源青铜文化的族属更加确定为古代西南笮人的文化。以上地域内的考古文化相似性间接地反应了牦牛、笮在族源和社会生活上的相似、相近。依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在战国秦汉时期筰和牦牛共同活跃的地域范围内存在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也十分相似,都属石棺葬文化系统,这也能够说明古代西南筰人、牦牛在族源上的密切关系。虽然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石棺葬也表现相当大的地域性差异,和同时期的活跃在这一地域的其他族群密切相关,但牦牛、笮和这一地域的考古学文化的具体关系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详细论证。本文此处引考古资料的相似性来辅证来说明古代牦牛、笮在社会生活和习俗上的相似性,这一点不应该因为考出资料区域的差异性而被忽视。小结战国秦汉时期筰人是西南夷中重要的族群之一,它和同时期的牦牛族群在地域范围、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上都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在《西南夷列传》中总结筰人的生活风俗是“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其中的“或移徙”表明筰人游牧性,在高原牧场放牧牦牛也应该是筰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考古发掘的筰人石棺葬中多出土:马等牲畜肢解葬、青铜短剑和双大耳陶罐等器物。这些器物的功用更多适应于放牧性的生活方式,这些显示出筰人的生活方式仍然以放牧为主,耕作为辅。本文侧重对筰人和牦牛许多共性的分析,以材料为基础,推断古代西南筰人应该就是同时期的牦牛族群。笔者学识有限,冒昧行文,以求方家指正。
作者:龚伟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