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发展视域中环境的要素构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华文化论坛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R&D占GDP比重
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andDevelopment,简称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值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活动规模、科技投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是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渗透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科技向文化活动领域渗透得越多,也就越强化了文化对科技的依赖关系。现代科技对文化发展起着加速器的作用,现代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依托着现代科技学技术的坚实平台,文化的影响和力量必定会得以加强。现代社会中,科技日益成为扩大文化力量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说来自文化自身的内涵。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文化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文化如果能够从其他的力量中得到支持,就更加有力量。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权和传统的力量得以强化的。依靠科技力量的帮助,文化就能够长久保存、广泛传播、迅速扩散。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价值实现的文化氛围,既包含了对人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又包含了对人的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诚信、包容、开放、公平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利于科学发展与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要加快企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不仅能活跃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力、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运作效率,还能增强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能力。区域文化环境在创新系统中虽然是的无形的,却起到其他任何有形资源和技术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万人互联网用户数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必然改变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人们对知识的学习、获取、应用的观念和方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第5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互联网,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时代,一个地区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其文化发展与繁荣的物质条件就越充足。信息化能够为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广播、电视、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的主机数,都能够提高本地区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质量。因此本指标通过对每千人拥有电视、电话、电脑等物质形态的统计,反映城市区文化发展的信息条件。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传播与更新加快,渗透与竞争加剧。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看做关系本国世界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以政府行为的方式直接制订和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行动计划。信息化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如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等诸多特征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机房、各类公用信息网络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本要求。同时,作为文化发展信息化核心内容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日益丰富,如多媒体软件、网络课件、学习资源库、公共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和教育网站等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软件支持和多样化选择。
三、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流动人口只有在流入地具备相当程度的吸引条件时,才会大规模向流入地流动。这些条件包括创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程度、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合力即体现为一地的文化土壤环境,这种富于包容性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文化的创造和创作,有利于地区的文化繁荣。人际间的交往和联系,为文化环境各要素的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提供了条件。“法国的轿车是由日本的马车初次仿造成功的”。美国历史学家在探寻巴洛克和罗柯柯艺术的源流时曾断言:“如果没有中国手工艺的强烈影响,法国就不会有,因而,欧洲的其他部分也就一定不会有巴洛克及罗柯柯的艺术”。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和交流是不断扩展和完善本土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种文化产生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彼此之间又存在许多的差异。文化差异性是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必然条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融入本土文化以后,就会使原本单调的本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传播一容纳”的相互过程使世界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文化遗产数量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禀赋。文化遗产和社会关系、社会观念之间有一种相互构造的关系,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观念,同时又能参与到塑造、巩固社会关系、观念、生活方式的进程中。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的概念包含某特定时代、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可以进行反复使用的文本系统、意向系统、仪式系统,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那个社会的自我形象。”澳大利亚学者劳拉简•史密斯在《遗产的使用》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预设:“遗产不是一种‘物’(thing),也不是‘场所’、建筑或其他物质客体。尽管这些东西通常是重要的,但是它们本身并不就是遗产……物质的场所并不就是遗产的全部。我想说的是,遗产是一种文化进程,它与记忆活动相关,这种记忆活动当下密切关联、并创造了理解当下的方式;而那些遗产场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具,它有助于推动这种文化进程,但它不一定就是作为文化进程的遗产所必须的。”如古都大多拥有漫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日本古都京都即用自身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虽经历了迁都之痛,却并未如其他古都般衰落,反而从历史传统和文化中汲取力量,走向复兴,成为历久弥新的古都。据不完全统计,文化氛围浓厚的京都,一年中有497个规模不等的传统节庆祭典活动。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历史悠久的寺庙神社,京都民居、和服、京料理等充满京都特色的文化符号,加上“京都花灯路”、“源氏物语千年祭事业”等突出京都文化的活动,使京都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得到心灵上的滋润和慰藉。在京都市观光产业局的分析调查中,游客来京都的主因归结为游客可以在京都获得文化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古都学创始人史念海先生指出:“世易时移,当时都城,过后皆成古都,仿佛以为陈迹。然文化源流并未稍断,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数千年来始终一脉相承。”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环境既是优于其他地区的、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会成为区域发展的巨大动力。
五、万人知识产权发案率和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
文化法制是文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万人知识产权发案率”和“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对此进行了概括。知识产权保护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提供了法律机制,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因而,知识产权案件的发案率是文化发展程度和知识经济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文化法制环境满意度”则是对文化法制保障文化发展的主观感受,是人民群众和法人主体对文化法制建设成就的直观评价。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只有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才能转化为公民的具体权益;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只有加强文化法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样,要顺利推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依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能够形成一整套稳定的、公开的、规范的制度和规则,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明确下来,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文化发展方向、根本原则、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都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并付诸实施。加强文化法制环境建设,就是要从法律上确立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确定各类文化主体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确定各类文化活动的原则、制度和规范,确定各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动、消费和服务的体制机制,确定国家对文化活动的管理、规范和引导,调整文化权利义务关系。这就要求在法制轨道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文化环境是在共时性与历时性文化交汇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场”。在文化环境要素构成形态中,地区GDP总量、文化遗产数量是文化环境的基础,反映文化产品的创造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R&D占GDP比重、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是文化环境的支撑,反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力;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是文化环境的标志,反映文化发展的开放程度、包容性和文化氛围的亲和力;万人知识产权发案率和法制环境满意度是文化环境的保障,反映文化法制建设的程度和水平。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有机联系的共振系统,发生整体效应,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强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文化环境的要素构成形态应在把握真理诉求与价值评判、辩证扬弃和综合创新关系的同时,重视采用理论思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取得有深度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加快促进文化环境的现实建设。
作者:罗锐华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