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古歌审美文化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产生背景
布杰将它抱起洗干净,它却只能发出寒光了,于是这一个太阳就变成了月亮。从这《十二个太阳》古歌中,可以看出布依族不畏艰苦、敢于征服自然、与大自然斗争的民族气质和强烈愿望,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画卷,也是布依先民生产、生活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反映。随后,人类发现,应该对大自然保持尊重,而不要轻言征服。人要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古歌《十二层天十二层海》就是布依先民对自然、对宇宙认识的觉醒。这首古歌,长达三百多行,但却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具体人物形象,只是游记式地对天上和海底两个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在布依先民看来,天上的世界、海底的世界和人间的世界一样,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和气息。如天上世界的第二层栽种着棉花,第三层有天鹅,第四层是彩虹打井造雨的地方。再如海底世界,第五层能听到龙王女儿的歌唱,歌声象琴声一样动听;第九层就能碰见造井的水龙王,第十一层的龙正急匆匆地往外走,原来他们出外做生意。布依先民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界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这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和根源”可见,布依族的古歌文化是以自然为依托,并在自然环境的依附中逐步展开的。人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存在物,文化是在自然和社会的相互交织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布依族古歌审美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和积淀的结果。据考证,布依族先民主要在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生息、繁衍,这一区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林茂草肥、风光秀美。他们在这里狩猎、放牧和采集,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凿井而饮,天帝于我何求”的生活。布依族大都喜欢依山傍水,选择山清水秀的地方生存和定居。所以布依族的《古歌》中多处记载:“你寨有条河,你寨有条沟”,直至今日,布依族聚居地黔西南州的所有布依村寨,大多建在靠山和近水之处,前有淙淙流淌的溪河,后靠青翠葱郁的山峦,村前栽种层层跌落的稻田,寨后种植高大挺拔的古树,村寨四周竹林密布,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无怪乎布依村寨素有“布依水乡”之称。费尔巴哈说:“人的生命和生存所依赖的东西,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源泉”。布依先民因得山川秀水之滋润,因受鱼虾赢蛤之恩惠,布依族古歌生发出对自然景观、天地万物的种种情感与玄想,是布依族民族民族文化与历史活动的起点,也是布依族审美文化生成、衍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更是孕育和催生布依族古歌审美意识和审美特征的基石。
二、文化内涵
马克思说:“古代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布依族古歌是研究布依族的珍贵资料,内容题材相对广泛,主题意旨比较宏大,其社会功能在于古代历史进程、民族之间的聚合、道德伦常的教化,以及文化的传承等来促进民族民间的发展。按照《布依族古歌》的标准,布依族古歌可分为造物古歌、风俗古歌和爱情叙事古歌三大类。而每个类别,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内涵。第一,造物古歌。布依族的造物古歌分为创世和造物两方面的内容。创世古歌主要反映了布依先民对宇宙、天地、神人等关系的认识。布依先民认为宇宙最先是混沌为一的。古歌《辟地撑天》描述:“从前的时候,天连着大地”,布依族祖先翁戛用大斧头“把天地劈成了两半”,又用大楠竹,“把天地撑开”。天地分开后,布依先民又牺牲了自己创造了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古歌《力戛撑天》记载,太初年代,巨人力戛率领众人把天地撑高后,“牙齿变成满天星星”、“拔牙流下的血变成了彩虹”、“喘的气变成了风;淌的汗变成了雨”、右眼“挂在天的东边变成了太阳”、左眼“挂在天的西边变成了月亮”。《当万和蓉莲》也说到布依族年轻夫妇当万和莲蓉吞下了天地的两个大元宝,化为了月亮和太阳。《十二个太阳》记载了太阳和月亮是布依族的年轻人布杰所造。在布依族的观念里,宇宙是混沌一团的外部表象,天地的形成动因是翁戛、力戛、布杰等能人、巨人的作用,人与神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神杂糅,“神并非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幻想的存在,而是武装着某种劳动工具的完全现实的人物”这时所产生的古歌基本上带着夸张、想象和歪曲的元素,布依先民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奥秘,“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是布依先民长期处于小农社会,还不能够在认识上把自然和社会分开,把人和神分开,缺乏科学手段认识自然的体现。造物古歌主要叙述布依先民利用智慧为人类造就万物的故事,反映出布依族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古歌《造千种万物》采用层层问答的形式,叙述了千种万物的来源。布依族祖先翁戛造田开河,“搬石头,砌成石坎坎,用衣兜撮泥,造成块块田”,同时还造就了风、雨、云、雷,“翁戛打口哨,变成南风呼呼吹;翁戛哈口气,变成朵朵云;翁戛咳声嗽,隆隆响雷声;翁戛喷碗水,大雨下不停。”《造万物歌》中也叙述了布依族翁杰和阿辉造泥、造火的故事。“翁杰造泥巴,造成五色泥,造成黄泥粘大地,造成黑泥好造田,造成沙泥好做坡,造成灰泥好开荒”、“造成土地生万物”,“原来世上不冒烟,原来大地没有火”,阿辉打石头,“打石头呀会冒烟,打石头呀迸出火”、“众人来烧火”。可见,布依族的造田、造泥、造火充分体现了布依族先民的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原始农耕生活的情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念,人从动物中脱离出来,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二,风俗古歌。布依族的风俗古歌主要是对布依人生产生活中的婚姻和丧葬两个重要习俗进行讴歌。首先是婚姻习俗,布依族的婚姻礼俗是“形制最为完备,传承最为悠久”的婚姻形式之一,一般流程要经历择偶、订婚、结婚和坐家等过程。如择偶,布依族的《婚姻古歌》写到,这村的男孩看中那村的姑娘,请媒人去提亲,姑娘家的父母谦虚的唱到:“姑娘无出息,纺织还不会”,于是就你来我往的唱歌。最后到订婚、结婚的时候,周围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古歌《喜结良缘来祝贺》就唱到:“天上有桫椤树,地下有鸳鸯河,男女老少聚一堂,喜迎主家巧媳妇,巧媳妇,挑来水,金盆装有鸳鸯水,大家争着来洗脸,身体变健康”。透视布依族的婚姻习俗,不难看到其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布依族的婚姻礼俗内容繁多,礼数周到,体现了这个民族热情好客、性情和善,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其次是丧葬习俗,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各个时期各不相同。史料记载,明朝清初,布依族实行的是火葬,到了清中叶以后,开始流行于木棺土葬。到了近现代时期,仍保留着本民族古老的形式,先进行祭奠,然后木棺土葬,丧葬流程主要经过入殓、祭奠、出殡、安葬等阶段。对死者进行入殓后,在举行祭奠仪式时要专门请道士或布摩超度死者,孝男和孝女要一旁听《超度亡魂经》。古歌《忆恩歌》主要回忆了亡故的父母,生前对子女的恩情,“儿女还小时,父母宁愿睡湿处,也要把干燥的地方留给孩子”、“还在半夜蹬被子,父母给盖上”。《敬老人歌》说:“有布须有布扣,有锅须有三脚架,说玩笑话倒可以,但还须尊敬老人”。《嘱咐》唱到:“你们要认真种地,种地才有吃的,神仙才保佑”、“女婿和女儿吵架,不应该伤害娘家人”。这些古歌主张团结和睦、尊老爱幼、谦虚礼让,是布依族传统伦常规范和家庭道德观的充分体现,对教育布依族后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爱情叙事古歌。布依族爱情叙事古歌贯穿着一条主线,即是对美满家庭生活和终身伴侣的向往和追求,不管是在叙事、问答,还是托物起兴上,都采用夸张大胆的手法,具有浓烈的抒情性。古歌《殡亡经》中有首叫《呼唤》的歌曲:“呼唤你姑娘,不见姑娘影,心忐忑不宁,忽见姑娘到,起立忙去迎,谁知是幻影,恍然若失神,见你多少次,次次皆幻影,真真复幻幻,真幻亦如真”,表达了布依男女青年大胆、露骨追求爱情,表达相思之苦的感情。《情歌》里有男女对唱:男唱“贵宾来到开歌排,莫学螺蛳口难开,莫学螺蛳难开口,金口银牙唱起来。贵客来到请开声,莫学螺蛳难开声,莫学螺蛳难开口,金口银牙开歌声”,女唱“风吹木叶扇悠悠,哥们叫妹起歌头,初次来到哥乡耍,穷人之家没学周。哥们小心陪伴坐,好比茅牧插秧蔸,心想陪哥唱两首,未先开排怕害羞。”布依男女利用托物起兴、借景生情等手法,直白的表达出平时生活语言难以表达情感和含义。爱情叙事古歌的首比、通比、尾比等艺术手法,具有古朴流畅、淳厚多情的美感。如《情歌》里的尾比:“太阳出来照高岩.高岩脚下桂花开。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这里用蜜蜂采花来比喻男女之配,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使人听后感到陶醉,拨动人的心弦。布依族的古歌大多采用散板形式,音域和旋律上都显得较为自由舒缓、平和悠扬,叙事往往随着情绪和歌词的变化而流动,篇章结构比较大,强调歌词内容的陈述,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词曲韵律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凸显出布依族古歌文化的民族特性和艺术风格。现在布依族聚居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举行的传统歌会,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用的情歌对唱,就是对布依族爱情叙事古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美学意蕴
马克思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布依族古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既是美的产物,又是美的载体,处处焕发出美的光辉。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布依先民根据自身的审美观点创造了古歌。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意蕴主要表现在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三个方面。其一,自然的美。人与自然的协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布依族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布依族美学思想观念特性的空气、养料和土壤。布依族居住的地方大都山高水多,其山之挺秀,水之幽奇,大地之苍莽,空间之神秘,不仅催生了布依族与自然的亲近之感,造就了布依人勤劳朴实、坚忍豪迈、不屈不饶的民族性格与精神气质,同时,布依族的生产方式的构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乃至社会肌体的运行,都是自然环境为之提供,并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中逐步展开。在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布依先民为了求得生存,为了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去克服困难,去正盛苦难,在若干个战胜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孕育出布依先民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民族本色,也彰显了布依族独特的美学形态和审美追求。如《十二个太阳》记载的布依族祖先用神力拯救人类,用智慧和勇气与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十二层天十二层海》以奇特瑰丽的丰富想象,生动细腻地描述了布依先民探索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辟地撑天》、《力戛撑天》、《当万和蓉莲》等布依族古歌对宇宙、天地、神人等关系的认识和探索,都是布依先民对尚未认识世界的想象和解释。布依族古歌中所描绘和歌颂的,实际上就是当时布依先民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的折射反映。布依人与自然的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同情感即是观念上“自然的人化”的体现,自然的人化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引起实践中的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在布依族“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布依人受原始的、朴素的情感的支配,对美的认识、幻想和构建,既是布依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也是布依族朴素唯物主义的体现,尽管我们不可否认地说其中还存在着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是自然界本身所提供的启示,布依族古歌中布依先民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是在“征服自然”历程中所获得的。其二,社会的美。与自然的美相比,社会的美更依赖于社会历史生活,因为社会的美直接就是人们在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物质关系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人们的审美关系也相应地受制于物质条件,并随这些条件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布依族创造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布依族民族民间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远古时期,布依先民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思想上进行自我教育,生产上进行自给自足,组织上进行自我管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蕴。
首先,在思想上,布依族古歌多次有布依先民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记载。古歌《造万物歌》中勒灵造月琴、造木鼓和造姊妹箫,甚至造歌等等,就是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精神产品。如“雀鸟叫声昂,这是在唱歌,只要歌声起,春水翻浪波,山山树发芽,树树开花朵,山听山欢喜,人听人欢乐。”布依族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歌曲,说明了布依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布依先民用歌声来缓解困苦,消除苦难,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表现。其次,在生产中,布依族“自食自耕,自衣自织”,以一种自力更生的态度去农耕、采撷、渔猎等,体现了布依先民自强不息、自给自足的民族精神。布依族的祖先布灵和勒灵,除了为人类造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火田泥棉之外,还带领人民去征服自然,栽培作物,对付豺狼虎豹等。在布依族看来,只要勤劳肯干,人就不会一辈子挨饿受穷。布依族用勤劳的双手维持生计,一步步从温饱走向了小康,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后,在组织上,布依族的管理自成体系,自我约束。不管是从远古时期的氏族社会。还是从整个布依村寨来看,血缘关系把住在布依族联系起来,表现出布依人民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民族文化精神。《起房造屋歌》这样描写:公公起房造屋,先是上山砍木砍竹,又是下山开采青石,砍的采的抬不动,于是请来寨邻和亲友帮忙,“一个人的力量小,人多能把山推垮,快到四乡八寨请后生,把砍倒的树木抬回家”。《兴年月星辰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家一条心,有事相帮助,同齐打猎在山上,同齐做活在地头。”布依族齐心协力、团结互助、亲邻相帮的观念,使得布依人之间多了一份割舍不断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社会美的最佳注脚,有着某种崇高的美感。其三,教育的美。恩格斯在阐述民间故事书的社会功能时说,民间故事书“同圣经一样,培养着人的道德,使人能够认清自己的力量、权利、自由,并激发人的勇气,唤起对祖国的爱。”
套用过来,布依族古歌也具有同样的价值。布依族古歌与布依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布依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布依族古歌是布依人进行传统教育的教科书,通过它,使人明白了宇宙运行、天地产生、人类起源、历史文化,乃至风俗习惯等等,比如在对宇宙天地的认识上,布依族通过想象、夸大、幻想等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布依族主张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并把这一思想始终纳入自己的行为规范中。这些种种,都为布依族古歌发挥教育美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言,美育主要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可以这样说,布依族古歌是这个民族形象化的民族发展史,它为后世的布依人传统和发扬布依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了条件,“布依族后代,要学老祖先”、“祖先的榜样,永远记心间”。布依族的后代,从布依先民那里,学到了勤劳勇敢、善良友好的思想品质,学到了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到了坚忍豪迈、不屈不饶的精神气质。如今在许多布依族聚居区村寨,布依人身上彰显的民族性格和优秀品质,正是受到了布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侵染和熏陶。可以这么说,布依族古歌体现了布依族人民进步的美学观和审美理想,蕴藏着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发展和提高后世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作者:张荣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