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德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范畴范文

道德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范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道德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范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道德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范畴

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不仅仅是对德性的可教性进行了探讨,更是从其教育的意义上给出了智慧的思考,将对美德的教化作为一个普遍的理论基础,并彰显了对人的尊崇,同时他也强调了道德的教化离不开后天的训练,也为道德教育的长期性作出了一定的阐释,并对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作出了相当程度的启蒙意义,也为古希腊哲学的启蒙作出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从中国的道德教育的思想渊源谈起,早在先周就已经萌生,并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周易》所讲的“蒙”卦,从而将君子的行为作为施行民政的德行,从而将施行仁政,即所谓的德化教育作为其范畴,《周易》所讲的“中”,不仅是推崇所谓的中和思想,更是将对思维的追求形成于经验之上。与我国历史王朝更迭相一致的是,思想意识的车轮也在前进中“乐崩乐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百家争鸣的异说论断,丰富的思想学说为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契机,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的儒道,他将人性的可教性作为其理论的起点,将性相近、习相远作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并从“礼”中来教育人、影响人、感化人,也就是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老子的道文化,既有尊崇道的本真,又强调对人的德化意义,从某种深层次的意义上来探究道德教育的真谛,并从现实生活中的教化中化解俗世的追求。与此同时,墨家的“重利、贵义”的德育追求,也在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价值,就连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也将对人的人性进行感化并引人向善。

通过对东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分析和认知,从其发展到形成百家之言,都表现出其理论主张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服务的基础之上的,都是从满足于其时的政治主张,也就是作为政治工具而受到当时的追崇,因此,在今天我们所试图追求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时,一定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用批判的思想来反思道德教育的价值,并从中撷取出道德教育所蕴藏的睿智和情趣,单纯的追求所谓的“道德价值”,势必会对道德的理解显得苍白而稚嫩,正是带着对先秦道德哲学思想的审慎态度,来试着开启“道德教育”的渊源之门。

一、道德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范畴

道德教育的范畴则是在于昭示对人的自我的诉求和期望,从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人的文化品性,并将人的道德精神所国有的一种价值作为道德的思想内核。而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哲学,更是将道德所彰显的价值进一步内化成思考问题的基点,从哲学的角度来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把握,并在对道德的追求上,片面的追求教育的功用,以此作为道德的普遍意义,背离了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为此,从思维的维度来探索道德教育的普遍性,将是漫长的求索的过程。道德从人性的诉求上来关照道德的教育价值,并以对人的理解来探寻道德的本真,人的高贵的品质在于其精神,也就是说,道德的建立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状态的反省和自觉,苏格拉底所谓的“德性即知识”,也是其对人和人的生活进行的实践体验,并从中得出的一种反思,他所倡导的关于人的自身的诉求,让哲学成为在人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将严肃的道德和客观的哲学糅合在一起,从而规定出人之所为人所应遵循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从而将对人性的思考引领到了哲学的高度,对人的道德的教育转变为对人性的完善过程,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诠释。

在我国的道德教育的漫长研究中,“道”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存在,在文化源流的演变中,将“道”和“德”进行了相互的融合,使得人的体认从“道德”开始,并作为人的本性受到公认,在这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多方文化思想的交叉融合与发展,才将道德的本真从对宗教的信仰中解放出来,并逐步为后人所体认。无论我国的精神文化的沿袭,还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冲击,作为道德精神的教化性,已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中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并实现了人类对自我的体认和界定,实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共识。人性的即是道德的,道德的即是人性的,对道德和人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均是同一个范畴的,这也是人类之所以为人,而超越动物的本质所在,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的一种体现,对道德教育的思想回归,将对人性的塑造建立在对突破自我的彻底解放,以完美的人性作为自我追求的最高使命,并通过对自我缺陷的弥补上来彻底的完善和发展自己,为此,在对道德教育的探讨中不在于所阐明的道理的深刻,而在于对道德教育的内在真谛进行把握,从而在追求人的独特性的道路上,体验到人类的本质的美和幸福。

二、道德教育在当今的地位和隐忧

道德教育的日下与隐忧,让我们得以从哲学的视角来面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道德教育的陷入困境从道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道德教育的发展和展开越来越体现出其政治工具的隐性特征,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道德教育失去了其自身对智慧的追求和对崇高的敬仰,而是将一种程序化、僵硬的道德标准来囹圄人的思想,使人丧失了其生动性的本质要求,这种错误的工具性的框式道德,将人类社会中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肢解了,人类对道德的遵循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同时在社会活动中也缺乏了其应有的责任感,在所谓的塑造和培养的有道德的人的过程中,葬送了人的本质追求和精神向往,也难以形成独立的道德教育。

2、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道德精神的树立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教化和引导,它与哲学的意义是相融互通的,我们在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对道德精神的坚持,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只能体现其外在的、甚至是虚伪的道德表现,无法将对人的内心进行深刻的教化和影响。人类的精神作为闪现智慧之花的天性,没有道德精神的感化,就难以实现对人的思维的引导,也难以点燃人类的道德情感,更谈不上实现对人类的自我反思和智慧追求了。

三、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措施

1、尊重人性,善待人性在道德的思想演变过程中,道德与人性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尊重人性,从善待人性来开展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的实施建立在对人性的完善和尊重上,我们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推崇的德化理论,以及西方先贤所倡导的对人性的思考和追问,都是在表达一个简单而真挚的道理,即是对人性的承认和善待人性。为此,抛开对认知的争议,在善待人性的基础上来思考人之为人的意义,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来化育道德的光辉。

2、重视道德智慧的价值和作用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孤立的说教和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对世俗的逆来顺受,而是打破伪善的外衣,运用多重视角来透析人性的卑微和尊崇,以一种旷达的胸襟来追求智慧,来疗治人性的偏颇,促进自身的精神超越。

3、重视道德精神的培养和熏陶精神赋予了人类最完美的风采,人类更是因为精神而愈加闪耀,精神作为智慧的光华,要从人的心灵来感染,更要从人性的扬弃中构筑道德的品质,并将道德精神的践行贯穿到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

总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停留在道德的思考上,而是要从对“人”的关照中来思考“人性”,并从道德的感受中获得智慧和幸福,这也正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最美的体验和对人生最真的哲学思考。

作者:韩子荣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