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声乐演唱以何为美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从古至今,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对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审美标准,特别是当西洋唱法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后,与民族声乐的触碰与结合,使得民族声乐在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民族声乐演唱到底“以何为美”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社会进步的同时,音乐艺术文化百花齐放,新兴的民族声乐唱法又莫衷一是,到底什么样的民族声乐演唱才能让人们普遍觉得是正确的、是值得发展和弘扬的、是美的,我想结合自身学习民族声乐演唱的经历,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审美标准;唱法技巧;民歌
一、民族声乐演唱在其发展中的审美变化
从远古时期人们在劳作过程中本能地发出声音,到各朝各代独特的歌唱形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颇具特色民族音乐演唱形式,无一不是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各自生根发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五十年代,沈阳音乐学院开设了演唱班,上海音乐学院也对民族声乐教学有了实践。音乐教育家、歌唱家开始研究民族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引进我国以后,我国一些进步的歌唱艺术家、音乐教授受其影响,将美声唱法引入声乐教学当中,他们将民族声乐的精髓与西洋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融会贯通,编写了多部有价值的声乐理论著作,在教学中更是注重借鉴外国的优秀的声乐演唱理论,培养出了大批杰出的歌唱家,也使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在激烈的碰撞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情趣也有所变化,逐渐地,在全国成立了各大音乐院校,也开设了专门的民族唱法专业。这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的歌唱家,他们风格各异,在各自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上都完美地演绎出了无数的音乐作品。他们既传承了传统的民族音乐特点和音乐文化,又发展了新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技巧。这时期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观念更加开放,民族声乐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
二、我个人学习民族声乐演唱的历程和心得
小学时期,演唱简单的儿童声乐作品,使我对声乐演唱建立了最初的认识和兴趣。那时我们都觉得哪个同学的声音嘹亮,唱高音轻松,就是好嗓子,唱歌就好听。小时候不会用假声,都是用童声直接唱到最高音,后来老师循序渐进地教我们演唱方法,虽然似懂非懂,但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了我较为正确的发声观念,也开始慢慢用假声,体会什么是用气息唱歌,什么是白嗓子,什么是共鸣腔体等等,慢慢接触民族唱法,民族声乐。那时候特别喜欢听宋祖英唱歌,喜欢她的声音和演唱风格,纯净细腻但不尖锐,于是这也成了我学习的榜样。过了变声期后,开始学习美声的发声方法,老师开始给我练习孔空的练声曲,听意大利歌剧,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美声的“厚”以及更强的共鸣感。这期间对于腔体的概念有更细致的认识,老师强调声音的音质和集中点,尤其是气息的问题多次提到,还涉及到咽音的演唱等,在这段时间的演唱学习,对于声音的音色尤为注重。同样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出来就有优劣之分,这使得我更加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声线的统一。老师不允许我刻意把声音唱得特别“厚”,特别“竖立”,反而要我在注意发声方法的同时唱出自己本色。直到这个时候,我一直还是认为好听的声音唱出来要纯净,有“位置”。考大学的时候,就更是强化头顶的位置,整个腔体的统一,老师觉得我的气息不足,小号的女高音唱起大作品有些吃力,但我还是坚持努力练习。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发现似乎“大嗓门”的演唱者演唱民歌会更容易被欣赏。
三、民族声乐演唱到底以什么为美
随着时展,新民歌的兴起,出现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民歌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可是在受到部分人追捧的同时也有不少否定的声音。比如青歌赛,每届都能推出许多优秀的民歌手,他们都各具特色,但也极具争议。常出现对于同一选手,不同评委打出的分数有较大悬殊,观众常常会问到某个评委的评判标准,为什么要给最高分?为什么要给最低分?对于原生态的唱法也一样,有些歌曲和他们的演唱风格我不太喜欢,但是他们的分数却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开始思考民族声乐演唱怎么才算好,到底有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或者说这个标准是什么?例如从青歌赛走出来的民歌手常思思,在受到外界众多好评的同时有人提出质疑:这样既不民也不美的声音难道好听?对于此说法,支持的人觉得常思思是用美声的方法演绎民歌,更大气通畅,没必要把嗓子压得特别细。反对的人则觉得这样完全不像是唱民歌,没有民歌本来的样子。这样的争论总是存在而不得正解。青歌赛有许多优秀民族唱法的选手也都是“由美转民”,很多演唱者能把声音驾驭好,在保持好腔体和位置的同时也能唱出民族歌曲的甜美细腻。那到底怎样才能唱出真正好听的民歌呢?四、总结在专业声乐演唱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学院派”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但是在一个大民族的国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原生态歌曲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追崇,在短时间、小范围内也实在难以判定他们的美与不美,这其中有更深刻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和审美需求,之于艺术,之于民族声乐亦是如此,见仁见智,无论怎样的唱腔怎样的技巧,我以为,只要这样的声音打动了你,在你的心中便是美好的。也正因如此,民族声乐的未来也让人充满了期待。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5.
[2]人民音乐编辑部.声乐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9,8.
[3]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7.
[4]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8.
作者:谭周密 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