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转型社会与中国哲学科学创新的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邻国之间的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现实问题也在考验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应立足于我国在和平崛起中面临的这些挑战,切实加强科学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向世界推介和传播真实的中国和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时,也有西方学者和政要对中国崛起持怀疑态度,除了以前的“中国崩溃论”之外,前两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又说,中国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由此可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我们特有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观念是何其重要,它关系到中国能否在世界上真正和平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可以不成为国际论坛和文化上的霸主,但国际论坛和文化上不能没有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大国的声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为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提供合理的解释和科学论证,让世界正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消除误解,提升我们的“软实力”。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与思想文化多元化同时存在。我国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意味着当前和将来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将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会有多种利益主体存在,因此也就必然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必然也就会反映在文化中,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不同态度。虽然目前马克思主义依然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占绝对优势,依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理论与现实的层面上,不同阶层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新的忧虑与迷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之外,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歪曲和攻击,甚至国内一些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如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法的客观性等)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和否定。同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教条主义根深蒂固,严重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式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的特点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是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体系构建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导地位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反复比较、选择实现的。在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开始形成时,马克思主义并不占优势,许多知名学者信奉的是西方其他学说,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自由主义等。但马克思主义凭借其客观真理性,最终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所接受,确立起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区别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风格: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任何思想体系和学术的发展,都应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几千年中华文明积累的学术思想。我国具有无比丰富和深厚的传统文明,对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是中华文明在世界上重新崛起,以及逐步加强中华文明世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对自身传统文化有充分的把握,通过研究和消化中国文化传统,选择和创造出一套既具有中国风格、又具有学科水准的概念和范畴系统。近年来我国启动了若干项重大文化工程,如清史工程、二十四史修订点校、儒藏工程,等等。这些项目对于全面地整理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更加重要的是,也对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现,使传统文化得到现代化地再发现,接续传统文明进入现代社会,接续传统文明进入世界体系。
(三)中国气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必须立足开放、体现全球化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全球化的逻辑产物,是在和世界知识体系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逐步发展的。因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创新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博大的胸怀和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和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充分借鉴世界性的学术范式和学科建设经验,积极融入全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格局中,并努力通过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影响世界学术体系。客观地讲,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还非常低,影响还非常小,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以及五千年中华文明传统不相匹配。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要积极主动融入通行的国际惯例与规范,建立起反映世界主流发展趋势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逐步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声音的重要前提。同时,要重视和国外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对全球性重大问题表达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以及产生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当然,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不仅仅是加强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也应重视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与各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各国分享经验。
三、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实践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源泉。我国正面临迅速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此过程中积累起了丰富的实证资料和数据。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有国情意识,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只有了解国情,反映国情,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才真正能够走向世界和影响世界。
(一)坚持分类分层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我们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关键在于在实践中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能力。三十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创新成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面临社会转型期间众多深层矛盾和各种思潮冲击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模式存在一些制约其活力和影响力的缺陷。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需要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为实践起点,分层分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课题,做到在坚持中发展推进理论创新,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管理学等等多个学科,其体现的意识形态强弱是不一样的。如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学科,意识形态性最强;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新闻学等学科意识形态性相对弱一点;而像管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意识形态性就很弱了。分层分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需要区分不同学科理论意识形态的强弱,根据程度不同而实行分类分层建设。对于意识形态强的学科,应将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中,从概念范畴、研究范式、理论框架和基本观点等方面确立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对于意识形态相对弱一点的政治学、历史学等,主要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要不刻意区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线;对于诸如管理学、文艺学等这些意识形态性很弱的学科,应着重立足于这些学科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充分释放这些学科自由创新的活力。
(二)坚持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包括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所谓学科体系创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哲学社会学学科体系。学科体系建设必须面向社会,直面改革开放和社会实践中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目前,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转型期间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开始暴露出来,那么,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地位就日渐凸显,要求与之相关的理论学说和学术思想相对应的学科加快发展。可以按照民族特点、意识形态性、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世界主流的学科规范四个导向建立动态的学科结构体系。观点创新即提出视角独特、影响深远的观点。如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武王伐纣日期的确定,为商朝与周朝的断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方法创新即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范式和方法。如福柯运用考古学和谱系学方法研究哲学,王国维提出“两重证据法”、陈寅恪提出诗文互证考据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对当时的史学界起到了重大影响,有些方法至今仍为史学界所继承和发扬。目前,我国面临“两千年之大变局”,众多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通过观点创新进行分析判断、通过方法创新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渠道,哲学社会科学可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三)坚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对策研究除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之外,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工程必须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把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在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力争研究成果能真正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不论是什么理论,只有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判定它是否正确,也只有在推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哲学要主动深入基层,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研究题材,汲取思想养分。要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交叉渗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服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承,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我们正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从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变为十八大报告的“建成”,这意味着我们离全面小康社会更加迫近。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特征,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问题。要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思路举措,研究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政策建议,切实发挥党和国家事业思想库的作用。
(四)坚持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的伟大实践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是传承文明和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重要源头。目前,高校依靠独特的人文科学优势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近四十万人,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力量的4/5,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超过85%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产生了一些有一定深度、有一定影响的较优秀的理论成果。但总体上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时代责任相比还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非常丰富,但低水平重复的多,原创性的真知灼见少。当前,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首次被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之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发挥自身的优势,紧扣时代主题,立足社会实践,转变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力争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陈殿青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