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翻译书评类型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翻译书评作为一种具有信息介绍、导读、鉴赏、评价等特殊功能的文体,在引导人们的阅读由盲目走向有序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1]因此,译界也越来越重视翻译书评的写作与发表。翻译书评形式多样,可从主体、形式、内容和角度等方面进行细分。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书评主体视角探讨翻译书评的分类。
1作者书评
作者书评是译学图书著作者“推销自己”的一种有效形式。著作者完成一部译学著作后,希望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能被读者所接受,常常会为著作撰写前言、序言、导读、后记、跋,或者在报刊上发表自荐式翻译书评,或者发表一些与本书研究相关的文章,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向读者推介自己的译学思想,赢得他们的关注。作者书评具有特殊性,其功能主要聚焦在对译学图书内容的阐发,或者写作背景的交代,但这类翻译书评也容易被读者误认为具有“自卖自夸”的嫌疑。当然,作者书评虽不是译学图书走向读者市场的原动力,却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1介绍成书经过指主要介绍译学图书写作的起因和经过,或者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例如方梦之的《<中国译学大辞典>编辑出版始末》一文中,他介绍了历时5年完成的《中国译学大辞典》始末详情,全文分为构想、筹备、撰稿、修改、增补和余感六个部分,读者可以从中看出该辞典从构想到成书的点滴过程,尤其是他在文中最后说的一段话,更是让读者感动不已,他说:“五年中,感触良深的是一个‘情’字:人情、友情、文情。天南地北,海内海外,无论是神交已久、未曾谋面的耆宿,还是萍水相逢的学者;无论是兴趣相投的同道,还是熟稔的学友;只要我向他们提出编撰要求,无不鼎力相助。这是继林煌天先生主编《中国翻译词典》之后我国译界又一次大协作。其范围甚至更广,学者所在地区除主要为大陆外,旁及港澳台,远至新加坡。在此,特别要向各撰稿人及关心本辞典的友人和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译学图书的写作动因和成书前因后果,图书著作者最为熟悉不过,而他们将此付诸文字的交代便是一种翻译书评形式。
1.2介绍图书内容译学图书的内容,要么是鸟瞰式总体介绍,要么是分章节具体介绍。当然,这里所说的介绍往往是概括性介绍,一般不会太过具体细微,同时,也会略加简要分析和评论。例如方梦之的《<中国译学大辞典>编撰纪实》一文,作者分四部分介绍该辞典内容,并对该辞典作了简要评论,即:“《辞典》吸收了历年来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吸收了后语言学时代翻译学科出现的新术语;……《辞典》是我国译学界大协作的产物,是严谨、科学治学的楷模。”[3]这类作者书评往往多以著作的前言、序言或导读形式出现,如方梦之的《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一书前言。
1.3阐述图书特色或价值主要阐述译学图书的写作特色或学术价值,有时两者兼而有之。这类作者书评可读性较强,读者能直观该书的学术价值,并形成对其初步价值判断。例如陈宏薇的《高级汉英翻译》一书前言中,作者就交代说,“编者在深入学习国内外翻译教育家和翻译教育研究者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较典型的各类翻译教材及师生的反馈意见”,采取了以“‘实用’(强调技能训练,学以致用)、‘适合’(适合翻译硕士,重视启迪思维)、‘新颖’(内容新颖,强调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和‘多样’(选材和训练方式多样)”[4]的编写原则,体现了一种创新理念。作者用了较大篇幅对这些编写原则进行了深入阐发,可谓用心良苦。
1.4综述—评述图书所涉研究现状指对与该译学图书内容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或评述,但与一般论文文献综述写作方式不尽相同。后者研究更为系统,会指出前人研究成果的成就、不足及改进措施,问题意识更强。例如吕和发、蒋璐和王同军的《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分析与规范》(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一书前言中,作者就交代了公示语的研究现状及特点、特征,并指出“本研究是过去十年公示语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写意性记录。”(PⅪ)其实也就引出了该书写作的意义。以上的分类具有相对性,我们往往根据作者书评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划归为相应的类别。例如,作者书评在介绍著作成书过程时,免不了要介绍图书内容,或阐述图书的特色、价值,如果是侧重于介绍成书过程,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介绍成书经过式作者书评。
2编辑书评
编辑往往是译学图书的第一位读者,对图书内容比较了解,参与了图书从选题到加工,从成书到出版发行的整个过程,也往往最了解该书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编辑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具有撰写翻译书评的天然条件。编辑书评可以读者身份写,还可以编辑身份写,其写作侧重点不同。
2.1侧重读者视角指编辑虽负责其所评译学图书的编辑工作,但却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客观地评论该图书:一方面,不会因为自己是该书的编辑而大肆鼓吹或撰写广告性翻译书评,或者写一些任意拔高的八股式翻译书评,以达到推销卖书的目的;另一方面,编辑会从普通读者视角出发评论图书,而不从编辑加工者视角评论图书。例如唐瑾的《四百万言巨作演绎中国翻译通史三千年———写在<中国翻译通史>出版之际》一文,就是一篇编辑以读者的身份或角度所写的翻译书评。在书评的开头,作者先介绍了该丛书及其作者的相关信息;接着介绍了该丛书的篇目及总体框架与格局;再接着从四个方面评论了该丛书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后对该书作了总体评述,即:该书以史为主,资料翔实,史论结合,脉络清晰。这部四百万言通史的出版,对三千多年的翻译历史作了最好的总结与概括,既填补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空白,是一部填补中外文化交流,民族文化交流空白的大型文化史书,也是外国汉学家和翻译工作者研究、了解中国翻译历史文化的重要书籍,更是当今出版界对翻译学术界做出的新贡献。[5]可见,该翻译书评虽为该书编辑所写,但她是以一位普通读者角度出发,书评的评论客观、中肯,评论者赤诚之心可见。
2.2侧重编辑视角由于编辑担任了译学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他们往往需要侧重于评论译学图书组稿、编辑、发行等情况,即从编辑出版工作角度对译学图书进行评论,这区别于一般读者书评。例如唐瑾的《<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及其作者》一文中,作者的侧重点不在该书内容,而是向我们展现了策划该书及与之相关的出版工作。作者在书评中,转呈了该书的编辑审读意见(笔者注:编辑审读意见也是书评,但一般不发表),对该书的特色、价值、意义及不足作了简评。同时,书评者也对该书作者的学术背景、翻译实践以及图书出版前后之轶事向我们作了详细交代,并在最后指出:“……因此,我认为该书稿的组编与出版是很有价值的。第一,该课题内容非一般人所能涉足,且资料难寻,又无同类书籍可资借鉴。第二,该课题的作者如同人们常说的珍品中的‘孤本’,再无第二者可寻。第三,给今后的歌曲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工作者留下了第一本歌曲翻译研究与学习的参考书。基于这种考虑我萌发了组编这部书稿的想法。当这部近20万字的著作付梓出版,当这些年许多读者读后在报刊上发表书评或来函邮购时,我感到自己为翻译界与文艺界做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心里很感欣慰。”[6]由于这类翻译书评的写作素材不能从图书中直接获得,所以一般读者难以写作这类翻译书评。比较而言,这类翻译书评更能反映出译学图书编辑和出版工作的得失,价值更大。编辑身兼所加工图书的读者和编辑者身份于一身,有时需要在这两种身份中转换角色。不同的角色,写出来的翻译书评能给书评读者带来不同的信息和感受。
3读者书评
译学图书的目标群体是从事译学研究的学者(学生)。他们作为读者写出的书评最能反映他们对译学图书的直观感受。目前,各类报刊上发表的翻译书评大都属于这一类型。限于篇幅,本文仅探讨读者书评中的两种特殊形式———导读和他序。
3.1导读导读指“把作者的研究成果、思想整理转述成提要,介绍给读者,引导读者怎样阅读它,让读者知道这本书有些什么内容、理论建树和价值地位如何。”[7]导读一般位于图书的前面,与前言和序言颇为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其功能在于疏导,即指导和引导读者去阅读。赵秀明认为,导读应包括六个方面,即:(1)作者简介;(2)重要背景(评论对象的产生背景以及阅读的现实意义);(3)综合评价(包括对作者的评价和其他人所做的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评价);(4)基本读法(对评论对象的阅读建议———把握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阅读次序、阅读重点等);(5)相关知识(包括对所评书籍文章中的重要知识的解释,相关知识的讲解,最新成果的介绍等);(6)参考书目(是读者进一步阅读的起点和线索,所以一定要少而精,要有递进性)。[7]事实上,导读未必都同时含有赵秀明指出的这六个方面。导读可分为作者导读(即作者书评)和他人导读。这里仅论述他人导读。他人导读往往出现在引进类译学图书中,即出版机构自己或约请专家为图书所写的导引性前言。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中,许多书中就配有他人导读。该丛书之三十三《高级译学原典读本》(2010)中,方梦之为其做了导读,介绍了原书的结构、内容,以及该书的体系、特征及价值,对读者极具引导力。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译学图书可能没有导读,但配有出版社写的“出版前言”,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导读。例如该丛书之二十《翻译研究百科全书》(2004)的“出版前言”中,就对该书的产生背景、作者简介、内容安排、特点及价值等做了交代,让读者从中了解该书的价值。
3.2他序序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为作者自己所写;他序也称代序,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书评,往往是约请师友为其著作所写,这是学界较为普遍的做法。代序类翻译书评的侧重点各异。
3.2.1侧重介绍图书内容向读者交代图书的内容,是他序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是文字详略不同而已。例如张春柏为袁斌业的《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所写序言中,就用了近一半篇幅对该书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在另一半的篇幅中,则对该书的特点及价值进行了简要概括,该序言其实是一篇很好的翻译书评。
3.2.2侧重介绍作者生平古人云,“知其书而知其人”。在阅读一部译学著作时,如果对图书作者有所了解,就会加深阅读的感受和体会。当然,这不单单是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往往还要叙述自己与著作者的友情,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及其著作。例如林文月为金圣华的《齐向译道行》(商务印书馆,2011)所写序言“无时无处不翻译”中,就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金圣华,包括其学术背景、工作态度、教学方式等,让读者对金圣华其人其事其书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3.2.3侧重评述作品特色或价值既然约请师友写序,作序者免不了要对图书的写作特色、学术价值作一番评论。这种评述可详可略,但一定要有价值判断,这就是这类翻译书评的重心所在。例如肖维青的《本科翻译专业测试研究》一书中,约请了其博士导师冯庆华教授为其作序。序言中,冯庆华指出:“作为翻译教师,大家都一直为翻译测试该测试什么内容、采取什么题型、如何把握测试的时机、如何评阅试卷等问题困扰”,“这部专著正是本着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为翻译教师和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答案。”[8]此外,冯庆华指出了该书的三大特点,表达了其阅读的真情所感,还对该书做了价值判断。其实,他序类翻译书评的侧重点并非泾渭分明,往往是交叉出现或详略不等地同时出现在一篇序言中,因为序言总要涉及到译学图书的作者、内容、特点或价值等几方面,我们可据其侧重点进行分类。
3.2.4论文式他序这类序言对所评图书的内容往往涉及不多,或者只涉及其中的核心观点,所以读者难以从中获得对该书全貌的了解。实际上,这类他序往往是以该书观点为引发契机,对其相关学术问题进行发散性阐述,或曰“借题发挥”,故而可看作是一篇独立学术论文。例如黄忠廉等著的《翻译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一书中,杨自俭以正副标题为其作序,即:“再谈方法论———《翻译方法论》序”。杨自俭向我们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写序的主题是方法论;二是“再谈”二字隐含着作者曾就方法论这一话题发表过见解,意在突出该书的重要性。在这篇序言中,杨自俭没有具体评述该书,却在阐述自己对方法论及翻译方法论的认识。
作者:刘金龙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所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