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求国内心理学的推广普及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心理学推广普及现状分析
抛开心理咨询师职业需求的巨大缺口不说,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不甚严格,正式从业前实际操作经验和接收高级咨询专家的督导极为欠缺,这直接导致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咨询师(不乏一些没有多少心理学基础的江湖术士和江湖骗子)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达不到咨询要求。他们所实施的咨询可能非但不能起到帮助来访者的效果,其错误的引导和解释反而会对来访者造成不利影响。其二是心理测验的不当使用。在浏览网页的时我们经常会发现网页的一角出现“测测你的桃花运”、“测测你多少谁能够结婚”、“测测你的前途”、“星座测试”、“姓名测试”等各种趣味心理测试。诚然它们十分有趣,但是试题的编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信效度也完全的不到保证。一旦被试把不太好的测试结果与自己能力、性格、等心理因素挂上钩并深信不疑,势必会对自身产生相当不利的后果。科学编制的心理量表也在施测和解释同样存在着问题。非专业人士不遵守施测程序往往会影响结果的科学性,结果的解释不合理也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心理学学科介绍角度的建议
1、媒体“去神秘化”的努力现代社会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空前强大,全商业化运营的模式下,广大媒体普遍为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进行过分“艺术化”(或说过分夸大地加工)。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当舆论引导极易导致人们对学科的错误认识。记得一次心理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一个关于恐怖症的案例。为了抓住广大电视观众眼球,节目通过令人毛骨悚然的配音和画外音极力渲染夜晚老鼠活动时恐怖气氛,极力表现心理现象的神秘莫测。(当然不排除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这样的节目编排)浓重的修饰给真实的现象戴上了一个个厚重的面具,反而不能使人认清其本质。对特定事物如某种动物、声响、情景的恐怖心理其实并非多么光怪陆离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是多么罕见,能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科学地解释。神秘话、夸大式的引导会在人们心里造成心理学遥不可及、玄之又玄的错误印象,无形之中产生一种隔阂感,对人们认识心理现象、进一步了解心理学是很不利的。当然,电视节目中并非没有去神秘化、生活化的典范。CCTV12的特色栏目——《心理访谈》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心理访谈》致力于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知识;案例的真实的呈现将有助于人们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去主动寻求心理干预。节目里,咨客所遇到的问题的呈现详细而准确;咨询专家通过一系列咨询技巧的使用,对案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找到其心理问题的根结所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节目的科学性和生态性(或普适性)大大提高,显然这样的节目才是心理学学者们喜闻乐见的。
2、学科“毛遂自荐”的思考每当别人问到心理学是什么学什么的时候,我都会有些手足无措,常常不能全面且准确的将自己所学介绍给他们,往往假借生硬的专业术语忽悠过关。之后自己就开始对学科介绍进行反思。其实就像一个人要想他人认识自己,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必须懂得如何呈现自己;学科的介绍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介绍心理学需尽量避免生硬的专业术语;其次,作为一门有关心灵的学科,必须要有贴近生活,靠近心灵的举例说明,举例时可以适当联系电视上的心理健康节目或生活中常被提及的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再次,要针对生活中经常被用到的理论和用学科的交叉,着重介绍,突出学科特色,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在心理学而且在管理学上有大量运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理论为人熟知;然后,学科介绍要抓住重点,针对非专业受众的理解误区进行介绍,改正诸如:学心理学的都能一眼看出别人的心中所想、搞心理方面的工作的人最终自己都会心理变态、心理学的将来就业方向只有心理咨询……最后,考虑到学科普及的需要,适当介绍当前我国心理学发展现状和前景也是相当必要的。
三、展望
分析和反思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心理学作为一门关心哲学,良好推广普及将对我们个人的身心健康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正确的推广普及利于纠正大众对心理学和心理工作者的认识,避免公众对心理学者敬而远之;第二,它将推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我国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将促进人们对其自身和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助于心理学更好地发挥其学科优势为推动社我国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揭江陈郝杰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