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村文化旅游经营管理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研究意义
首先,从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看,后沟古村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化的传统经典,继承了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其次,从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营销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丰富旅游服务的内容,通过旅游服务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从政治经济方面看,世界上各国政府都将其作为解救传统农业经济衰退、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引导农民规范经营并保证他们从中受益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从学术研究方面看,揭示乡村旅游市场的特征对于科学认识乡村旅游市场规律,指导乡村旅游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榆次后沟古村的文化旅游资源及特色
后沟,或称东后沟,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北边境的东赵乡,东连寿阳县,西距榆次城区22公里,北距什贴7.5公里,南距使赵6公里,是长岑,南河,林家坡,白道,成志,禄村,合岔,窑上八村去榆次的必经之地。全村有75户人家,251口人,总耕地面积1100多亩。它是一个传承了晋商传统文化底蕴“年代久远,不知深浅”的古村落,据研究表明可考历史可上溯到唐代。古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错落有致,处处显示出古人择地而居,讲求风水八卦的生活理念。最能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寺庙遗存也相当完整,历史上小小的村中建有18座庙宇,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可谓集儒释道于一村。到现在,观音堂,关帝庙,菩萨殿等也依然保存完整,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村庄建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建筑风格,龙门河穿村而过,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的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民居住的也大多都是清代、民国时期所建的最能代表山西特点的独立式窑洞,甚至百姓的生活方式也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古风。自然经济时代的农业耕作工具,以及原生态的酒坊、醋坊、豆腐坊,呈现出古村自给自足的生存、生产、生活景象。后沟古村以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它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完美的民间文化体系。
3、后沟古村旅游的经营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3.1古村旅游的发展现状2002年10月30日,冯骥才先生带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榆次发现了后沟古村。2004年初,榆次区领导对后沟古村开发高度重视,全面开展工作,在小心翼翼的基础上加了大胆创新,进行“整旧如旧”式的修复。2005年《榆次区后沟古村落农耕文化景区规划纲要》正式形成,当地投资2000多万,于3月24日工程正式开工,选择了最符合后沟古村开发实际的原生态自然式保护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开发分两期,遵循“修复一处,成功一处”及“在实施过程及完工后不影响村民生活”的原则,以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为前提,以“简单而不简陋,民俗而不粗俗”为主线,保存了古村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画卷,努力展现出后沟与众不同的魅力。工程修复了众多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古建筑和基础设施,恢复修建了200多亩的采摘种植区,建成了有大型接待能力的窑洞式民居宾馆和分散的各具特色以农户个体为主的农家民俗宾馆、办公管理和农副商品采购区。为了深化旅游产业改革,2007年区政府对后沟古村的经营模式又进行了积极主动的探索。目前,合作经营管理协议已经签定,区政府占26.7%;后沟村占13.3%;投资商占60%,三方共同开发管理,重新成立了山西榆次后沟古文化开发公司,并于9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开业以来,共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达到100万元。景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山西历史文化名村”、“绿色景区”等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民协确立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后沟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工农业示范基地”。
3.2存在的主要问题(1)文化低度开发的问题仍需注意古村是集地方文化、经济、生活和习俗的有机整体,不仅有古建、街区和民间工艺等有形旅游资源,还有空间环境、民间艺术和节事活动等无形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它与现代文明隔离而保留下来的传统环境迎合了现代游客求异的心理。但旅游者的频繁进入,物流、信息流的不断涌入使古村对外部社会文化的态度从观望到认识和吸收,甚至有些人对外来的东西觉得新鲜而把原来的东西抛弃。还有一些企业家将简单地变为自己商业运作的工具;村民把文化变成纯粹赚钱的工具;外来组织在活动过程中随意改变古村原状,客观上造成了古村文化的破坏,这样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逐渐消失。(2)利益分配机制仍需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管理者、经营者和村民间利益分配不明确造成后沟古村旅游景区门票的销售混乱。尤其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村民以谎称亲戚来访或低价售票等不正当方式私自引入游客,以赚取经济收入,扰乱古村旅游的正常运营。(3)缺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旅游经营管理水平要继续提升古村村民搞旅游接待使他们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卖方市场,但观念、意识发展变化较慢,对旅游市场需求不太敏感。古村中的主要经营管理者缺乏专业管理理念、农村干部及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旅游理论知识和经营管理的市场运营模式,对旅游的理解很表浅。了解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4、后沟古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4.1打造品牌形象,民俗文化主题产业定位,学习有效经验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打造后沟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产品服务;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面广、深度可观,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产品和服务质量、市场营销研究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后沟人尤其是经营管理者要具备学习借鉴的意识,学习优秀的经验为我所用。
4.2努力寻找古村保护、商业化与文化发展的平衡点后沟人不会永远生活在原有的封闭环境中,这样一个传统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融的古村也不能推进博物馆去收藏,我们所能做的是做好适度开发,尽量调整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同时跳出“文化低度开发的陷阱”。事实上,商业化本身不会削弱文化的内涵,商业化的适度发展需要高品位的商业文化:(1)政府的角色问题,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政府的积极干预。避免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2)民俗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配套,切实完善保护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设立非政府督导或管理机构。(3)商业活动中体现整合古村特有的文化氛围。注重保护乡村的原滋原味,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开发中,严禁对现有特色建筑的破坏和拆毁,严禁风格不协调的建筑物出现,保持整体风格的和谐。同时,对后沟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精选,创制出具有民俗特色吸引力较大的精品旅游项目。
4.3建立村民参与旅游的利益保障机制处理好古村管理者、经营者和村民三方的关系,村民对于旅游开发所采取的态度直接影响古村旅游的顺利进行。村民本身就是古村特殊的旅游资源,而不是旅游开发的累赘。古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村民的积极参与为依托,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门票销售的混乱问题,村民的就业,增加收入,使村民真心实意的支持古村旅游的开发。因此要实施以人为本,全民参与。同时,通过一定的学习和培训使其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旅游开发理念和目标;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对村民的征地、拆迁补偿制度。
4.4引进和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人才是产业发展之本,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需要人才,需要专业人员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深度挖掘本土民俗文化,而本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实现本地化的基本保证。因此,尽快培养具有领导才能的带头人和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现后沟古村可持续发展长远有效的规划思路。
作者:赵慧芳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