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思考范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思考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杂志》2015年第八期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进行演讲,倡议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又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后国内外媒体纷纷予以报道。我国媒体应主动引导国际舆论,大力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传播话语权,为推进该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互联互通角度讲,“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在陆上丝绸之路,故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国家战略进行重大经济新闻报道。

一、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舆情

国际舆论总体上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给沿线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国家众多,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历史等情况各异,国内外存在着多种舆论,国际舆论上主要有几种声音。

1.积极支持,希望参与以取得较大收益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可选择线路看,大致可分为五条线路。从南至北依次为:第一条是中印缅经济走廊线,涉及缅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等国家;第二条是中巴经济走廊,经新疆至巴基斯坦;第三条是经中亚至欧洲,途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第四条是新亚欧大陆桥,即目前已经运行的从连云港至欧洲的线路;第五条是第一亚欧大陆桥,从中国经俄罗斯至欧洲。土耳其、伊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白俄罗斯等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国家都有浓厚的丝绸之路情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特殊感情,对复兴古丝绸之路抱有积极参与的态度,这些国家的媒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肯定,在国际舆论上大力支持。沿线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线路选择在舆论上高度敏感,主要是希望搭上中国经济便车,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带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对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实施等相关新闻较为关注,媒体报道中都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率先从与本国合作开始,尽早搭上中国高速发展列车。

2.消极质疑,担心国家利益受损尽管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普遍有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望,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部分国家由于涉及一些战略上的疑虑,担心国家利益受到影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舆论报道上有一些消极质疑之声。例如,印度担心已启动的中巴经济走廊,会使印度在与巴基斯坦的争端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舆论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抱有疑虑。中亚一些国家舆论上担心则是因为中国经济规模大,产业竞争力强,而这些国家自1991年独立建国后,经济结构尚不完善,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不愿意失去这个发展良机,又担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进过快导致国内产业发展受到冲击。

3.造谣抹黑,企图误导舆论走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沿线国家连接起来,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转变,丝绸之路历史上就是繁荣之路和盛世之路,把丝绸之路激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信号。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不希望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从而影响美国、日本的经济主导地位,利用西方在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设法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造谣抹黑。如给“丝绸之路经济带”贴上新殖民主义的标签,攻击我国主要目的是攫取当地资源,会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破坏;利用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指责我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谋取地区霸权,搞大国沙文主义;歪曲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破坏当地的民族宗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导致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二、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立场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军事实力、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影响力,但短板在于国际话语权,在国际传播中的议题设置能力不强。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仍有一部分持消极质疑的舆论倾向和西方发达国家造谣抹黑的报道,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传播中要主动设置议题,打破西方独占独享的排他性思维,在国际舆论中主动通过媒体释疑解惑,减少“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中的“噪音”和“杂音”。

1.传播合作共赢理念对国际舆论中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所谓“新殖民论”“中国地区霸权论”“大国沙文主义论”“破坏人文自然论”,我国舆论在针锋相对反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主动设置重大议题,引导国际舆论方向,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的理念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图已经绘就,国家已经给出了权威定位,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我国媒体的重要责任就是要在国际传播中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之路阐释好,准确、全面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用“中国元素”和“中国语境”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共赢的理念报道好。如在报道中避免片面强调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利益,而对东道国利益少报道甚至不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避免在报道中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对于一些国家出现的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质疑的消极情绪,媒体报道要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客观报道。

2.倡导共商共建思维“丝绸之路经济带”报道涉及的国家多,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不尽一致,我国作为倡议国,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吸引沿线国家一起参与。但沿线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国家利益。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涉及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长期国家战略,因此,媒体要有长期跟踪报道的准备,在报道过程中要提倡共商共建的新思维,拉近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利益纽带,避免激化敏感的政治问题、军事问题、领土争端问题。共商共建的新思维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对沿线国家的立场求同存异,不把自身的立场强加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而是兼顾沿线国家的利益和关切,充分听取沿线国家的建议和意见,融合双方的合作优势和合作潜力,从而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用“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化解“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则机制难以达成的难题。媒体要在国际传播中以报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能够合作共赢的新闻议题为主,为扩大经贸合作奠定国际舆论基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减少阻力。如在报道中避免落入西方设定机制、成立组织、制定规则然后行动的传统思维,“丝绸之路经济带”不设具体机制和组织,而是一国一策,用好现有机制,吸引各方共同参与建设;避免“丝绸之路经济带”被敏感的地区争议议题绑架,“丝绸之路经济带”首要是商贸之路,是互联互通之路,希望通过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规则实现地区经济共同繁荣;避免给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予以恩赐的印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不是对外援助项目,中国提倡的是各国之间把生意做好,在共同收益中拿取属于自己的利益。报道中注意突出中国不追求主导权,不谋求地区霸权,“丝绸之路经济带”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对于美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设想和规划,只要与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益交汇点,我国都乐观其成。

3.突出文明和谐愿景与其他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相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沿“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错分布,沿线有着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主要的古代文明地区,是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交汇处。由于各个国家的宗教文明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各个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多元文明背景,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必须坚持文明包容原则,因此,国际传播中应突出倡导文明和谐愿景。要以宽容的理念,尊重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推进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媒体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往,继承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经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实现“民心相通”。突出文明和谐愿景,就要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传播中杜绝“文明冲突论”,在报道中不评论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制度。特别是在一些新闻事件报道中把宗教极端分子与大多数人民区别开来,避免引起宗教和民族冲突。

三、提升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效果

为使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立场在国际舆论中占主导地位,让沿线国家了解我国的战略构想和内涵,关键是秉持平衡报道原则,使我国媒体报道能够“走出去”,使我国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报道成为国际舆论的风向标,使“中国声音”成为国际舆论的主流声音。

1.秉持平衡报道原则国际上提出与新丝绸之路相关建议和规划的不止中国一家。如美国2011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目的是在从阿富汗撤军后通过“新丝绸之路”计划继续在中亚保持影响力,其理论依据是该国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只有控制中亚,才能控制欧亚大陆;只有控制欧亚大陆,才能控制世界。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延长美国世界霸权。俄罗斯将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北线作为“新丝绸之路”核心,以避免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冲击其在欧亚经济联盟中的主导地位。此外,印度、伊朗、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日本、欧盟以及联合国等都有自己的新丝绸之路构想。面对如此众多的新丝绸之路版本,我国在国际传播中必须科学利用国际传播规律,秉持平衡报道原则,对其他国家的受众进行细分,主动迎合其受众心理,在报道中注重客观、公平地对其他国家的丝绸之路构想进行比较,打破西方媒体的报道议程,突出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理念优势、新思维优势,用其他国家受众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秉持平衡报道原则的关键在于客观、真实、可信。秉持平衡报道原则需具有全球思维,多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利益和立场出发,多报道其与我国的利益交集。对于其他国家的新丝绸之路构想,我国要有大胸怀,避免非理性攻击,在报道中要体现灵活性和艺术性,对其客观合理的一面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在报道我国国内经济社会背景时要客观公正,对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予以报道,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仍处于社会转型期,法制尚待健全,科技创新水平仍不够高等,以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对我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丝绸之路经济带”虽然以经济合作为主,但对其报道要跳出单纯经济报道的窠臼,要对社会、环境等议题综合考虑,减少西方媒体的一些不公、不实报道影响,以更好地凝聚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共识。

2.与沿线国家媒体合作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加上新闻媒体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敏感性,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传播中应强化与沿线国家媒体合作以提升传播效果。我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都有着悠久文明历史以及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经济发展愿望,中国提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等受到沿线国家的广泛欢迎就是例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中强化与沿线国家主流媒体的合作交流,可以采取节目资源共享、互用播出频道、常驻记者交流等方式,通过沿线国家媒体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准确传达给东道国受众。如2015年5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俄罗斯报社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节目素材互换和推介、新媒体互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效报道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再如,新疆广播电视台以租赁频道和整频道落地两种形式已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成功播出。

3.发挥新媒体作用在“互联网+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空间限制,借助互联网即使在国内也可直接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提供新闻和资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中,我国完全可以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也鼓励传统媒体主动进行媒介融合,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可以针对沿线国家建立多语种的专题网站,制作的报道内容可通过PPTV、爱奇艺、优酷、凤凰、迅雷等进行推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脸书、推特及故事性是纪录片丰富情节、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完美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是中外许多纪录片制作人所反复强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家族中的一员,也不能例外。历史题材纪录片具有先天注定的追溯性缺陷,显得枯燥乏味,再现式手法的引入使得其故事性得以实现和增强。然而纪录片毕竟不是故事片,如何恰当运用再现手法?增强故事性的同时该如何守住真实的底线?本文拟从多样化的再现手段、故事化恰当运用再现手法增强历史纪录片的故事性◎马伟晶摘要:故事性是纪录片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历史题材纪录片讲述的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但它具有先天注定的追溯性缺陷,再现手法无疑是打破这一尴尬局面的有效手段。笔者从创新融合多样化的再现手法、故事化的核心元素以及守住真实底线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恰当运用再现手段,增强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故事性。关键词:纪录片;历史题材;再现手法;故事元素;真实底线其他社交媒体形式与手段,并以新媒体用户所习惯的用户体验,提升在沿线国家的报道效果。

4.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传播,应充分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绕过不同宗教文化间的差异,抓住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性,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感情共鸣,使“中国声音”在沿线国家取得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在国际传播中不能仅仅表明我国官方态度,还要有沿线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人士、普通居民等参与报道,以免导致受众对传播内容产生政治宣传的逆反心理。讲好“中国故事”对我国媒体的报道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广电媒体需要针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新闻节目、访谈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生活服务节目、纪实类节目、电视剧等方面提升制作的国际化水平,采取类型化传播方式以提升传播效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过程中,我国媒体应主动承担起引导国际舆论的历史责任,客观公正报道国际上的多个新丝绸之路构想,正确、有效地在国际传播中报道好中国立场,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作者:覃倩 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