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时期大学生通识教育论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报业杂志》2014年第十一期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1.通识教育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一词在19世纪西方社会被最先提出,与自由教育的意义相近,是培育个体综合能力的教育,用以训练心智、提升人格和判断力。其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方面是指与专业教育相对应,这是一种广泛的教育,课程涵盖面很宽,无论未来职业如何发展,都可以接受的知识;另一方面其根本须是自由的,在选择被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协调自身需求和特长,修读适合自己的文化知识。通识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通识教育目的之一是培育具有全局眼光的学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交叉渗透多门科学,强调社会、数理、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融合,帮助学生理清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联及辩证关系,为专业化的发展提供铺垫。同时,在通识教育框架下,学生将更自由地接受教育,因此课程应多样,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讲座、实验、访谈皆可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2.现期通识教育缺陷(1)具有一定功利主义色彩“功利色彩”表现为通识教育背景下设置的课程仍然凸显原有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例如清华大学,[5]通识教育仍注重学生研究型培养,理工学科背景浓厚,并未以培养人格、志向和意志力为主要目的,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出现雷同和重叠。(2)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课程内容是学科的核心,也是同学在选择是否参与的关键要素。但是,由于通识教育并被未单独列入特定学院的培养体系中,因此没有得到院系方面重视,派出的教师往往也较随意,教师对课程准备也未必尽心,导致教学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课成了稀缺资源,很多高校“抢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3)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是系统问题,必须兼顾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内容体系、选课体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现期内容体系的问题在于课程大多数仍与传统课堂一样,多为单向灌输式,老师在台上演说,学生听讲、记笔记,两者之间互动较少,学生是否听讲或者完整理解课程内容,并没有很好反馈给老师。对于管理系统而言,由于高校通识教育建立时间不长,很多辅助性的模块并未全完开发。结构设计方面不够合理,例如复旦大学,其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门数超过4000,但总体要求通识教育修读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较低,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通识教育影响
1.正面影响新媒体最大特点即快捷、迅速,基于此技术的课堂对于学生将更加方便,学生可以足不出户接受教育,或者通过特定平台进行信息下载与上传,共享资料,也可以主动设置自己关注的科目领域,让网络定期推送相关课程和新闻,快速、大量地获取知识,提升教学效率。更可以跳出框架,不一定要在课本中学习知识,例如英语学习,一群有相同志向的学友们约定好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对话和交流,为通识教育提供了有趣而又崭新的教授渠道。将新媒体融入通识教育,意味着通识教育课堂不再有人数的限制,学生们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选择课程,在理想状态下,也不存在“选课”的难题,与此同时,由于学员的无门槛流动,教学方也会自然产生压力,一些质量相对较低的课程将会被淘汰。校际交流也将更为频繁,国内国外精品课程都可以成为选择,海量教育资源为通识教育提供强力支持。新媒体环境下的课堂讨论可以变得更为自由。人思想有其隐蔽性,一些内向学生因羞涩不情愿在课上与老师讨论,线上交流则可以促进交流,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采用匿名制,消除心理隔阂,从而获得最为真实的课堂感受;另一方面,在课后,大家也可以利用BBS、论坛或者线上群组进行研究,下课等于新一轮讨论的开始,老师和学生在课后仍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比拟的。
2.负面影响新媒体环境中的通识教育也具有挑战性。跳出传统课堂,学生面临的是海量数据,无论正确还是错误,都会呈现在使用者面前,降低了信息真实性,通识教育并不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深入见解,但也使他们在获取信息时没有很好的甄选能力,甚至一些不良信息,会给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冲击和引导。其次,通识教育以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为主,但新媒体加入,无疑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会有可能变得内向,人格发育也会受到干扰,产生对网络的依赖。最后,新媒体弱化了教学环境,在拓展教学途径的同时,剥夺了部分传统课堂教育手段,讲台上教师的地位受到挑战,阻碍了实践性技能的传授,再加上平台虚拟性,教师难以在授课的同时不断评估自身教学效果,用以做出合适的教案调整。
三、新媒体时期下通识教育发展建议
新媒体为我国通识教育带来新的能量,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新媒体融入传统课堂已是不可逆转趋势。面对新环境,本文从施教者和被教者角度提出两方面发展建议。对于大学生,提倡线上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新媒体有其固有优势,大学生应当取其精华,例如网络便捷性,可以为课堂知识点提供大量信息用以参考,在理解某一社会问题时,大学生可以搜索到最新案例帮助理解,但传统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流途径,学生应当利用新媒体工具,弥补课堂学习不足,同时利用外出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形成新媒体、传统课堂、课外实践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新媒体获得大量数据,弥补课上学习不足,最后将收集得来知识用于实践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受益必当匪浅。对于高校教师,鼓励他们主动利用新媒体教学。在新环境中,教育者需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新媒体提供了立体化和交互化的教育平台,教师应当利用这样的载体,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例如通过网上聊天工具或论坛等新手段有效了解学生动态,掌握即时资讯,为教学的设计和备课提供参考。同时,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教学资源流动加速,学生拥有更多通识课程选择自主权,教师当利用新媒体作为工具,开展有创意的特色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作者:闫亚琛赵璐璐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