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报业杂志》2014年第十一期
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媒介素养”的意义包括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等。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掌握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也更便捷且成本低廉。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传递信息的功能来满足大学生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原理,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能辨别真伪并判断其价值;了解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媒介,懂得运用媒介服务自我,理性使用媒介;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并影响身边的人。
二、调查方法及问卷设计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使人受益终生。学校对所有专业的新生开设了“传播概论”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笔者对刚入学并未接触媒介素养教育的新生和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大二学生分别做了调查。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在各个专业的大一和大二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调查问卷经过几轮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设定指标,设计选题。
1.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
2.被调查对象媒介接触情况:获取信息的的媒介属性、目的、时间、类型等。
3.被调查对象对媒介的认识和判断:对媒介传递的信息是否怀疑、最信任何种媒介、是否参与过互动、最常使用的网络资源种类等。
4.被调查对象对媒介的使用能力: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种类、在网络上是否参与互动、是否有网上消费的经历、被网络信息影响的程度、主要浏览网站的类型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大一200份,大二2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通过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各种数据指标的统计分析,比对大一大二学生在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前后的区别。如媒介选择是否更加理性,对于网络媒介的各种信息的信任程度是否发生变化,媒介素养是否有所提升等。寻找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对策。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前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比情况如下:
1.大学生学习前后的使用媒介情况均呈现“多元化”趋势新生中有95%以上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在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后的大学二年级学生有98%以上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取信息。其中网络、手机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广播、电视、报刊位居其后,可见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
2.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后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性更为明确从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上来看,大学生在经过媒介素养教育后目的性更强,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大约有78%的学生接触媒介是为了获取资讯(包括娱乐、新闻等),30%的新生通过媒介学习,35%的新生是为了打发时间,30%的新生出于习惯接触媒体。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中有82%接触媒介是为了获取资讯,38%通过媒介学习,32%为了打发时间而接触媒介,35%习惯性接触媒介。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们使用媒介是主动地、积极地,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后目的性更为明确。
3.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后大学生处理信息更加理性,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增强调查中发现,通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学习,尤其是对一些现实案例的剖析分析后,学生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调查中发现有79%的新生不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假做出判断,大二学生中有73%不能对新闻报道做出判断。78%的新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基本信任的,10%的新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完全信任,1%的新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完全不信任,11%的新生对媒介的态度不明。75%的大二学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基本信任,9%的大二学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完全信任,2%的大二学生对媒介的态度是完全不信任,14%的大二学生对媒介态度不明。在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上,大多数学生都对媒介有依赖性,学习相关课程后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增加了5个百分点。但对新闻、信息的质疑精神、多方求证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四、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1.建议高校广泛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通过调查发现,在开设相关媒介素养课程后,学生对媒介的使用方式和目的更加准确;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都有所提高。建议高校广泛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2.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媒介意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理想教育效果的保证。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案例教学法中,搜索当下最“热”的新闻事件,设计教学过程:环节设置、问题提出、答案找寻、小组讨论、教师点评。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和加强高校传播媒介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如校园广播站、校园BBS、微博、微信、短信定向发送系统等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媒介知识,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综上所述,新媒介的产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国外媒介素养教育专家帕斯托罗•基科提出了“认知、分析、评估、表达”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通过向学生介绍媒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用途,使学生了解媒介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次,授课教师通过相关案例的导入、分析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接触媒介、使用媒介,会分析、能评价,培养学生通过媒介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通过信息的表面现象发现其本质,能看清其背后的商业、政治目的,并且以及最大程度地避免有害信息;第四,让大学生学会通过新媒介表达,新媒介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人发声”。在公开的传播媒介上表述自己的想法,某些敏感、尖锐、热点问题会迅速掀起舆论热潮,希望通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正确表达、不盲目跟风传播,提升自身素养,进而推动全民族的媒介素养。
作者:都薇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