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范文

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依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课程作业、课程评价等方面强化和凸显实践与应用环节,通过课堂教学变“讲史论理”为“品读体验”、课外实践变“平面单一”为“立体综合”、课程作业变“呆板抽象”为“生动有效”、课程评价变“机械记背”为“动态观测”等,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实践教学

《现当代文学》是汉语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锻炼提升学生分析、鉴赏、评论作家作品的能力。当前,汉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师大多还是采用本科“知识本位”的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占绝大比重,教师们习惯于就“本”讲“本”,即按照既定教材以文学史为纲,串讲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学生多为被动“听”,而在“说”“读”“写”方面训练不够,更缺乏交际交流、实际操作和应用方面的体验。如此看来,职业核心能力的指向性和专业性也无从谈起。因此,笔者以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在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加大教学实践,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探索以实际应用和服务汉语类职业群为旨归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变“讲史论理”

为“品读体验”实践教学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了解和把握仍然是应用和实践的前提。在有限甚至不断面临压缩的课堂教学时长中,应当由以往教师一味串讲史论转变为师生互动、精讲多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品读。

(一)以专题版块和话题研讨实现宏观把握和微观切入作为纲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学习,是本课程的学习前提,而对于专科层面的学生,则需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快速掌握文学史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思潮、现象。笔者采取了专题版块教学和发动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引导学生掌握现当代部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对代表作家经典作品进行精讲精读,以点带面地构建人文课堂。如在现代文学部分探究文学中“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这一宏大主线,就可以通过鲁迅的早期作品的理解、郁达夫作品思想和表现方式的争论、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端倪、《雷雨》剧本中人的命运的思考等话题讨论加以具体感知。学生在了解文学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大框架下,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个性化阅读和体悟。现当代微观实践教学课堂的强化,使专科层次的学生不再惧怕过于艰深的理论内容,在具体作家作品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中,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从规律到现象,又从具体到抽象,与文学对话、与作家作品对话,共同成就现当代文学宏观架构与微观体验的统一。

(二)以情境体验和走访调查营造浸润式教学氛围文学艺术的实践和体验是需要代入情境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除了通过音频视频营造和模拟文学作品情境外,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实境感受,从而焕发文学课程的艺术人文魅力。如,举办现代(当代)诗歌散文班级朗诵会,在现当代名作家纪念日开展读书分享会,观摩“西南剧展”经典作品展演、观看现当代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开展网络文学推介会等,学生们身临其境,心随境动,在活动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听说读写”,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浸润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课外实践变“平面单一”

为“立体综合”从传统视角看实践教学,无非是学生多读多想,课堂上搞搞讨论会,学生上台露露脸,热闹一番即为“实训”。笔者认为,文学课除了用好课堂,还可以利用诸多有效资源,真正实现“大文学”教育。

(一)利用图书馆藏,强化阅读训练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便利、最直接获取阅读积累,实现课外自我提升的地方。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把学校图书馆用好,是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和实践的一个最好平台。任课教师应当与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从课程伊始就带领学生以实践参观形式上好第一节课。学生在书海中找到了课程坐标,明确课程阅读书目的范围。并把学生进馆频率、读书笔记和借阅量作为课程过程性评价的依据之一。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坚持后,阅读从“必要”成为“必需”,深化了课程教育教学效果。

(二)结合地方文化,体现校本特色本土文史专家和当代文人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一笔宝贵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资源。“桂林文化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郭沫若、茅盾、巴金、何香凝、田汉、夏衍、艾青、欧阳予倩、徐悲鸿等文化名人曾经在桂林留下了文化文学足迹,为现代文学部分的教学提供了许多近距离而又真切的体验和实践素材。在如此特殊特别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体会到文学与时代的共生共鸣,更有兴趣探寻个人生命轨迹与文学文化、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在当代,广西桂林本土也涌现了不少作家,桂林籍作家白先勇、鬼子、东西、光盘、林白等,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本土文学绽放的精彩。笔者组织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走访探寻名人遗迹、认真研读作品,并把学术讲座引进课堂,邀请专家学者把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创作实践引进课堂,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校园红色文化、当代作家谈创作和文学现象等专题讲座中,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接触了文学本身,获得了最直接的文学体验,激发了本土文学自信。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均有师生为国家为党献出生命,对于这一特殊宝贵的教学资源,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更应该结合它,将遥不可及的过往年代直接拉近,学生通过对桂师革命历程和那段特殊时期的桂林文化文学的研习,使理论和实践融汇贯通,并同时激发学生对学校历史、学校精神的认同感和文学文化自信。此外,经典作品颂唱演、文化创意比赛、原创杂志、话剧创编演、内部文学刊物等校园文化品牌,都给现当代文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提供了极大可能,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高,研读、评价作家作品、改编作品热情高涨。

(三)融汇网络媒体,拓展实践空间当下的互联网3.0时代,学习迈入“智慧教育”阶段。现当代文学也必须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探索更为个性化、更具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方式。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易班平台组织开展读书专题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开展征文活动。利用公众信息平台,展示班级课程学习成果。利用各种小软件小插件把读书笔记、作家作品小评论、原创文学作品等编辑为音像图文电子杂志。还可以举办网络实时文学沙龙,读书视频分享,让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文学实践充盈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强化了学生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课程作业变“呆板抽象”

为“生动有效”作业是教学环节重要的一个部分,作业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一般来说,文学课程作业基本上是由教师布置阅读分析作品、写作读后感、作品评论等。虽然教师对学生文学能力方面提出了要求,但形式千篇一律,刻板抽象,学生兴趣不高,效果也不理想。我们必须明确,“说”与“写”要成为汉语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专业基础课作业的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两大基本能力展开。要真正体现实践性,直指汉语职业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思路:“大语文”式的实操拓展文学无处不在,文学体验也不应受限于书本、课堂和校园。拓展与延伸,应该成为“大语文”思维观照下的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业的主要实践方向。课堂之外的经典作品颂唱演、现当代作品小剧场、现当代名作家足迹寻访、虚拟仿真情景再现、文学(电子)杂志的创编与传播等都可以成为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作业形式。笔者曾布置学生搜集和寻访调查本土现代文人足迹,并结合文学作品的理解制作成图文音像短片在课堂上交流分享。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筛选组合素材,研究作家研读作品、编辑文稿和图像资料,交出了令人惊喜的优质作业。在形式多样的实操体验作业中,学生们研读作品、相互交流、分析论证、巩固提升,将书本、课堂的知识消化吸收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运用和呈现,锻炼和提高了文学实践能力。

(二)组织:任务驱动下的团队合作共享时代需要的是团队合作。课程作业要体现合作与共赢,首先需要任务和目标的驱动。笔者在部分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作业设计和实践中,设计项目或者给出目标,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协调,带领组员完成任务。如在当代文学“新写实小说”教学中设置小组作业:要求各组分别从池莉、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轨迹出发,研读作家80、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品,以“新写实小说”承袭与发展为主题形成讨论报告,并制作汇报PPT,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上交流。作业布置后,小组成员目标一致、分工明确、资源共享、求同存异,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学主题汇报。从过程到结果,学生们“说”与“写”、沟通与协调、组织与管理、创意与策划等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和提升。

四、课程评价变“机械记背”

为“动态观测”强化了实践和体验环节的课程评价,不能够单纯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试卷形式进行考核打分。而应该在关注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的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评价。笔者在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评价中,采取“基本文史知识(50%)+文学实践水平(50%)”的模式,试图将知识考核与能力测评有机结合。

(一)文史知识考核注重综合运用现当代文学课程文史部分的测评仍然使用的是试卷型书面考核,要求学生掌握文学史和重要文学现象、识记文学常识、背默经典作品(片段)、进行作品分析。在题型设计和答题要求上,尽量着眼于记忆、理解和思维拓展,适当加大主观发挥的比例,除了传统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片段分析和论述等题型,还可以适当尝试作品改写、续写以及限时创作等类型的考核。如此一来,学生不单要记背基础文史知识,更需要在解题中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来理解、分析、归纳、表达,基本达到理性识记和自主感悟的结合。

(二)文学实践测评着眼过程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是丰富多样的,有文史知识竞赛、作品诵读评比、专业阅读训练(阅读数量、读书笔记、作品评论)、读书报告会、专题文学沙龙、微剧表演、文学创作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口动心、亲身体验和实践,自由展现自己对于文学的理解、把握、领悟以及运用和创造,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获得文学的美感。在文学实践测评中,笔者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来进行评价,尽量尊重在动态学习和实践中学生个体的特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在文学实践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学习气氛,这种评价方式也有效弥补了纸卷考试的刻板、机械和模糊个性的缺陷。综合以上实践与研究,在汉语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必须进一步更新理念,将“文学”的特质与职业实际需求紧紧结合在一起,优化整合各方面资源,科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具备较强汉语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相信这种尝试也为其他文学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申长崴.高职高专现当代文学课程“五环联动”式教学实践与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1(4):72.

[2]薛宏冰.“体验型”文学课教学评价方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9):148-149.作

者:郭晓民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