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方言对板头曲琵琶风格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音乐创作杂志》2016年第一期
摘要:
琵琶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大家族中重要一员,其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会因地域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河南板头曲琵琶也不例外。受河南方言对其润音方式、行韵技法的浸润与渗透,河南板头曲琵琶的器乐语汇如何通过“滑音”这一技法以及与其相关的衍生技法来体现河南当地音乐的风格彩韵,是笔者本文所讨论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河南方言;河南板头曲琵琶;河南大调曲子
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琵琶历史积淀深厚,流源悠长。若按照地域分类琵琶艺术,其音乐语汇、风格特点、演奏技法皆呈现截然不同的地方色彩。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因素而存在于某一地区,琵琶便要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氛围及文化审美需求,这更离不开当地语言(方言)对其润音方式、行韵技法等音乐表现手段的浸润与渗透。本文以河南方言为契合点,来探讨河南板头曲琵琶地方色彩、风格内涵之缘来。从方言声调到唱腔旋律,再自然的过渡至器乐语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河南板头曲琵琶的来源
河南大调曲子亦称河南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的说唱艺术,在明清民间时令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八角鼓、岔曲的曲牌及音乐结构,衍变发展而来。它除唱腔曲牌外,还有专为演奏用的器乐曲牌,称为板头曲,早期附属于河南大调曲子,是其开板演唱前以及演唱间歇时的器乐合奏,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民间音乐元素,历代乐师的不断加工锤炼,促成了板头曲艺术上的日臻成熟与完善,从而渐渐独立于唱腔之外,形成系统的器乐语汇,纯粹的器乐乐种。河南板头曲以琵琶、筝、三弦为主奏乐器,分合奏和独奏两种形式。合奏带有齐奏色彩,主奏乐器所演奏的旋律主体相似,不同乐器根据自身特点加花变奏相互配合,而独奏则更倾向于充分发挥乐器个体的音色特质,演奏者的技艺水平。作为河南板头曲主奏乐器之一的琵琶,在艺人们加工改良,充实优化的过程中,不仅保存了大批技法完善、内容丰富的传统曲目,更是脱胎于河南板头曲,升华成为颇具地方特色、高水平的独奏乐曲,进一步完成从河南板头曲到河南板头曲琵琶的转身。
二、河南方言与河南板头曲琵琶的关系
河南板头曲琵琶是在与声腔伴奏中,为求得声腔与器乐在音乐风格上相得益彰而发展起来的。器乐往往会在声腔的润腔手法与自身演奏特质中寻求天然的平衡,必要模仿声腔的同时,增强自身表演技法和手段,久而久之,一部分唱腔与伴奏逐渐衍变为琵琶独奏乐曲,并且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唱腔中的韵味和特点,成为乐器上的一种润腔手法。这润腔,从起初的与唱词结合达到美化润色旋律的效果,慢慢过渡到代表某一地区音乐风格的润腔固定下来,成为即便在没有唱词的提示下,也能展现某地方色彩的纯器乐曲形式,使得河南板头曲琵琶具有的鲜明地方色彩的器乐语汇。首先,河南板头曲琵琶在结构上都基本恪守八板体1原则,《陈杏元和番》便是这样的音乐形式:由八板组成一个乐句,八个乐句构成完整一首乐曲——八八六十四板,另在第五乐句和第六乐句各扩充四板,形成两个过渡性连结乐句,组成最终的六十八板。其次,河南板头曲琵琶在调式安排上大多遵循板头曲调式特有的规律,以徴调式开始,后转至同宫系统宫调式,在七声音阶基础上,辅以偏音增强旋律表现性,从而在音效上形成123#4567的特色音阶。《陈杏元和番》中乐曲开端便将这一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商音跳进至徴音后迅速跳回商音,后级进落到宫音上。同时,河南方言降调较多、声调次之,趋于字调相顺原则,以音高感来体现河南方言,便出现了音与音平滑无裂缝进行的曲线形式——滑音,再根据琵琶自身特长,以器乐语言韵味化,自然而然将河南方言与河南板头曲琵琶相关联。与字调升、降相对应,河南板头曲琵琶的器乐语汇中,在滑音的趋向上以上、下滑音来体现河南风格。
三、“河南标签”——滑音在乐曲中的运用
1、左手突出滑音的技法河南方言耿直的特性,赋予河南的音乐风格彰显出直白粗犷的特点,因而在技巧上,很突出左手的韵音动作。音过程幅度变化很大、密度变化也很大,独具个性的行腔归韵似乎只有将一首作品酣畅淋漓的展现出来才甚为舒心。a、滑音处多用推、拉弦在实际演奏中,上、下滑音多用推、拉弦结合的技法表现。纵览《陈杏元和番》这首乐曲,笔者总结:《陈杏元和番》共有70次推拉弦完成滑音的技法,其中37处依靠推弦完成下滑。无论是从整理的数字来说,还是整篇幅大量的“”技法符号的呈现,左手的推拉弦技法对于表现河南浓郁的地方彩韵起着显著作用。从音高感上感知,推拉弦所形成的滑音可分为装饰性和旋律性两种,而这两种性质的“音过程”造成了推拉技法的不同的表现形式。无固定音高的推、拉弦造成装饰性的滑音产生,该技法只是促成滑音效果,并不强求必须在哪个固定音高上停留,如:《陈杏元和番》67——68小节:“4”音的推弦,只起润色和美化旋律之用。
而旋律性滑音的演奏则是通过小三度、二度推拉弦实现。如:《陈杏元和番》6小节:其中,依靠6小三度推弦所致,形成上滑音感。另,在推拉弦中,最具辨识度体现河南韵味的技法便是“直推”。“直推”强调指尖瞬间的爆发力,演奏者在音头处就要运用迅速精准的推弦动作一气呵成,起音快速,发力点直接,这一强调音头的技法,形成的直、硬的音响效果,更与河南方言耿直朴素特点相契合。如《陈杏元和番》1——2小节:b、下滑处结合颤吟技法河南板头琵琶的颤音不同于“吟、揉”,也绝非一般的“tr”,大幅度快速的指尖抖动形成厚实的音波。而当急需表现风格更甚之时,则是在吟的同时加入颤,指关节要反复抖动,既要突出颤的音效,又要按时值回到原音位置,奏法难度颇大,却也是浓重的河南风格之体现。同时,除了在颤吟之前加入“直推”技法外,一般出现在演奏下滑音处,因而,多种技法独树一帜的结合,笔者更乐意形容为“直推下滑慢颤吟”。如《陈杏元和番》21、22小节:3直推至5,然后慢慢颤吟下滑到3,期间经历的音也不全符合谱面;23、24小节,6先直推至1,而后直推至2,并都以颤吟慢慢下滑回到6,同样,期间经历的音并非谱面所指;猛的直推,体现河南音乐风格耿直特征,而下行音列如泣如诉的颤吟,更成为河南板头曲琵琶“河南标签”之一。
2、强调右手力度变化除了左手大篇幅推拉弦展现滑音、在下滑音处结合直推慢颤吟的技法之外,右手也通过强调力度变化来进一步吻合滑音的需求。河南板头曲琵琶右手弹奏的位置函括了“上、中、下”三处,同时,相较于固定一处触弦点的右手技法演奏,河南风格的突显在于更频繁的更换触弦位置,以增强右手力度的变化。a、直推处加强力度左手直推形成的直、硬音效将河南方言的耿直朴素特点表现的淋漓尽毁,为了更突显这一特点,右手的演奏技法则以靠近琵琶覆手处进行演奏,进一步展现整体音色层次的变化以及强爆发力的音响效果,因而,“下”的右手触弦位置较多的呈现在谱面上。《陈杏元和番》共出现31处“下”,如1——2小节:在左手3直推至5时,右手在“下”触弦点用双弹。b、起伏跌宕的力度变化左手“直推下滑慢颤吟”这一典型的滑、颤、吟组合,极尽描摹出乐曲的强烈的戏剧性,配合右手“上、中、下”轮番转换触弦位置的技法,力度弱到强、强到弱的夸张对比,此种演绎间,更扩大了乐曲的张力感,与河南音乐那种坚硬铿锵之质相得益彰。如《陈杏元和番》23——24小节:27——28小节:皆是在两个小节的演奏中三次转换右手触弦位置,形成层次鲜明、强弱对比夸张的音效。正是如此之多的滑音以及结合滑音所衍生的滑音周边技法,将一首首河南板头曲琵琶的旋律线条勾画的曲折蜿蜒,画出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各类上行、下行的滑音曲线,将河南方言升调、降调多的特质印证在乐器演奏中。滑音,毋庸置疑,成为河南板头曲琵琶河南风格体现的“最具辨识度标签”。
综上所述,总结河南方言两大特点——升、降调较多,发音铿锵直接。这两点作用于河南音乐中,成为影响河南地方风格成型的因素之一,如是便产生了对声腔旋律走向的牵制,将其语音上升、降调较多的特性附和于演唱中,促成了河南音乐上、下滑音颇多的典型地方风格形成。当河南板头曲在继承声腔基础上,脱胎独立成器乐曲时,方言潜移默化的浸润便体现出来,形成适应于当地人文环境和审美趣味,固定下来的一种地方韵味的器乐语汇。“这种典型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语言声调到唱腔旋律再到器乐语汇的过程,完成了从语言到音乐的升华。2”周青青老师在《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的影响》中解释道。正是如此,如今的河南板头曲琵琶已不需要单纯地依靠唱词的声调来体现地方特色,而方言对于旋律的作用,历经不断加工提炼,已溶化在旋律走向和润音技法上。滑音,便是这一特色的具体表现方式之一,通过滑音以及与其相关的衍生技法,充分地将河南地方特色展露无疑,不正是河南方言到河南板头曲琵琶器乐语汇的升华过程吗!
作者:赵洁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