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业情绪的比较范文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业情绪的比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业情绪的比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学业情绪的比较

摘要: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人士以及教育学家和政府都对他们学业情况进行关注,也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围绕学生的学业情绪为主题,对比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学业情绪,希望为社会帮助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提供学术支持。

关键词: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学业情绪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政策实施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农民工,而伴随着农民工的出现,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因为父母不同的选择将这些孩子主要分为两种,即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

一、学业情绪的概述

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所产生的所有与学习相关的情绪,大致包括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课后的独自完成作业的体验以及在考试过程中的体验。学习情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巨大,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心理认知的成长,有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坏的学习情绪例如:厌学。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让学生厌恶上学,厌恶老师与同学,教师或家长若没有及时引导解决,最终可能导致学生逃学或是休学,提前进入社会。所以学业情绪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影响学业情绪的因素不仅仅只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很关键。尤其对于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来说,因其特殊性,社会对其的影响相较普通儿童较多,所以对于这两者的学业情绪,社会必须进行关注,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之间学业情绪的分析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或亲戚照看,孩子主要学习的地点在父母的农村老家;流动儿童指孩子跟随父母在城市中生活,在父母身边上学,因为父母工作的不确定性,导致经常更换学校。1.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时间最短,缺乏陪伴,厌学情绪严重,自我孤独感强烈,学习成绩较差,对外的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厌烦老师。2.流动儿童父母陪伴时间较长,厌学情绪轻微严重,自我孤独感较为强烈,学习成绩一般,大多学生中等偏下,因为长期跟随父母,经常更换学校,环境适应能力强,对老师一般无感。3.常态儿童各方面较为正常,相比流动儿童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因为其长期在父母身边,学校班级固定,较少经历生活环境改变的情况。

三、对于留守儿童以及流动儿童的帮助办法

1.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开,并且由于前几年我国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心理更觉得无助、孤独。父母有能力者应该尽己所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进行教育,避免孩子在农村中被爷爷奶奶溺爱或者忽视,这两种情况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为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并且根据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农村教学提供互联网教学方式,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共享。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定期进行进修培训,让其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

2.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虽然相比较留守儿童各方面较为良好,但与常态儿童相比则许多方面都较为不足。流动儿童中存在一种较为严重的情况,即父母虽然将孩子带在身边,但由于工作繁忙,教导与陪伴时间实际很少,许多父母因为工作问题在家甚至会大发脾气,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得不到较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校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需要及时接收孩子的学业情绪,并主动积极的与父母进行沟通,引导父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意识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教师与家长之间共同努力,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3.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帮助中的注意事项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孩子的内心都是脆弱的,社会各界在进行帮助时,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即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避免不正确的举动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教师尤其注意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在进行管理时不要将流动儿童与常态儿童进行过多的比较,造成孩子的心理落差。政府应该根据各城市的情况,适当的开放对于流动儿童的上学政策,保障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四、结语总而言之,因为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确实影响了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成长,社会各界以及我国政府要对此情况进行重视,保障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尽量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都与常态儿童一样,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每多保障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让我国在未来多一份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5(10).

[2]马慧霞,王福兰282名高中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4(6):47-51.

[3]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7(2):46-50.

作者:彭亮 单位: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