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题教学法对产品设计教学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艺术与设计杂志》2015年第Z1期
主题教学法适用于很多专业课程,但不等于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成功的案例照抄照搬或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认清它的本质,运用基本的方式和探究步骤,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适合产品设计课程组织的一般规律与方法。主题教学法主要以能力点位为重心,围绕设计主题,培养学生认知日常生活中潜在问题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参与团队脑力激荡并积极进行方案沟通的能力,以及将创意思维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特点,我们对产品设计教学进行调整:首先,重新配置授课学时——产品设计课程总课时量一般为80课时,在以往常规式教学中设置如下(见表1),从第一周的理论知识讲解(8课时)及设计任务布置;到第二、三周的进行调研分析、项目方案讨论;再到最后两周三维效果图绘制并最终整理排版;学生主要围绕设计项目,按阶段进行设计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接受教学的状态,无法激发起主动探究问题的热情;而主题教学法模式下的产品设计教学则是在参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主题教学手法,根据课程重点、难点再重新设置。因此,改革后的课时用5周的时间划分四个阶段内容,从第一周到第五周依次为:概念认知、课题阐释、目标分析、体验式造型分析。再者,分阶段实施教学内容:
(一)第一阶段:概念性认知在课程开始,任课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个具体、实体化的设计标的,而是设定了“靠近”这么一个关键词。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靠近,是一种状态”的字面意义,通过某种特定方式来描述、建立、强化这种状态”。这个环节要求任课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准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诸多关键性词汇,最终在集体备课中敲定1个~2个组织教学。这种启发性的词汇在主题教学法中被称作为“主题词(句)”。教师给予的主题词(句),往往是一些相对感性、模糊但又源于生活的概念,可涉及不同的领域,这样的主题设定可以启发性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英雄”一词,每个人对它的界定完全不一样,英雄在动物界、植物界、人类世界都有自己的定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容易通过这个主题词找到设计突破口。而以往的课程则直接让学生设计一样具体的产品,如“家具”,这就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个固定形象思维,约束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设计出来的产品也往往千篇一律。
(二)第二阶段:不同定义的主题阐释布置完主题性任务,任课教师先将同学们自由分组,3~5人一组,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初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更多的是将跟主题相关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表述出来。生活中往往存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很容易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里,透过生活环境和现象对人的行为发生、发展、结果进行思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工作等行为的发怔、发展过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这表述、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其内容亦应由专人记录整理,经过小组筛选将每一步的分析研究制成文字性说明和数据形式的文件,才能进入下个阶段;这种记录不单纯是每个阶段的疏通、整理,为整个设计任务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作为集体智慧的产物,全面、严谨的实践内容,为日后的教学改革给予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接下来,在任课教师的组织下,不同小组用文字、图片等信息将讨论内容筛选、梳理成前期阶段性资料,并通过走向讲台轮流讲解与其他组别分享其具体的设计想法,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最终在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可深入发展的主题目标。以下是一组同学们根据“靠近”归纳的主题类别:这里例举:“靠近”主题类别2。人与预期目标的案例。有一组同学首先通过对儿时生活点滴的回忆将前期设计目标定位在人与预期目标之间的靠近关系上,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以图形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来描述你童年记忆中的最难以忘怀的感情,人物,事件,或者物品……然后,经集体讨论,同学们把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通过观察、记录、采访等方式对不同阶段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儿童在低龄阶段对物质奖励急切渴求的心理特点。最终在探究范围逐步缩小的过程中,确定了“儿童储蓄罐”的主题性设计目标(表2)。通过这种主题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明白:任何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建立在自己对生活细节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空穴来风的“点子”。
(三)第三阶段:具体的研究分析经过不同定义的主题阐释,思考、讨论,最终确定了主题性的设计目标。目标的确定对于整个设计过程而言,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第三阶段的研究分析。在这一阶段里很多学生要将最初模糊的主题概念转变成具体可感的目标对象,那么这就需要将原有产品设计课程里对比分析、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搬出来与主题教学法相融合;首先,引导学生从市场同类产品、品牌类别、受众人群及特点等多方面收集相关数据;再者,将这些数据整理出来,从中提炼影响设计的关键因素,以设计刚要的形式出现,这一方法对整个设计程序来说,至关重要。“设计纲要”是用于检查设计各阶段的答案是否符合设计最终目标的纲要。从“设计纲要”中,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两个基本概念:必须到达的要求,否则设计方案不合适(例如:最大体重、最大尺度、成本预算等);应该尽量考虑的要求,但不是完全要达到(如叠加性、组合性、附加功能等)。根据主题句,同学们编写的设计纲要:放置在哪里?什么是他们的专属品?私藏空间有多大?产品体量感有多大?适用人群的年龄范围方便拆卸的结构使用方式要简单,易操作趣味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最终同学们将根据上述纲要逐一充实设计内容,完成研究阶段的设计任务。综观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二阶段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而第三阶段则是对上一阶段的收敛总结,主题教学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通过一放一收的弹性教学,培养了学生艺术性感知和理性分析的综合素养。
(四)第四阶段:体验式造型分析体验式造型分析主要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用草图、电脑绘制、草模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探究、体验研究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及事物所阐释的不同叙述方式,开拓远远超出既定主题之外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前期设计研究在从思维发散到提炼总结的反复论证过程中,渐进孵化出不同的设计方向,这些设计方向不同程度映射出同学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但发展到第四阶段则需要在形态上进一步的深入分析,采用何种造型、何种配色、何种材质更能符合设计主题的要求,都需要在此环节逐一验证。最终,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从最初设计问题的出现到方案孵化的整个过程,强调的是适时引入了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趣味性话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质疑和争论;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阶段思考探究,构成主题分析、主题阐释、目标分析、造型分析四个方面的逻辑体验、思维体验及造型语言的体验。这样的主题式训练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通过课程体验整个设计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单一的设计结果;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亲身研究、分析、推导中来深入了解熟悉而又容易忽视的设计问题,促使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审视身边的点滴,拓宽创新思维的广度和设计深度。
二、结语
主题教学法更多的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体验设计过程的重要性,教师在课程中借助不同的创意项目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认知和感悟日常生活中及身边事物中的潜在问题作为设计导向;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自然联想的归纳和设计想象;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会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设计的兴趣,让学习者打开思维局限、激发无限创意灵感;在设计实践中掌握多种激活创意思维的方法的同时,学会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挖掘创造潜能。
作者:吴冬玲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