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来文化对传统祭祀建筑装饰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艺术探索杂志》2015年第一期
一、广西的信仰情况
中国广西的信仰情况相较之老挝更为复杂。首先,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为壮、瑶、苗、侗、仫佬、毛南、京、彝、回、水、仡佬,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独特且复杂的信仰。如壮族信仰布洛陀,研究界认为这原是一种对麽教主神———布洛陀和米洛甲的信仰。由于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布洛陀信仰的外缘逐渐扩大,成为包含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为主,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信仰又因各地区习俗不同而产生差异。[7]广西其他少数民族信仰亦都有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影子,譬如,临山而居有山神,沿河而居则有河神,等等,不一而足。自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修建灵渠,打通中原至广西水路通道,汉族文化便长驱直入,而汉族地区的信仰也随着移民传入广西各地。道教约在魏晋时期传入广西,据传葛洪在今北流县境内勾漏山设坛修炼,后来逐渐传布广西各地。[8(]p166)佛教约于唐代传入广西。位于广西全州西隅湘山之麓,素有“兴唐显宋”之美誉、“楚南第一名刹”之雅称的湘山寺,便于756年由唐代高僧无量寿佛创建。佛教在广西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特别是清朝末期,广西境内社会动乱频繁,各族人民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人们往往希望通过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渡过难关,故大乘佛教在此时一度兴盛。除了上述两种源自汉族的信仰,汉民族更多庞杂的民间信仰也在广西生根发芽。汉民族自古信仰各类神仙,如商人信财神、关公,读书人尊文曲星,广大市民则崇拜城隍、天后,各路神仙均以庙宇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广西境内。清代宁明地区仅关帝庙就有4处,城隍庙更多达5处,其他如北帝庙有2处,医灵庙、龙神庙、龙母庙、天后宫等各1处,[9]再加上各类祠堂,足见当地人信仰之丰富。
二、老挝与中国广西祭祀建筑的装饰特色及影响因素
(一)老挝祭祀建筑装饰特色及影响因素从前述可知,老挝信仰较单一,代表性的祭祀建筑为小乘佛教寺院。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老挝寺院建筑从结构上可分为川圹式、琅勃拉邦式、万象式几大类,但建筑装饰手法大同小异。
1.装饰手法(1)木雕老挝建筑为木构干栏式建筑,木雕为老挝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手法。老挝木雕与泰国类似但亦有区别,常出现在建筑入口立面,屋檐檐板,柱头及柱础,窗、门扉,以及被称为“象耳”或“玉臂”的老挝特有的屋檐支撑构件中(图1),喜用贴金的方式进行装饰。其中建筑入口木立面最为华美,如琅勃拉邦皇宫寺院的木质立面(图2),四块大型金漆浮雕装饰板雕刻有人物、动物20余个,其余部分满布老挝独特的羽翎卷草纹。主入口门扇为金漆木雕阳刻的人物、动物,衬托以曼妙的羽翎卷草纹底纹,而同样以金漆羽翎卷草纹雕刻装饰的“象耳”(“玉臂”)罗列于建筑两侧。(2)石雕老挝的石雕工艺源于柬埔寨。在14世纪老挝形成统一王国之前,这片土地上的众多部族长期受柬埔寨统治,文化深受其影响。特别是1~12世纪喜好石构建筑的吴哥王朝对中南半岛建筑发展影响至深。老挝占巴塞省的瓦普寺便是石构建筑(图3),装饰重点在屋顶、檐口、门扉、窗等部位,均为石雕,风格极为精细繁缛,纹饰、人物形象与柬埔寨寺院建筑无异,带有印度教特征。石雕手法在之后的老挝经典式样的木构建筑中极为少见,往往为泥灰雕塑所替代。(3)泥灰雕塑泥灰雕塑手法在老挝十分常见,常用于屋顶、屋脊及檐边,主入口门框装饰及台阶两侧扶手,塔类建筑,甚至部分门扉亦是用泥灰雕塑而非木雕装饰(图4)。这种装饰手法也来自泰国,据说工匠最初之所以用泥灰塑造建筑的装饰造型,是想达到高棉建筑完美的立面细节,却又缺乏足够的石材如砂岩,于是就以泥灰雕塑替代石雕,用于装饰建筑构件。这种装饰常以手工雕刻,也有用模具铸造的。方法是把碎的石灰岩放入窑中烧制,混入沙、桐树油和甘蔗汁,有时候也加一些普通纤维如稻草或芦苇杆来做粘合剂。在20世纪,优质木材的稀缺与高成本使得灰泥与水泥浮雕被广泛使用。(4)漆画及贴金漆画是一种独特的用漆和金箔绘制图案的建筑装饰。老挝的此种工艺来自泰国及缅甸,但其源头可能来自中国。此手法经常用于装饰窗、门、天花板等木构件部分。制作工艺是先将四层黑漆涂于木质的表面如门板,每一层需用木炭磨光。之后将绘制了图案的纸沿图案打孔,将这张纸铺在上过黑漆的木质表面,撒灰于细孔,将图案拓印其上。在黑色区域刷一层水溶性涂料后,把金箔贴于表面,待水湿润后慢慢剥离,露出黑漆背景,闪闪发光的金色图案便呈现在眼前。相较于泰国的漆画,老挝的图案更为古朴,图案带有高棉艺术的影子(图5)。在佛塔等建筑中,则直接用漆将整张金箔贴满建筑表面,无任何图案,如万象塔銮寺(图6)。此种手法则更接近于缅甸装饰手法。(5)镜片镶嵌镜片装饰是一种源于泰国的极为华丽的建筑装饰手法,而其源头来自更远的中东地区,疑为泰国大城王朝晚期到曼谷王朝早期,结合来自中国及泰国本土的文化形式而形成的独特建筑装饰技法。这种技法出现早期材料造价昂贵,故仅运用于皇家建筑。琅勃拉邦使用此种手法的寺院建筑均与皇族有关。老挝的镜片镶嵌有两大类型,一种是将镜片切割成1~2cm大小的方块拼接画面或作为装饰性衬底,手法如粘贴马赛克。如香通寺主殿西南立面山墙上的镶嵌画“生命树”(图7),以及琅勃拉邦与皇族相关的几座小塔,便运用了此种更类似于泰国的手法。另一种镜片镶嵌手法与泰国完全不同,是将镜片根据装饰对象切割成不规则形,手法更为灵活。香通寺(WatXiengThong)红色小殿外立面的镶嵌壁画即用此种手法,其复杂的人物造型由头部、躯干、腰带、四肢组成,四肢又分上下肢及手和脚,头部又细分为两至三片的头发、脸部、下颌、鼻子、上唇,正面脸部甚至镂刻出五官。(图8)
2.装饰主题中南半岛的小乘佛教受印度教影响至深,故老挝佛教寺院建筑的装饰一般涉及两大主题,一是印度教母题,如毗湿奴、仙女、纳伽神;还有佛教主题,如佛本生故事。两大主题常常在一个建筑立面交织出现,无所顾忌。以琅勃拉邦皇宫寺院正立面为例,在四片大型金漆木雕中,最上面一片是印度教仙女主题。下三片为佛教“四相”主题,正中为“说法”,即佛主讲经的场景,佛主端坐中间,五名弟子合十听教,左右分别有一只代表吉祥的鹿及莲花;左侧似为“诞生”,描绘佛主出生,一步一莲花;右侧为“涅槃”,五位弟子拜于榻前。此外,屋檐的檐边以印度教纳伽神形象为装饰,入口台阶两侧亦是纳伽神的形象(图9)。最有意思的是主入口,两片门扉装饰着佛教题材的浮雕,但整个门的款式却是印度教吴哥式的———两片门扉中间以一排方格装饰———这种款式在吴哥城随处可见(图10)。此外,老挝部分佛教建筑装饰亦有民间传说题材出现。如香通寺西南面红色小殿的立面镜片镶嵌画,刻画人物、动物、植物、建筑数量近千。这一繁复而精致,艺术性极高的壁画描绘的是老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西约•萨瓦的故事(图11)。从以上装饰手法及主题可知,老挝的建筑装饰深受周边国家,特别是柬埔寨、泰国和缅甸的风格影响,来源十分丰富,但却可以被老挝文化吸收消化,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成为具有老挝特色的建筑装饰风格。
(二)广西祭祀建筑装饰特色及影响因素广西民间祭祀建筑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本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祭祀建筑,另一种为汉族地区信仰传入本地的祭祀建筑。广西的信仰情况十分复杂,少数民族信仰万物有灵,每物即神。但第一种类型,即民间信仰的祭祀建筑情况却并不复杂。虽信仰丰富,但绝大多数神祇不设庙堂,仅为露天祭坛或在屋舍内设龛,只为极少数最为重要的神祇建造祭祀建筑。如柳州、来宾、贺州、桂平等地常见的盘瓠庙,祭祀的是苗族和瑶族众多神祇中唯一的主神“盘王”,亦称“盘瓠”。值得注意的是,盘瓠庙建筑基本为汉式(图12),并非苗族及瑶族传统的干栏建筑———这种情况在广西其他少数民族祭祀建筑中亦十分普遍,即祭祀建筑并非本民族传统建筑风格样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原本并无设庙堂祭祀的习惯,受汉文化影响产生祭祀行为后,建造庙堂时便参照了汉式建筑的形制。此外,历代重修也是原因之一。少数民族建筑或汉式建筑均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局限于其耐用程度,历代均会重修,建筑形式随着汉文化的深入而逐步汉化亦在情理之中。汉族地区信仰传入本地的祭祀建筑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宗祠,这种建筑是以中华民族宗族观念为核心的祭祀场所;第二种是有关汉族民间信仰的祠庙,如柳宗元、关羽、伏羲等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第三种是宗教场所,包括佛教、道教或儒教的寺观。这三类建筑都为汉族式样,相互间各有区别,受样式的来源地区影响。如广西横县的伏波庙(图13),虽祭祀的是东汉时期平定南疆的“伏波将军”马援———此为广西特有的地方信仰,但建筑式样却与岭南建筑中的宗祠式样无二。故而虽然广西民间传统祭祀建筑种类丰富,但实际上建筑形制大同小异,装饰亦是如此,都带有明显的汉族文化特征。
1.装饰手法(1)木雕中国传统建筑大都为木构建筑,木雕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手法,广西各类祭祀建筑亦是如此。广西受各种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土民间建筑装饰中,木雕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占比例最大的装饰手法,常分布于大木作的梁、柱、檐板、雀替及小木作的窗、门等部位。广西祭祀建筑中的木雕以桂东北的手法最为技艺精湛,桂西及桂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法则更为古朴。部分受岭南文化影响的木雕喜用金漆涂饰(图14)。(2)砖雕广西传统建筑中的砖雕(图15、16)为岭南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多出现于广府建筑中,祭祀建筑则为祠堂。如百色市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1年)的粤东会馆,正立面两端墙侧面装饰即为砖雕。这种源自广东的技法以纤巧、玲珑见长,亦被称为“挂线砖雕”,在上好的青砖上手工雕刻而成,小则单块,大则数十上百块逐一雕琢再拼合起来。精细者可在一块青砖内透雕七八层,造成极精致而深远的视觉效果。砖雕的装饰部分一般位于山墙上壁、大门两侧壁面、门楼、门檐等处。(3)石雕中国华南气候湿热多雨,木质建筑极易腐烂,故建筑中的柱础、门框、房基多以石材制作,为石雕留出了空间。此外,汉式建筑入口两侧的石抱鼓或石狮等装饰性构件也是石雕。部分岭南式样的建筑则干脆以石材代替局部木材构件,如建筑正立面的柱、梁、雀替等,更是使石雕工艺大放异彩。(图17)(4)灰塑广西民间建筑中的灰塑也源于岭南建筑,常用于装饰屋脊檐角(图18)。它是先以生石灰、纸筋或稻草及少量红糖为主要原料,经反复锤炼,成为草根灰或纸根灰待用;再将钢钉、铜线捆绑成所需的造型骨架,固定于建筑上;然后用制好的草根灰或纸根灰层层塑造形象,每次不能超过5cm厚,并需放置一天时间,每制一层必须压紧实,直至造型完成;最后用矿物质颜料上色。据记载,灰塑工艺早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就已经存在,而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5)陶塑陶塑常见于建筑的屋顶,如屋脊的螭吻、脊兽等,恭城县的文庙大成殿屋脊陶龙是其中代表。汉式建筑特别是岭南建筑屋脊的陶塑运用特别丰富,亭台楼阁花卉人物,极尽精细繁复之能事。陶塑以石湾地区最为有名,广西境内许多祠庙屋脊陶塑均从石湾运来,如横县的伏波庙屋脊便保留有“石湾奇玉造”字样(图19)。陶塑工艺从明代兴起,以低温烧制,坯厚釉重,人物皮肤部分不施釉彩,形态生动传神,称为“石湾公仔”。图17百色粤东会馆正立面图18百色粤东会馆屋脊中部的灰塑狮子(6)彩画彩画无论在汉族或少数民族建筑中均十分常见。广西民间祭祀建筑梁枋部分的彩画并不多见,而常见绘制于青砖批白灰墙面的彩画。这种彩画多以传统国画手法绘制,装饰于重要场所的墙壁上沿(图20)。
2.装饰主题广西传统祭祀建筑装饰中最常见的题材是寓意吉祥、祈福辟邪,或象征文人气质的吉祥图案,以及传达忠孝节义观念、具有教化功能的历史故事。如以牡丹插技瓶花寓意“花开富贵”或“富贵平安”,以蝙蝠口衔铜钱寓意“福到眼前”,喜鹊立于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以及祥云、麒麟、骏马等等。象征文人气质的如“梅兰竹菊”等。也有代表宗教思想的吉祥符号,如佛教的法轮、佛家八宝,道教的“暗八仙”等。窗棱是重要的建筑装饰部位,除具象的图案,还有抽象图案,如寓意福寿双全的“万寿纹“”步步锦”,寓意寒窗苦读的“梅花冰裂纹”等。传达忠孝节义观念、具有教化功能的故事传说如白蛇传水淹金山寺、三国演义、封神榜、花木兰从军等等。百色粤东会馆内院就有以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等故事人物绘成的壁画,教化作用明显。还有一种十分常见的装饰就是书法,包括匾额、对联和窗花,这是一种十分汉族化的装饰主题。百色粤东会馆至今还藏有15块珍贵的铁木牌匾,包括“东渐西被”“同声堂“”天地正气”等。也有部分传统祭祀建筑的装饰涉及历史题材。龙州县的陈勇烈祠,又名“追忠祠”,为纪念中法战争的名将陈嘉而建。其中的壁画记录了陈嘉奋战沙场,身先士卒的场景,彰显其保家卫国、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上述装饰主题中以吉祥图案运用最为广泛,无论在汉族信仰还是少数民族信仰的祭祀建筑中均普遍存在。值得留意的是其中与少数民族信仰有关的装饰细节,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马殷庙,为当地瑶族独特信仰的祭祀建筑,庙内大量装饰都是汉族式的,如石雕柱础为莲花、兰花、麒麟、龙凤祥云造型,庙宇的屋脊正中点缀蝙蝠,两旁屋背各立麒麟一只;同时还有一些独特的装饰题材,如祭台正中阳刻一个太阳,上书“日”字,是瑶族太阳崇拜的表现。同时,广西传统祭祀建筑装饰展现出地域性风格的多样化。如北海市郊建于明初的大士阁为闽南建筑样貌,飞檐极为高挑;以百色粤东会馆为代表的宗祠,大多为岭南广府建筑,屋脊饰以精致繁琐的陶塑;广西北部恭城县的文庙,则既有广府建筑的瓦脊、锅耳山墙,又有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来自各地的建筑装饰风格“杂居”于此,和谐共存。
三、老挝与中国广西建筑装饰的差异
通过对比老挝与中国广西传统祭祀建筑装饰,可知两地源于同一民族,有着相似的地理气候条件,远古文化一脉相承,同样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但最终呈现方式却迥然不同。老挝传统祭祀建筑装饰尽管受来自柬埔寨、泰国、缅甸等不同国家装饰手法和题材的影响,如柬埔寨繁缛的石构建筑,泰国精致的木构干栏建筑,以及缅甸古朴的塔式建筑,风格迥异,但最终呈现出老挝式的建筑特色。这说明,在老挝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是“融合”的态度,即将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吸收到本国文化中,消化发展。广西传统祭祀建筑装饰同样受到多种外来文化影响,至少包括中原文化、岭南广府文化及闽南文化几个部分,尽管都属于汉族文化圈,却各有特点,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式却不是广西式的,而是各种装饰样式共存于一体,各自独立,甚至广西本土少数民族的建筑风貌几乎完全没有改变。这说明广西对于外来建筑装饰文化的态度是“兼容”,海纳百川,却并不将其改造吸收,而是保持各自的原本特征。至此,我们通过传统祭祀建筑装饰这一媒介,将老挝与中国广西这两种因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轨迹导致相似之中又明显迥异的文化进行了对比,展现塑造两地不同文化风貌的外来文化元素及其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接纳方式。这一研究将为两地建筑文化研究起到资料性甚至是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陶珂唐胜天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