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以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新需求。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社会发展
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生存型需求,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需求,呈现出总量上升、层次提高、需求多元的特点。这些新变化,对以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继续推进社会建设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要求
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譹訛“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准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
(一)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是我们党一贯主张和奋斗目标。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追求公平正义的历史。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夺取了政权,建立新中国,为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为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邓小平晚年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他曾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他强调,“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②。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①;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③;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⑤,党的报告中“公平正义”“共享”“公平”“公正”等字眼20余次出现,再次表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二)当前人们反映强烈的社会不公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人们正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得到更多重视和保障。同时,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就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⑥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财富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财富分配是否公平,是公平正义最显性的标尺、最直接的表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⑦当前,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包括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短短40年时间里,我国从平均主义盛行到分配差距较大,容易造成老百姓较大的心理落差。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分配差距,关键是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就成为矛盾冲突的直接诱因。机会不均问题。机会公平提供的是起点公平,是人们普遍实现发展、获得利益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起点公平就不可能有结果公平。教育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起点,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教育机会存在较大差异。就业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现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拼爹游戏”,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这个问题,曾尖锐指出:“如果各种机会都要靠找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没有机会,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情况如不纠正,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吗?这个社会还能有发展活力吗?我们党和国家还能生机勃勃向前发展吗?”⑧规则不公问题。社会规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确保分配和机会公平的制度保障,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示范和引导作用。社会规则一旦不公,所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强。当前,我国社会规则中存在很多“双轨制”,例如户籍“双轨制”、劳动用工“双轨制”、教育“双轨制”、医疗保险“双轨制”、退休养老“双轨制”等,导致社会资源分配、福利待遇出现等级化、差别化,成为社会不公的深层问题。“双轨制”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但如果任其长期存在,将会把社会割裂成许多碎片,容易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仇视,严重撕裂社会关系,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能否妥善处理好公平正义问题,关系中国发展前景。深刻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⑨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三)不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面对当前社会不公问题,指出:“我国现阶段存在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许多是发展中的问题,是能够通过不断发展,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的。”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特别是要切实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让人民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政府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器,政府产生、存在、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①由此可以看出,维护公平正义是政府的第一要务、核心职能。政府要坚持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履行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构建有效制度体系。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着眼于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②要加紧建设对保障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加快完善民主权利制度、法律法规体系、财政税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获得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的新期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③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民不聊生的时期必定产生社会动乱,而重视民生、休养生息的时期,则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早在1934年,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④新中国成立后,又指出:“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多次强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报告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并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总体部署。
(二)我国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当前,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具体来讲,一是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现有的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剩余的脱贫任务量虽变小,但难度增大。工作中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贫困识别不够准、帮扶不给力、监管不够严等问题,摆架子、做样子等各种形式主义都不同程度存在。二是教育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应试教育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考评机制单一,严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就业矛盾和压力相互交织。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导致部分地区下岗压力增大;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但是技术人才远远不足,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保障已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保障水平也在稳步提高。但总体上看,仍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制度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医疗卫生事业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人们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必然带来层次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的全民健康需求。但同时,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社会事业改革关乎民生、连接民心。要坚定不移把改革总体设计中有关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有关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创新方式方法,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认真分析归纳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拿出措施,每年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收入是民生之源,关系老百姓的“饭碗”问题。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着力点,是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报告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奔小康,盼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一人之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之健康是立国之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
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全的新需求
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安全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对国家而言,稳定是金;对老百姓来说,平安是福。为此,党的报告强调:“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①
(一)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②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如果社会不安宁,老百姓就很难过上好日子。平安也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安全是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有层次性的,当人们吃穿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将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有新的期待,对社会和谐稳定有新的要求,在追求生活更加富裕的同时,对保障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了更高的渴望。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本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在确保社会稳定中推进。邓小平明确指出:“没有安宁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③4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的变革前所未有,同时又保持了安定团结。这充分证明,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离开社会稳定,不仅改革发展不可能顺利推进,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为此,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④
(二)我国社会安全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当前,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社会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正如所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⑤公共安全不容乐观,给社会安全带来新挑战。一些地方发生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暴露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等问题。食品药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但相关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老百姓的心头之痛。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但非法集资、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案件相当猖獗,违法犯罪手段日趋信息化、动态化、智能化,以报复社会、制造影响为目的的个人极端暴力案件时有发生。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传染病疫情、生物恐怖安全等跨国播散的公共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人心恐慌、社会不稳。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给社会安全带来新挑战。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交织叠加,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矛盾的主体看,突出地表现为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和劳资矛盾;从矛盾的频度看,处于多发、高发、并发、频发状态;从矛盾的形式看,由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的趋势明显,且采取的方式有极端化和激烈化倾向;从矛盾的性质看,主要是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从矛盾的原因看,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具体原因复杂多样。能否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社会风险不断积聚,给社会安全带来新挑战。改革开放40年时间内,我国正在进行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三四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任务,这就造成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因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碰撞,进而造成各种风险的同时并存、集中显现。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变迁势必带来结构的重新分化和组合,既有的制度、结构被打破,新的制度、结构尚不稳定,新旧之间往往存在着“真空地带”,而且新旧交替还需要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将会产生制度“真空”、结构失调等问题,给社会运行带来风险。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正如所指出的,“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①。
(三)大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报告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且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②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纲领性指引。党的报告从推进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着力健全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③。为此,党的报告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特别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防范和抵御风险,首先要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维护和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首先要创新维稳理念。“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关键在于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要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整体效果和效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基础在于做好群众工作。“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作。做好群众工作,要坚持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
作者:郭海军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