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研究范文

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研究

《运筹与管理杂志》2015年第三期

1理论基础

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中,诸如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班集体、团学组织等正式组织发挥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各种非正式组织。以梅奥为主要代表的人际关系学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源自因满足社会需要和共同利益诉求,遵循的是情感逻辑[7]。非正式成员源自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经历和利益诉求,弥补正式组织在权力安排、信息传递、社会交往、成就感以及安全感等方面的不完全性也是形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原因[8],因而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主观上心理因素和客观上的现实因素,诸如老乡会、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类型的小团体等均是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中重要的非正式组织。社群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提出,为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9]。社群主义理论指出积极公民资格是进入社群的首要条件,认为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群体易于提供自愿供给服务。公民社会理论在对社团、非政府组织、公民责任和公共精神的价值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提倡对非正式组织充分授权、还权于民、公民自主。而“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一种混合型机制,在公共就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某种供给机制(例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的存在并不排斥其他供给机制(例如个体自愿供给)的作用,而且公共就业服务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多元主体的参与方式表现为协商、合作(埃莉诺•奥斯特罗姆)[10]。

2研究设计

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引下,为了深入分析高校公共就业服务中个体自愿供给现象,论文对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与就业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机理,剖析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的差异。研究中将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的个体称之为志愿者。

2.1研究假设一方面,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各级政府中的大中专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各高校中的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正式组织是提供此类公共产品的重要主体,但是因为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等问题,易于导致此类公共就业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同时政府主导的正式组织服务供给难以满足学生就业过程中日益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全面辐射学生内部联系,而且“多中心治理理论”也提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型机制,自愿供给机制可以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缺陷,此时由学生自愿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就日趋凸现。另一方面,对于刚踏进社会大门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求职就业过程艰辛而漫长,面临挑战和机遇选择时,亟需寻求适当的途径和方式缓解压力。而个体自愿就业服务供给多属于非正式沟通,具有强大的情感支持和共同价值观的凝聚,有助于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彼此鼓励,最终提高个体的就业能力和水平。据此提出研究假设1:研究假设1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具有良好的信息共享,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好、效率高,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手机等通讯平台为就业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个体自愿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大学生就业求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效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过程,目前我国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大都使用笔试加面试的方式。因此除了提供就业信息外,介绍简历制作技巧、培训面试技巧、分享求职经验和求职礼仪等方面均会影响最终的就业,而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的个体在非正式沟通过程中,更乐于为他人提供上述方面的支持,进而影响最终就业。由此提出研究假设2:研究假设2不同类型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2.2问卷设计为了系统分析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设计了《大学生公共就业互助服务调查问卷》,共计35题,涵盖个体基本信息(如性别、专业、学历、籍贯等)、就业过程信息(如投递简历情况、收到录用情况、就业歧视等),此外重点设计了10个题项用来表征个体自愿供给的行为特征,其中涵盖了提供就业信息、介绍简历制作技巧、培训面试技巧、分享求职经验和求职礼仪等5种不同类型的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

2.3数据来源本调查问卷选取了安徽和宁夏两个省份的合肥工业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4所高校开展调查,调查对象为2014届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过程中共计发放问卷4000份,收回3700份,其中有效问卷3336份。为了反映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在就业过程中的普及情况,将个体自愿供给覆盖率定义为个体志愿者人数在调查对象总体中的占比,合肥工业大学的覆盖率为62.5%,北方民族大学的覆盖率为74.6%,安徽大学的覆盖率为69.9%,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的覆盖率为56.0%,这说明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2.4研究模型与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因变量和自变量只有“是”、“否”或“赞成”、“反对”的“二分”数值,应当采用逻辑回归模型。为了系统检验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本研究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因变量为受访者就业状况,数据源自调查问卷第4题,将选择“已签订就业协议、已拿到单位录用函、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等待录用、与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升学或出国、自主创业、参军”等的均视为已就业(表示为1),而将选择“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不打算就业”的视为未就业(表示为0)。如何界定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个人志愿者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过程中采取了2种方法,其一,基于受访对象的自选择信息来确定志愿者身份,即直接通过受访对象对题项答案选择来确定受访者是否是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者,在调查问卷的最后部分设计了2个问题,问题1:“您是否参加过学校(学院)组织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志愿服务组织或社团,问题2:你是否参加过同学或熟人之间自发组织的求职互助活动,如果受访对象对这2个问题选择了是,则表明受访者是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的个体志愿者。其二:上面确定个体志愿者身份的方法基于个体的自选择,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系统梳理了就业志愿者行为表现的相关理论文献,在调查问卷中共设计10个题项用于表征个体志愿者的行为特征,按照等权重法将10个题项整合成一个指标,以确定特定的个体是否属于公共就业服务个人志愿者,也即设10个题项分别为X1,X2,L,X10,给定每个指标相等的权重0.1,计算综合指标Z=∑ωiXi,当综合指标Z0.5时,就认定该受访者是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者(表示为1)。按照此条件,合肥工业大学受访对象中满足设定条件的个体志愿者1085人。北方民族大学273人,安徽大学632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200人。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根据相关理论文献和就业过程的实践情况,将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提供就业信息、介绍简历制作技巧、培训面试技巧、分享求职经验和求职礼仪。在调查问卷中相应设计了5个题项予以测度,分别是:您是否为同学或熟人提供过就业信息?您是否向同学或熟人介绍过成功的求职经验?您是否对同学或熟人进行过面试技巧的培训?您是否对同学或熟人进行过制作简历的技巧培训?您是否对同学或熟人进行过求职礼仪技巧培训或介绍?受访者选择是表示提供了此类自愿供给服务(表示为1),反之表示未提供此类自愿供给服务(表示为0)。本研究所构建的公共就业服务个人自愿供给对就业水平影响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广义logit模型),分别基于四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过程中,为避免共线性问题,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参照组,设置虚拟变量DD1、DD2、DD3分别代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实证拟合均是通过STATA的逻辑回归过程予以实现的。

3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3.1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为了检验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构建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因变量为受访者的就业情况(就业为1,未就业为0),自变量为个体的身份特征(1表示个体是自愿供给者、0表示不是),以根据上述自愿供给者身份确定的方法,首先基于调查问卷中受访者自选择信息来确定个体志愿者的身份,也即根据受访者对“问题1:‘您是否参加过学校(学院)组织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志愿服务组织或社团’和“问题2:你是否参加过同学或熟人之间自发组织的求职互助活动”的选择来确定受访者的身份,如果受访对象对这2个问题选择了是(表示为1),则表明受访者是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的个体志愿者。表2的二元逻辑回归结果表明,相对于参照组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而言,受访者参加就业志愿服务组织或社团(X1)和受访者参加同学或熟人之间自发组织的就职求助活动(X2)对就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共就业服务的自愿供给能够显著提高就业水平。科学合理确定个体志愿者的身份对本研究结果将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决问卷调查过程中样本受访对象自选择可能存在的偏误,我们利用第二种方法重新确定受访者的志愿者身份(Z指标),已Z指标为因变量,再次进行二元逻辑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公共就业服务的个体自愿供给对就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3.2不同类型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体志愿者可以提供诸如就业信息、求职经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和求职礼仪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公共就业服务,不同类型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最终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首先将上述5类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作为自变量,以就业状况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表4的结果表明,在5类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中,提供就业信息(X1)对就业状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介绍求职经验(X2)和传授面试技巧(X3)也会对就业状况产生正向影响,而介绍简历制作技巧和求职礼仪知识对最终就业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如前文所分析,获取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条件,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为非正式组织成员间就业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非正式组织成员间自由宽松的沟通环境,非常有助于求职经验和面试技巧等隐性知识的学习,而诸如简历制作技巧和求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个体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而且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都已具备了简历制作的技能和基本的礼仪知识,因而这方面的自愿供给对最终就业不会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上文的分析结论,剔除了自变量X4(简历制作技巧)后,逻辑回归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进一步增加了“提供就业信息(X1)、介绍求职经验(X2)和传授面试技巧(X3)”三种不同类型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提升就业的正向影响作用。

4结论

(1)个人自愿供给是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补充。由于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等问题,易于导致由正式组织所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而且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型机制,自愿供给机制可以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市场供给的缺陷。基于4所大学3300份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个体自愿供给对就业影响的逻辑回归模型,无论是通过个体自选择信息还是通过个体志愿者多维行为特征的整合来确定个体志愿者的身份,两个模型均得出相似的实证研究结论,即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的个体自愿供给能够对就业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不同类型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提供过程中,个体志愿者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服务,研究过程中具体区分为提供就业信息、传授求职经验、介绍面试技巧、讲授简历制作技巧和求职礼仪等5种类型,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数据,建立了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类型公共就业服务自愿供给对最终就业影响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供就业信息、传授成功求职经验和介绍面试技巧对就业会产生显著影响,而讲授简历制作技巧对就业无影响。

作者:丁兆罡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