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闻时评开头方式分析范文

新闻时评开头方式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时评开头方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闻时评开头方式分析

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即时性特征,是时评作者就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现象、新闻事实或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化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的一种论说性质的文体。在一般情况下,从时评作者开始接触并深入了解相关新闻事件真相到时评作者的新闻时评面世发表,一般不会间隔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留给时评作者的写作时间其实是不多的。以此为前提,时评作者选择新闻时评的某种常见的、易于操作的开头方式,相对便捷地进入到对新闻事件本身的阐释和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那么问题来了,新闻时评的常见开头方式都有哪些呢?

一、事件加观点

所谓“事件加观点”,是指时评作者对相关新闻热点、新闻事件加以大致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这属于议论文中典型的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方式,也是新闻时评写作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开头方式。“事件加观点”的操作流程,能够让时评作者简明扼要地进入文题,避免了在相关新闻事件的陈述上拖泥带水,又有利于时评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所要论述的观点。这种开头方式向来是广大时评作者介入突发新闻并尝试评介的首选的写作策略。如歌手尚雯婕在央视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第二季中,用法语演唱三国演义片段、花腔渔鼓《要荆州》,评委李谷一对此当场提出质疑“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不太喜欢你们用外国语言来唱”,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对传承经典问题的探讨与热议。针对这一新闻,时评作者张素芹很快发表了题为《传统艺术创新要不要较真?》的署名文章,其开头第一段就是典型的“事件加观点”:在最近的一档央视综艺《叮咯咙咚呛》上,歌手尚雯婕结合自己填词的法语歌《夜之缪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共同演绎了《三国演义》名段《要荆州》。这引发了评委李谷一的质疑。随后,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争议。为此,有人表示,在戏曲的传承发展中,可以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剧种发展需要进行改变,但是作为戏曲核心的曲调、声腔不能变。(《广州日报》2016年11月1日B1版)作者先简要介绍了这起新闻热点事件的缘起和经过,并很快引入了自己的中心观点“在戏曲的传承发展中,可以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剧种发展需要进行改变,但是作为戏曲核心的曲调、声腔不能变”。开头部分不仅言简意赅,中心观点的引入也比较流畅自然。文章发表后,很快就获得了全国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转载,应当算是一篇比较优秀的时评文章了。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加观点”的开头方式,在对原有的新闻事件进行文字处理时,不能理解为是对原有新闻事实、新闻报道的简单摘要,而是建立在相关新闻事实基础上的再度概括。在这个过程中,时评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转述要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以有利于自己中心观点的方式加以呈现,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照搬。

二、阐释加提炼

所谓“阐释加提炼”,是指时评作者在对相关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阐明、陈述或解释中,顺势提炼出中心观点,以此作为文章的开头。“时评,说到底是通过对新闻时事的品评来阐明一定的道理,它既需要阐述新闻事实,又需要有相当的逻辑论证。”①就具体操作而言,时评作者在尝试阐释的过程中,可以从对中心观点或标题中的关键词的释义中着手,引出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这种写作路径要求时评作者最好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能在现象的描述、概念的界定或事件性质的判定中独辟蹊径。如时评作者胡宇齐的新作《“壮士座”是提醒不是甩锅》(《北京日报》2018年12月5日03版),其开头第一段这样写道:“近日,多地在公交车上试设‘守护员专座’,号召车内乘客在遇到有人跟驾驶员起争执时‘路见不平一声吼’,及时制止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网友形象地命名此座为‘壮士座’。”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对关键词“壮士座”的命名范围、性质和使命进行了简单界定,从而为接下来关于“壮士座”出现背景和隐忧的进一步论述做好了充分铺垫。时评作者也可以在开头段中,先阐述与中心命题相关的社会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时评作者的思路就算是打开了。接下来,无论是关于中心命题必要性的探讨,还是涉及解决方案的实施,都能够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如观察家龙敏飞的作品《“低温保护”比“低温津贴”更重要》(《半岛都市报》2016年11月29日A02版),其第一段是这样的,“近期,全国各地大幅降温。尽管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对低温津贴有明确要求,个别省份也制定了相关标准,但在实际中,这些福利只是‘纸上权利’,并未落到实处。一些户外劳动者,如园林绿化、环卫、交警、快递员等一线职工,没办法呆在屋里享受温暖,只能在低温下上班。因为有这样的群体,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缘于这样的现实,很多人表示‘低温津贴’必须有,因为这是对户外劳动者最起码的保护、尊重与关爱。”作者先指出了个别省份关于低温津贴的规定并未落到实处的客观事实,其所提炼出的“低温保护”比“低温津贴”更重要的中心观点也就有了充分的现实依据。时评作者还可以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引入某个矛盾话题,在对该矛盾的阐释或描述中导入包含中心命题在内的立场、观点或解决办法等。如项堃的时评《体测早该动真格》(《北京日报》2018年12月14日06版),其开头就直接摆明矛盾或争议:“从2019年起,应届毕业生体测不合格将无法毕业”。近日,安徽某高校的规定刚一出台,便引发舆论场中“两边倒”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必须支持,另一些则质疑实在太狠。究竟是“必须支持”,还是“实在太狠”,作者在抛出了这样一个存在重大矛盾的命题之后,不管是先抑后扬,先谈困境再谈发展,还是转折过渡选边站,引出解决办法和方案,都极大地拓宽了文章的写作路径,都是对中心命题的一种圈定或说明。甚至在很多时候,时评作者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和方案就等于中心命题本身,如《体测早该动真格》这篇文章一样。

三、质问加回应

所谓“质问加回应”,是指时评作者在相关问题的质问中,逐渐接近中心命题,并通过随后的回应呈现出来。有些质疑尤其是连续性的追问,本身也能起到吸引读者注意、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情感或加强语气的作用。就某种角度来说,时事评论写作者“最基本的一种精神,就是质疑的精神;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就是质疑的能力。”②如时评作者黄冠华的评论《“软绵绵”的教育能管好孩子吗?》(《北京日报》2018年12月12日08版),就是通过提出疑问来切入即将论证的中心命题的:“我的那根教鞭,被锁在柜子里20年。”一名资深老师跟记者感慨的一句话,近日引发不少人的共鸣。的确,现在的老师大都谨小慎微,对孩子批评都不敢说太重,更遑论罚站之类的惩戒方式了。但审慎思之,失去了“硬气”的教育,仅靠口头批评和“大拇指”能管好孩子吗?很明显,作者面向广大读者所提出的这个疑惑,看似没有立即回应“能”或“不能”,实际上却通过第二段开头句“教鞭沦落到压箱底,见证了教师惩戒权的日渐式微”,相当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质问加回应”式的开头方式并不等于设问,设问是有问有答,问和答的内容都属于同一个范畴。“质问加回应”式的开头方式,可以通过设问呈现,但更多时候,质问和回应并不在同一个维度上,质问通过反问或连续性追问的方式呈现,并不需要时评作者在“问”的框架之下立即作答。诚然,新闻评论写作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涉及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又体现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之中。③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认知、处理、阐释和评论,都存在着不同的写作路径和不同的开头方式,在不同的时评作者笔下流露出各不相同的精彩。但考虑到新闻时评写作的即时性,存在着一个“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写作立场,不可能给时评作者提供一个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漫长的创作时段。那么,写作者在新闻时评的写作中,掌握“事件加观点”“阐释加提炼”“质问加回应”等常见的开头方式,在这些新闻时评开头方式的“经典套路”中逐渐熟悉、快速成长,就并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了,它们对于提高写作者的新闻评介意愿、即时写作能力和时评创作的熟练程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张永生.新闻时评应把握好“三对关系”[J].新闻世界,2017(09).

②李思辉.时评写作的质疑精神[J].新闻前哨,2018(05).

③马少华.评论写作中的法律思维[J].新闻与写作,2018(10).

作者:帅泽兵 单位: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