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革新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新闻媒体市场化步伐、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也呈现出比较高涨的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6月,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达877个,其中,新闻学267个、广告学323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88个、编辑出版学64个、传播学31个、媒体创意4个。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人才数量的不断增长,为新闻传播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发展的态势越演越烈,不断改写的传媒版图,对新闻传播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能够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然而规模扩张后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却引发了学界和业界的深深忧思。从高校角度分析其症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专业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学专业设置的目标架构是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求为基础,每个专业都简单地对应于一类传统媒体,如,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编辑与记者。媒介融合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多元整合和多媒体技能全面调动。过细的专业划分能够满足过去单一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但随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媒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媒介融合步伐加快,那么相对单一、壁垒分明的专业定位,必将不能适应当前媒介生态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其二,在教学培养环节。国内多数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目前尚未真正树立基于媒介融合或跨媒介的新闻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单一、交叉不够;相关技能培养因实验设施投入不足而长期停留于理论层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且易流于形式,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单一;多媒体技能的实践操作较为缺乏,致使学生走上岗位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就业出口越来越窄。
其三,在师资队伍方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对教师的实践性要求相对较高。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对其学历和学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教师的媒介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有学者分析中美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背景时提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媒体从业经验教师占27%,而密苏里大学这一指标为91%。因此,我们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素质提高、知识重构、技术提升、学养加深、能力再造等任务。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高校传媒教育改革
传媒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一直是各高校所探求的目标。面对媒介融合快速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对以往基于媒介分立背景下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步伐。
其一,专业设置要趋向“融合”。融合的专业设置是高校应对媒介不断加剧的融合发展趋势最为积极的回应。我国高校新闻院系中基于传统媒体时代而分别设置的相关专业之间的壁垒应该被打破,要密切关注媒介改革发展变化,根据媒体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以培养基础扎实、技能多样化的新闻人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迎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融合新闻”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如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汕头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新闻院系也作了积极探索,这对于我国高校新闻院系进一步强化跨媒体思维观,打破专业界限,迎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二,课程体系要凸显“多能”。重构课程体系是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新闻人才的重要一步。凸显“多能”的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于大学4年进行设计,既要体现今后从事传媒工作需要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的特色,让学生从中学习到多样化的专业知识、拥有多种传媒技能,学习领域可以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研究、历史、法律、各类业务操作等诸多方面;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拓展空间,让学生拥有自主的选择空间。凸显“多能”的课程安排,要坚持“一专多能”的前提,其“一专”就是要确保学生所学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扎实,可以通过“核心基础课程+多能专攻课程+选修提高课程”的路径来实现,这样能够在培养学生媒体从业基础知识与多种技能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应对社会各层面挑战的综合素养。
其三,教学环节要放大“实践”。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而高校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理论教学,虽然一直都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很少有高校真正做到这一点。在教学环节放大“实践”,可以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着手。从学校角度说,要着力构建一个面向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实验实践、专题实践实训和毕业实习见习等3个层次以及校内、校外两个实践平台。从教师角度说,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媒介融合研究,努力将传媒产业、传播技术的变革发展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从学生角度说,要强化理论学习需结合实践锻炼的理念,主动参与学校构建的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在校期间学习、掌握能够适应媒介融合的基本应用能力。
其四,师资建设要追求“双师”。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跨媒体和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加强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本校培养、人才引进和媒体兼职等渠道实现。对于本校培养,要有重点、有层次地稳步推进,要鼓励并支持具有潜力的教师通过自学、研修或到媒体见习等途径重塑知识结构,再创能力体系,提高自身素养;对于人才引进,要有计划和目的地从国内外高校或传媒业界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与强实践、强专业、强能力的人才;对于媒体兼职,就要定期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来校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开展专题辅导,由学界与业界“联姻”,培育跨媒介新闻传播人才。
媒体融合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高校传媒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不断顺应媒介环境的发展变化,依据社会与传媒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思路,不断优化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能紧跟传媒发展步伐,符合不断变化的传媒人才标准。
作者:姚江龙单位:阜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