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的语言传播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视新闻采用连续、系列和深度报道的方式,对某一线索展开跟踪式的衔接报道,从体裁上就赏心悦目;再从题材上看,选取大众群体度高关注的社会事件、舆论难点,解读剖析鲜为人知的个体,这种节目化运作的形式正以多视角的栏目出炉,例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东方时空》等,而记者型主持人大都采用开场白、串联语、临场应变、即兴口语表达的形式,往往贯穿于其中的不是话题,而是线索,因此,突破口在于怎样引导舆论。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坚持了新闻事业的两重性,即“共性”与“个性”,既要体现新闻事业的任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又要体现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用,这种模式的掌控就要维护新闻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电视新闻社会主义党性原则基础上的,维护新闻的尊严,同时又要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大政方针、社会事态、公众议论是新闻舆论的构成机制。而现场调度、即兴评论是电视新闻的“精美礼品”。
一、新闻评论的“导火索”
评论是对社会事件、公众事态发表的看法和意见,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体裁和样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广播评论相仿的口播评论,基本上采用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的方式播出,也可引摘自某些报刊杂志进行播出;另一类是视听结合的评论,分为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也称新闻专题评论)三种。那么,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评论呢?首先,就要确定单一的评论主题,要切口小,切入点准,逻辑严密,切忌过度发散,观众只是想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此不要铺设“大网”;其次,要充分运用电视画面捕捉迅速的功效,及时快捷地传递语言无法传递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具说服力,减少了过于冗长华丽的词藻;第三,要用新闻事件说服和升华论点,否则评论的意义就灰飞烟灭。这也就必须做到第一点,首尾呼应,新闻评论的贴切真实性才能跃然于电视机前的观众。
二、语言传播的双向性
纵使传播学和新闻学有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两者在“传受”上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的三要素:信息、传播者和受众。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语言就是其中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语言学这门受众陌生的学问也有了一定的功劳。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信息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传播的基本特点大体如下:它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就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同时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因此,传播的载体语言尤为重要。这种语言就是评论的表达。新闻评论的平台就是建立在语言传播的双向互动上的,通过这种评论的传播,新闻的时效性才得以显现。诚然,传播的角色定位是新闻评论的契机。
它的评论对象和内容要依传播的对象和内容而定,也就是说,评论的类型决定了传播的效力。比如,专题性的新闻评论就要用贯穿于线索的核心展开评论,传播的互动要力图紧扣专题,不要面面俱到,否则会失去传播功效。不论评论的定位如何,都要通过传播这种形式传达,所以出口的大小可放大,可缩小,传播理念的思维方式要贯穿始终。语言是传播的表达方式,突出互动性使其力图稳妥,准确又要点到为止,张弛有度。传播的范围是不言而喻的,选择合适的评论方式才是最佳“配偶”,一旦定位偏颇,就会脱离正轨。新闻的报道结果将会可想而知。
作者:刘宇航单位:哈尔滨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