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思考范文

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融媒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思考

一、“融媒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如今,中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界存在一些问题:职业理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欠缺;教学内容类似度严重;实践技术技能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需求有脱节之处,本来应用性特色很强的新闻传播学科,却出现了“关门办学”的现象,这是当今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缺憾,这也逼迫我们着力进行反省和破解。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的共识,也改变了整个传媒生态环境,使得融合(Convergence)成为当今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Tampa)“媒体综合集团”(MediaGeneral)的经典案例在真正意义上迈出了全球新闻传播界关于媒介融合的跨时代步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也很快跟进,从新闻编辑室向外播放新闻,让整天忙于本行的平面媒体记者尝试跨媒体运作;BBC的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和电视文字广播等相互交叉工作;新加坡“新加坡报业控股”发动《联合早报》牵头另外两家集团的华文报纸负责制作电视新闻给开设华语和英语两个电视频道各一华语台的新的电视频道“优频道”。新闻工作者在同一工作室共享新闻资源,优化设计出最符合媒介介质特性的不同的新闻产品,这些信息彼此关联,相互交叉,深入浅出,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学界而言,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于2005年9月新设首个媒介融合专业和实验室后,“把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推广到了全球——帮助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学院,如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汕头大学和南京大学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批开设全国首个“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取名“未来”的媒体融合实验室已建成投入教学,并于2007年秋季首次招生,至今已有毕业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也在2007年启动“媒体融合(MediaConvergence,又称‘汇流’)课程”,目标是培养出掌握融合媒体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能胜任平面、摄影、广电、网络等多种媒体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当今“媒体融合课程”已初见成效,受过“融合”课程培养的学生掌握了文字、摄影、摄像、广电、网络等多方面的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发展迅捷及媒介融合的影响,新闻传播领域无论业界或学界都受到不少冲击。但目前我国媒体融合情况是“从传播内容、组织机构与人员等来看,融合时代并未到来”。如何去应对这个冲击?是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早在前几年就有人对媒体融合进行了研究,“面对全新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探索数字化转换的可能方式和路径,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融合以期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新形势下,这种融合态势对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引领数字媒体传播的制高点,不断更始新闻传媒教育的内容,努力扩展新闻传播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创新思维,为业界提供强有力的新闻传播理论支撑。

二、“融媒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坚守与创新

“融媒运动”是趋势,不可逆转。但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除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对“全媒体”技能的需要之外,自然应该培养“专家型”的新闻人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近几年来一直在进行培养‘专家型’记者。”即,新闻传播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则,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采、写、编、评、摄等等都是必须坚守的。这是新闻传播的专业主义问题。换言之,我们必须在重视“融合”的情况下,牢固构筑自己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在坚守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专业主义”等自身的规律外,还要兼顾“媒介融合”问题,努力打造融合人才,下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强调职业精神与创新观念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要强调职业精神与敬业精神。传媒业不同于其他生产业的重要方面就是传媒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效益。高校只有培养出复合型的具有职业精神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才能适应新闻传播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正能量的作用,这须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底线。二是具备团队协作创新精神与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是21世纪高质量人才的极其重要的内涵,针对新闻传播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协调沟通能力,提高全面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素质知识类课程的设置,做到“宽口径”“厚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具有实用性、复合性、创新性等为主要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完善跨媒体的课程体系融合媒介后需要两类新型人才:“懂得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就是“融合记者”的产生,“融媒记者”能写文字稿、能拍摄制作视频新闻、能为网站写稿。美国的一些著名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了“融合新闻”专业。不少报社、电视台也开始选拔自己的记者,试点培养融合媒体的记者,融合媒体的记者会采访,会写作,会出文字、照片和影像。要打破根据媒体形态界限来设置的课程体系,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模块四大块。“按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人文素养,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科阶段的学习十分注重人文科学通识教育。专业课要打破媒体界限,新闻学方向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采写编评的方法后,还有懂得广电、网络、视频等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样,融为贯通,方能为“融合记者”打下基础。“‘媒体融合型’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按各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作适当的改进。中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老师与学生联动少,要改变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采用案例法、项目法、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

(三)促进评估体系的创新要构建师生多元化创新评价体系,可以从学生和老师两个层面来考量问题。对新闻传播学老师的考评要构制全新的教学科研考评体系。如今,高校特别看重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都有相当程度的物质奖励。然而,新闻传播学老师有其特殊性,应该鼓励老师与业界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进行衔接,如果发表的新闻作品或摄影图片等成果得到业界认可,就应该被视同为学术论文,就应该得到奖励。从某种角度说,新闻传播学科的老师,在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图片或视频,应比学术论文更有价值、更有现实意义。“教师带学生到媒体实践,应折合成与课堂教学相当的工作量;教师在实务教学时进行新闻策划,被媒体采纳、报道后反响良好的,应视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成果加以奖励;教师携学生在媒体开专栏,发表报道或评论效果良好的,应视为教学成果予以奖励。”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教育、学校等有关部门的解决,那么,本学科老师的积极性就会发挥出来,这对具有实践性特点的新闻传播学科必将得到裨益,也终将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带来益处。改进学生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方法。可以用业界认可的调研报告、深度报道、通讯、广电影视作品、摄影作品、网络视频等来替代毕业论文。对新闻传播学生的考试模式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突破,那些调研报告、新闻作品、策划方案、获奖情况等都应该被列入全新考核体系之中。世界上著名的新闻传播学院对学生论文采取灵活方式进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硕士生写一篇6000字以上的深度报道,或制作一个30分钟长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即可作为毕业论文,且不要求发表或播出,只须导师认可。”中国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为何不可以呢?

(四)提升教师“实战”能力师资队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但是,国外高校的师资更注重教师的实践经历与能力,如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对所有专业实践课的老师必须有相关的从业经验,老师大多是媒体从业专才,名记名编。而国内的师资则“非博莫进”,看重的往往是学历,而不太重视实践经历。笔者认为,由于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应用性特色,引进师资一定要打破“非博莫进”的现象,要合理引进或聘任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必须“稳步而大胆地吸纳业界精英”同时,“新闻专业的教师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实践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当然,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进行。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外高水平新闻学校或新闻传媒集团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新闻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模式,开拓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精英人才,以提高他们实际操作的业务水平,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新闻的感悟则是这些业界人才的优势,这也是高校新闻传播人才所急需的。当然,业界人才引进必须有相应政策配套保障:应有收入的稳定、职称评定等等配套举措。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社会和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推进,也应引起教育部门的关注。教育机构或高校应该“激励年轻教师到媒体,生动感知媒体运营的真谛和关键,即使从业界引进的人才三五年后也应重回媒体,确保始终站在媒介实务前沿。”这样,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五)培养跨学科新闻人才专家学者们探讨“融合媒体”,更多谈论的是技术融合,而较少涉及其他方面的融合。要培养真正的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在跨院系跨专业的合作上动脑筋,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但是,这个问题更复杂、更困难。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基本是单一的教育,学生从高中毕业后来到大学,二三年多的时间都在学习新闻传播学知识即“新闻学”专业课,而其他学科的知识则比较欠缺,如:经济、法律、体育、信息、材料、生物技术、海洋等等。这对应具备丰富知识结构的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来说,要写好“经济”“纳米材料”等之类的报道确实是勉为其难了。这一点,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可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著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前两年主要都是夯实学生的人文学科基础,后几年才学习新闻专业知识,这样有利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人文学科知识。国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刚实施的“2+2”模式可以说是对密苏里大学新闻学教育的借鉴而得到的启示。这种培养模式,就是本科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可在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并按上述4个方向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第三、第四学年,按照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学习。在4年中,掌握两门学科的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专家型记者”。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四年制的本科新闻传播学人才是否可以这样进行培养:从大二下半学期或从大三年级的各学科学生中通过“考试”“录取”一些有志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经过1年至一年半的新闻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新闻学科所必需的新闻职业道德以及新闻专业知识培训,这些实训课程就应放在真实的媒体中进行,这样,实训完毕学生就自然投入到媒体或有关媒体的工作之中。这些学生毕业后就能“零距离”上岗,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岗前实训。

(六)加强实训提高操作能力除了理论课程教育外,新闻传播教育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可以借鉴“密苏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新闻传播学科人”要时常提醒自己是“新闻人”,要快速进入“角色”,努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多与传媒业界联合,多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让他们参与且能发挥实际作用的实训实习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对跨类别跨界限的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需要掌握熟练技巧的“多专多能”新闻传播人才。能进行实际操作自然是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要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高校的校报、广播台、网络、电视等新闻宣传部门就是很好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成立校园新闻中心,受校党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各个部门应该互相融合,“新闻中心下设办公室、采访部、报网编辑部和广电编辑部四个业务部门。”

以便合理高效地使用新闻素材,进而采用“一次采集,N次使用”的原则,把收集来的材料,放入新闻元素数据库,各部门可以按需要进行加工与传播。这样,经过各种媒体形式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各种风格,进而成为“多面手”“全记者”。高校还可以与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或企业进行合作,培养“订单式”的新闻传播类学生。学生们的作业与真实媒体连接投稿,就相当于学生在媒体实习。“新闻院校应引入与主流新闻机构和前沿科技企业携手共建的机制,让更多的新闻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报业集团、广电集团或企业自然成为学生实习实训的最好平台,这有利于学生记者深入理解媒体融合的理念,也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下,媒介融合是年轻的研究领域,媒介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理论构架也较不完备。因此,要不断学习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先进理念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改进并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作者:徐君康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