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涵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追踪透视,深化新闻事实
新闻评论类节目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罗列现象,叙述事件,就事论事;二是题目点石成金,缺乏新闻性。问题的症结出在对新闻事实意义的开掘上缺乏认识的应有高度以及由事明理的分析与深化。新闻评论类节目是围绕新闻事实展开评论的节目,那么开掘“深”的着力点也十分明确,就是新闻的“意义”。目前这类节目经常采用的基本方式是:在报道新闻的基础上针对新闻事实进行适度的分析与画龙点睛式的评论,引发听(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理性上的认同,从而实现选题的目的。这种被称为“新闻+评论”的格式主要用点评的方式深化新闻的意义,它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和评论者的高屋建瓴。除此之外,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实现“深”的过程中,还应动用追踪、透视、分析等多种报道手段。追踪:对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深入采访,紧追不舍,在不间断的采访报道和分析议论中不断探寻,最终使新闻的意义水落石出,这是“过程”的追踪;另外还有对新闻事实深层次意义的不断提示的“内涵”上的追踪。尤其对影响较大的新闻事件进行即时的连续的追踪报道所产生的悬念性,更容易引起听(观)众的关注。透视:向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内涵深入,通过解剖、透视,由表及里,使新闻的深层意义得到揭示,以理服人,使听(观)众产生共鸣。分析:在改革与发展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们关注的新闻事实,记者有责任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做一些透彻的分析,理清思绪,给人们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重视媒介自身优势的发挥
新闻评论类节目之所以能够一出现即受到广泛欢迎,除了内容上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之外,电子媒体优势的发挥使评论更加形象化,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新闻评论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在继承广播电视传统手法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但鉴于广播在形象化和表述上与电视还有明显的不同,在办好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上,还应该寻求一条与电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1)快。快与深是一对矛盾,但广播必须谋求快中求深,这是扬己之长,也是竞争的需要。所谓新闻评论的快,就是紧紧跟踪时事和事件,尽可能与新闻节目密切配合,作重要新闻的延伸和补充。所以,新闻评论类节目安排在紧随新闻节目之后播出是必要的。如中央台早报摘节目之后的《新闻纵横》,使新闻以最快的速度播报之后,又通过新闻评论类节目得到不断延伸,形成“立体化”的播报结构。(2)音响。与电视手段相比,广播新闻的形象性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它主要靠声音来传播信息,所以必须考虑在音响上做文章。现场音响要增强现场感,如临其境,也要增强可信度,强化报道的吸引力。新闻评论类节目正是以这种现场感取胜。最初的现场气氛的传达、现场大量鲜活材料的运用,不仅起到了任何文字也起不到的作用,而且大量的评论来自于专家、听(观)众、当事人,也增强了说服力与感染力。(3)事件。广播是说、听的艺术,经验表明,抽象的理论难以将听(观)众由无意的半收听(看)状态转化为主动收听(看)状态。但讲故事不同,事件,特别是连续发展中的事件,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新闻评论同样需要通过有强烈新闻性的事件作依托,以递进的、跟踪的,或是宏观的、多向的报道与分析,达到以事明理的效果。其中产生的深入感、悬念感也必须会抓住听(观)众。(4)参与。新闻报道一般表现为单向传播,而广播直播节目为新闻评论提供了双向交流的可能。听(观)众的直接参与评议,给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发表议论时往往采用的是访谈的形式,把话筒对准社会,使报道更具广泛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更能让人信服。如果能够在直播节目中就某一新闻事实展开热线交流讨论,则能够调动更直接的参与,从而把这种参与推向更广泛的空间,新闻评论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这一点上,中央台《新闻纵横》采取播出后组织电话讨论的形式不失为调动参与的好办法。以上四个方面当然不是孤立的,它们应同时贯彻在每篇报道中,也体现在报道的全过程中。
三、加强学习,提升素养
新闻评论类节目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极其强烈的政治性、思辨性、深刻性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而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意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任务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落实在新闻宣传上就是要有大局观念、责任意识,播出的报道要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因此政治意识可以说是一种责任意识,它不仅体现在选题、节目内容上,还体现在采访过程中。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就无法正确地引导人。新闻意识。新闻记者具备新闻意识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但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往往容易重议论轻事实,忽略陈述新闻事实。其实,新闻评论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新闻性———它是以事明理的新闻类节目,认识来源于新闻事实。记者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在办新闻,而不能是理论概念的堆砌。搞新闻评论更要有新闻敏感,讲究新闻价值。听(观)众意识。听(观)众意识决定着新闻评论类节目是否成功。作为理性内容较强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必须有听(观)众观点,回答听(观)众想知而未知的问题,为听(观)众解疑释惑。学习意识。记者要增强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听(观)众意识,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记者不仅要学习书本理论,还要在采访实践中注意学习,向专家、向其他采访对象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概括能力和透视能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没有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便没有节目质量的提高,甚至在访谈中也难与专家真正地对话。
作者:黄琰单位:海口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