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图书馆本质的社会学解构范文

图书馆本质的社会学解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图书馆本质的社会学解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图书馆本质的社会学解构

1把图书馆内涵价值取向定位于对社会的需求具有实践性本质意义

哲学所阐释的本质内涵来源于经验主义对现象的理解所涉及的深层次原因和对结构的把握,即对具体实践的理论抽象与经验综合,这就促进了承载和交流知识的图书馆学包含社会学的结构模式成为现实,为此构建出了以图书馆学为含义代表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知识论。社会知识论正是表达知识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也可以明确,图书馆在社会整个交流体系中起着协同作用,由图书馆这个社会服务工具所产出的知识必然会作用于社会发展。在整个图书馆系统中,无论是宏观活动中文献目录系统对个体知识的整体协调,还是微观活动中基于信息元的文献分类标引以及基于境遇理解的参考咨询对用户在知识需求上的满足,都充分显现了图书馆对社会结构和活动具有影响力,同时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也在交流中影响着知识。在知识社会建设中,社会显然是“使知识被认知、记忆和实施成为行为可能的”[6]知识单体的构成基础,人的认识在社会作用中有关社会条件是否进入单体知识,是社会与知识关联性最强的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社会知识的理论内核,建立在这种社会维度上的图书馆具有体现社会知识论的必然地位,使得图书馆价值内涵取向定位于对社会的需求具有现实性作用。将图书馆的知识实践所代表的社会行为过程设置于知识生成与交流的架构中,应是图书馆学知识论与社会学结合的重要表现。在图书馆行为中,个体化主体的知识再生产是知识文本的符号化转变,极大可能由创新性的实际行动和实践经验来实施,同时基于个体活动的图书馆知识再生产又以这些表象形式进行常规性的流通或演变,形成新形式的利用与消费,并能够成功启动与实施下一轮次的知识生产,因此,单体知识的增长因社会存在于生产和消费之间,并在持续循环演进的生产过程中承担作用。这种具有消费与再生产双重特性的知识增长映照了知识功能自主性的社会动力色彩。图书馆功能展现在个体身上,在于实现它的生产性价值和目标,这种价值和目标并非文献自身的价值体现,而是通过图书馆的社会作为来促进个体精神领域思想的创造和实践的创新。在“社会知识论”中,谢拉针对“个体知识增长”问题有明确的阐述:“我们在分析社会过程之时,应该承认读者获取知识的心理思维过程对图书馆学理论发展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知识贡献于人的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应是知识本质的研究范畴[7]。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服务性组织,它面向社会的职责就是通过知识对个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其实质性体现在一定社会历史范围内知识既成物经过分编、排序、加工、存取,就像媒介传播机制一样,在人类社会制度化的知识交流中实现对人的智化和心化。无论是人类社会中微观形式上的思维、活动、生活,还是宏观形式上的结构、传统、价值,都将图书馆社会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再生产作为重要的基础动力来源。在图书馆学的知识性哲学阐释中,哲学对知识有持久而又建树的研究,建立了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交流社会维度的理论思维体系。谢拉也是在反对“目的论”、“经验论”的立场上,把图书馆学从实践行为基础上进行了社会学解构与建构。在谢拉的理论视野中,图书馆是一种社会化的运作实体,社会学理论建构有助于图书馆学学科发展。这是一种对图书馆本质的社会认定,是强调和明确知识交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成为意义明显的维持社会维度的潜在力量。我们把知识与社会进行联系和结合,在本质上是看到了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内隐性特征,既通过图书馆实施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与利用对社会体系中人的思想进步的作用,这是图书馆价值意义的体现,也是图书馆本质内涵的体现。

2追问图书馆本质的思路也是深化社会知识论构建的思路

图书馆工作实践源于对其本质的揭示与映照,在图书馆存在的知识框架中,图书馆以实践的机能力度把职能表现表征为社会能动过程,这体现出图书馆在知识本源上成为服务社会的基本组织或机构。图书馆作为知识主体的承载客体,把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的直接经验、客体之间形成的间接经验当做知识产生与增长的基本机制,前者在人获得价值的意义中被视为第一性生产因素,后者被视为次生因素,这样就成就了主体间的社会历史属性,这也成为了知识主体的生存条件。社会历史境遇的先在性和既成性决定了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的关系和间接经验给予主体的先验性力量,进一步决定了主体之间所获得的知识对单体知识产生必然具备的前导和协同,尤其是把主客体之间更为直接的知识交流活动变为可能。知识生产要通过符号化的文本予以表达,并借助图书馆的实践行为和运行经验实现生产的批量化,另外,新一轮次的知识生产成果要依赖这种表象形式实施知识的流动,赋予个体的人以新的利用并促进图书馆实施更为新的知识生产,为此,由知识的生产所带动的知识增长表现为社会发展在交流与增长之间形成持续循环并演进的再生产。图书馆所存在的知识循环生产和知识演进增长的双重属性反映了知识自主发展的社会能动力量,也是追问图书馆本质的思路和深化社会知识论构建的思路的一致性。

谢拉对社会知识论的阐述表明,审视即成知识中来源于主体之间关系的社会构建因素,完全能够解释在社会存在中知识交流对知识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图书馆对知识的实施与生产行为在本质上是对社会的理解与感悟,是一种追求以社会为本源的理智性行为,图书馆对社会的价值及行为追求也正是图书馆本质的真正所在。追问图书馆本质的思路必然要涉及到人,谢拉在社会知识论中对个人知识的强调表明,知识促进人的行为的良好影响,在知识本质的范畴中表现出图书馆知识交流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明确着知识操作化的实际方式,在知识与实践、思想与行为之间相互存在的人论意义上,知识实践代表着人的基本活动方式,知识的社会性也就代表着人的历史性。因此,在社会知识论的观念下理解图书馆知识交流,不能仅仅限制于信息畅通式的交流渠道的效力,局限于技术应用的实际效果,应把知识交流对于人的知识生产和消费置于本源性和目的性的意涵之中,认定和突出具有社会效应的人的图书馆行为旨趣和意义价值。

3从定位和体现图书馆本质的角度来构建知识论与社会学的结合模式

构建知识论与社会学的结合模式,形成社会知识论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要以定位和体现图书馆本质为基点和根据。图书馆所要构建的是一个知识自身的体系,建立这一体系首先要明确“人如何知”的认识问题,因为“什么是知识”属于馆员必须认清的基本问题,不应该“回避对知识本质进行讨论这一问题”[8]。知识论是图书馆学所要面对的内在的理论阐述和品质,知识论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也契合社会学的属性,知识论益于图书馆学理论,知识论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建立和发展起来。社会体系的内在结构有助于知识的增长,社会促进知识的增长,这一点在图书馆内体现为人文性。谢拉指出,图书馆学注重知识交流理论的研究,也需要建立一个有关知识本质的新学科,而不能仅在大众交流领域重复劳作。应该说,在知识交流的深度上、知识影响的广度上促使图书馆超越技术理性束缚,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文性特征描述。图书馆人文性特征的凸显是社会学的表现,其内容包含为图书馆是知识社会系统中重要的交流机构,在社会实施知识流动的目的中作为人类记忆存储装置起到传承社会文明成果的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性特征表现的是知识论作用的结果,人类所拥有的知识财富来源于图书馆对知识的集合、整理与交流,知识论对图书馆知识流动的表示在不同程度上、不同境界中体现图书馆的人文行为和人文精神。

把知识论与社会学进行学理性结合,在逻辑思维上必须从定位和体现图书馆本质的唯一视角来构建。这种模式的建构是符合图书馆学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学的,因为图书馆在知识交流的维度上存在社会服务的属性,运用社会学的规范性将知识的真理等规范转化为约束,以客观、自然的方式来解决知识生产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以社会知识学的经验论对图书馆的进知方式实施描述,从中获取规范约束以形成知识政策,这样就充分表现了谢拉有关知识社会学的真正旨趣,这也是一种逻辑合理程度上的移植方案,即社会学价值层面上的规范责任向图书馆知识理念层面上的规范责任移植,这犹如社会知识学以详尽的经验观察和客观描述替代先验的理性思维、以社会实践学替代抽象哲学一样。谢拉把所认定的“知识规范”当成认知权威,代表着图书馆进行知识生产与交流的本质内涵,知识生产和交流的有效行为依赖于准确信息源的认知权威,这被明确为谢拉所提倡的社会知识论中的规范性,可以指导图书馆知识生产、整理与交流,实现读者、操作工具和文献承载内容之间在图书馆活动中的统一。在社会结构中,对用户或读者的信息源泉和知识权威的社会选择过程是“元可信任的”,元可信任已经确保了社会选择知识形式的可信赖性。图书馆作为社会建制中知识型结构,与家庭、学校等教育组织一样,也具有作为知识起源与生产的元可信任性。图书馆的元可信任作为社会表现结果内含着对知识推介中权威的择取,已经成为了知识交流过程中必要的社会因素,促使图书馆真正具备了社会知识论所要求的规范性,也将社会学纳入了图书馆学知识流动的规范性中,这就是知识论倡导下的图书馆与社会的结合模式。

作者:陈立华单位:德州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