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非线性思维方式
1.1非线性思维“思维”在英语中是thinking,源于拉丁语tongere。思维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对事物认识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据《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记载,思维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表现为两种形式:(1)通过思维人们可以在实然、必然、或然三种水平上获得对事物的认识;(2)通过思维人们决定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例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有些人读书甚广、学历颇高、知识渊博,最终有可能碌碌无为或成为高级打工仔,相反,有些人读书不多,但是思维活跃,也可能创造出突破性的成果,这些差别便是思维能力不同所导致的。思维活动由思维工具、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三个要素组成。思维工具是连结思维主客体之间的桥梁,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中介;思维主体是思维着的主体或者群体;思维客体是思维的对象。思维活动的三个要素及其变化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进行的方式,是思维结构和思维功能的统一,或者说,思维方式是思维过程内部相互作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统一。以往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通常将复杂的因素加以简化,一些要素由此被略去,或者把高级的复杂系统分解为低级的简单系统,从局部求得问题的全局解,也就是将非线性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和分析,这是受当时人们认识能力和处理方法的的制约造成的。在认识上属于线性思维,在方法上属于还原论。20世纪后半叶,非线性科学的诞生揭示了上述方法的局限性,主张从非线性角度认识和处理问题,克服线性思维刻板、简单、机械的缺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变化的特性和规律,体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正是由于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因此,线性思维不过是非线性思维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近似和简化,而非线性思维才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1.2非线性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李凡等人对非线性科学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教育技术中包含教师、学习者和人造物三个要素。作者指出教学中采用线性科学方法的缺点: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在基于线性方法的情况下,往往缺乏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研究状态,这样会导致教育技术研究与实际的教学环节脱节,造成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些突发事件,如果教学过程过分依赖初始条件,就无法处理教学行为表现出的不可预测事件及教学因果关系的随机性,所以把教学过程看成非线性系统势在必行。非线性思维方式是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所揭示的规律不仅对自然科学领域具有普适性的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也具有普适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身的认知水平提高,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不同时代学生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其中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媒体等等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影响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不同类型学生的独特敏感性和各自的初始条件,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非线性思维。
2积极心理学
2.1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1997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一大任务。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把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倡研究积极人格的特质。积极心理学家B.L.Fredrick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并构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作用,也就是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充足的资源,例如使个体在当时的情景条件下反应更准确、认知更全面、思维的创造性更活跃等等。在扩建即时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情绪还能够帮助个体建立起长远的、有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资源。国外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希尔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中个体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处理所面临的任务,从而保证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做出最有效的反应;艾森等人的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有效的组织人的认知活动,使人的认知活动范围更加广泛、流畅度更高、灵活性更强;沃林格等人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实验范式出发,用实验证明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的视觉注意广度更大。积极心理学不仅拓展了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视野,其理念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要研究人的各种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这将有利于人类社会全学科的发展。
2.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胡婧对积极心理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寻找自身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挖掘积极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既要督促学生注意学业的进步,也要注意学生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克服重重障碍、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教师亦要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适时表扬,使学生们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成功的体验是兴趣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亲身领悟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创新的能力,教师本身更应该具有创想思想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珍视学生的每一分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3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在五种能力中对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就是思维能力,因为没有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不能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而且根本无法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而非线性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非线性理论对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极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方式几乎都是非线性的,同时非线性思维方式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因而具有创造性。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人都有创新能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后天的培养。因此,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兴趣等,它们也是影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即创新精神。其中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其兴奋状态称为情绪。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促进记忆、激发想象、活跃思维等,而且能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提高操作效率,增强人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创造性人格,即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创造技能的思维训练,而且要进行深层次的人格培养。就像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的那样,创造性智力不仅是一种形成思维的能力,而且是一种生活态度,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敢于与世俗进行对抗,不惧怕别人的怀疑、轻视和嘲笑。这种坚忍不拔的人格和品质,需要人们在复杂的、非线性的困境中、难题下不断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使之达到平和,进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不竭的前进动力。
影响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非线性思维方式)和影响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
(1)鼓励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对自身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是含苞待放的祖国的花朵,肩负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现实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思考,这样才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否则创造性思维就会中断,创新能力的萌芽将被扼杀。出现错误和失败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立刻对其进行否定,更不能责骂,此时,可以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对自身发展抱有积极的期望,学生在一个轻松、自由、温暖和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中更利于创新性思维的拓展。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生有无兴趣,对学习的效果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克服重重障碍的积极思考,不把学习看作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对于难于理解的复杂、非线性难题,教师更要寻求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思维方式;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难于理解的问题不会产生排斥情绪,处于一种对新知识的渴望中。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必须不断地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情景,包括教学模式的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身也具有非线性特性,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以,设计教学时必须将教学过程作为非线性的、动态的开放系统来设计,创造性的运用非线性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教学,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才可以保证顺利的教学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整合资源,使教学三要素中的人造物更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成了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快捷、高密度的学习内容。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输入量是否会和接受量成正比更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其实不然,这样做缺乏了从整体角度出发来考虑课程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效果不甚理想。
一位学者认为:真正的整合是看不见的整合,技术不是教学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部分,而是自然有机的融合,这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利用信息技术等人造物整合课程资源时,不是简单的应用技术服务教学的单一问题,而是一个不仅受信息技术复杂性困扰、也无法摆脱人的复杂性的羁绊的非线性系统,教师必须充分体会其特性,应用非线性范式研究人造物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面对上述复杂、非线性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们在遇到困难,不易处理时,最易产生消极情绪,这样会导致教学过程的中断,严重降低教学效果,只有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化难为简,使教学过程有序的进行。非线性理论是非线性思维发生的基础之一,非线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非线性理论的思想精华,善于培养出自己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方法,才能正确分析与研究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科学研究才能更具有创造性;只有采用积极心理学指导我们的思想、应对遇到的难题,我们的创新能力才会更强,才能更具创造性,才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才会更快地走入世界前列。
4结论
本文首先对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逐一讨论。采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可以培养独特的非线性思维方法,能够正确分析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积极心理学,可以调节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产生困惑时的矛盾心理,使人们处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处理问题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使科学研究更具有创造性。将两者应用于教学过程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非线性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并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应对遇到的难点,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均可提高。只有将非线性思维方式和积极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作者:杨铭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