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心理学视域下积极人格的塑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式主要在于依据人们的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的形成原因。该范式强调个体的人格由特质组成,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的表现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和普遍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人格特质理论可分为经典人格特质理论与现代人格特质理论。经典人格特质理论主要有阿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以及晚近的“大五”等人格理论。现代特质理论主要是新兴的积极人格特质学说。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为当代人格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在个体水平上对人格进行研究,主张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自1999年第一次积极心理学会议召开后,以塞里格曼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开展对美德和力量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工作。2000年7月,在迈尔森基金会的支持下研究小组创立了“行动价值”协会(TheValuesinActionInstitute,VIA),在塞里格曼、彼特森(Peterson,C.)等人的领导下,研究者拜读了大量名人著作,例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和富兰克林的著作以及《圣经》、《犹太法典》、《孔子》、《古兰经》等,并从这些书籍中提及了约二百多种人类美德。研究发现,有些特定的核心美德在“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宗教以及哲学传统(如孔夫子、道教、佛教、印度教、雅典哲学、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被广泛接受和推崇的”,“有一些几乎是全世界范围内均为认同和称颂的美德”。2004年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一书中,他们归纳了几乎所有的传统著作都支持的六种美德,即智慧、勇气、人道、公正、节制、卓越,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二十四个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标准。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人格理论,同时还促使积极心理学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的学科理论架构,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支撑点。
二、积极人格特质的筛选与分类
1、积极人格特质的筛选标准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分类是以塞里格曼为核心的“价值行动”(VIA)项目组查阅了有关优良性格的文献资料,如精神病学、青年发展、品格教育组织研究等和心理学,还考察了文化产品中的优势性格所开展的重要优势品质研究的结果(如表一)。该项目着力研究了哪些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人类最优化发展,这些人格特质的总体筛选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属于特质类,与实现幸福生活相联系,符合道德价值,不会损害他人利益;其次,具有社会支持性,在社会角色中有较高价值;再次,最为苛刻的标准是,积极特质的对立面不能用积极形式表达,即与积极特质的涵义相反的品质不应具有积极意义。而对于具体的积极人格特质还有更为详细的筛选指标,例如:普适的:在不同文化中被广泛认可;令人满足的:对于个人满足、满意度和一般意义上的幸福感有所贡献;不贬低他人:使得见证者受到鼓舞,产生钦佩而非嫉妒;类特质的:是一种个体差异,表现出了普适性和稳定性;可测量的:能够成功地被研究者作为个体差异来测量;有区别的:不与其他性格优势在概念上或经验上重复;有楷模:在一些个体身上令人惊叹地存在;有神童:在一些儿童和青年身上早慧地出现;可以选择性的缺失:在一些个体身上缺乏;有鼓励性的机制:存在一些社会实践或者仪式,将培养它作为目标。经过以上具体标准筛选,逐渐形成和确立了六类美德和二十四个积极特质,这些积极特质被历史上绝大多数文化所认可,并且在实践中为个体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2、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分类及具体解释如今人类美德与优势分类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支柱”组成部分。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和霍布斯(Hobbs)教授认为“塞里格曼和彼得森致力于人类的优势和美德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过去半个世纪心理学界的最重要创举之一。”人类六大美德和二十四项优势人格特质的具体解释如下:智慧和知识(wisdom&knowledge)。包括了服务于美好生活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积极特质。1)创造力:以新颖的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来做事,包括艺术成就,但不仅限于此。2)好奇心:对经验保持兴趣,寻找有趣的主题和话题,并进行探索和研究。3)热爱学习:无论是以自学还是正式学习的方式,都是用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热爱学习”超越“好奇心”,具有系统地拓展自己知识领域的倾向。4)开放性思维:从各个角度来思考事情;不会急于下结论;在证据面前能够改变自己原有的想法;能够公正地评判所有的观点。5)洞察力:能够给他人提供明智的参考意见;能够以看待世界的方式,认识自己和他人。勇气(courage)。面对内部或外部压力而努力达成目的的意志。6)正直:说出事实,展现真实的自己,诚实行事;不虚伪;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负责。7)勇敢:在威胁、挑战、困难或痛苦面前不退缩;即使面临反对意见,仍敢于为正义辩护;即使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仍坚定自己的信念。8)坚持(毅力):做事有始有终;即使遇到障碍也要坚持当下行动;自认为当下任务完成得足够好了(可能还有提高的空间),就该停止行动;对任务的完成感到愉悦。9)热情:面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力量;做事不半途而废或三心二意;过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感受到自己的活力和生气。人道(humanity)。涉及关心、照顾、与他人的关系的积极特质,主要用来处理人际间的一对一的关系。10)友善:为别人做好事;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关心和照顾他人。11)爱: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尤其是彼此之间能够分享和关照;亲近他人。12)社交智慧: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愿望和情绪;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知道如何处事;懂得如何激发他人。公正(justice)。指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与个人、群体或社区之间的最佳互动有关,主要是一对多的关系。13)公平:依照公平、公正的观念,同等对待所有的人;对他人的看法不要因个人的意见而产生偏见;给予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14)领导力:激励整个团队去完成任务,同时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组织团队活动并做好监督工作。15)团队精神:要做好作为一名团队成员的工作;忠诚于团队;完成分配的任务。节制(temperance)。指那些可以防止我们过度的积极特质。16)宽容:原谅那些犯错的人;重新给他们一次机会;没有仇恨。17)谦虚:不吹嘘成绩,让成绩说话;不追求过分表现自己;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特殊。它能保护我们防止骄傲。18)谨慎:小心地做出选择;不过分冒险;不做可能后悔的事、不说可能后悔的话。它能保护我们防止能够带来不良后果的短期愉悦。19)自我调节:调节个人的感受和所为;遵守纪律;控制个人情绪和欲望。它能保护我们防止各种极端情绪。卓越(transcendence)。是指让每个人与更广阔的世界形成联系,因而为人们带来人生的意义;它涉及一种信念和投入,致力于创造卓越的(非物质的或精神的)生活。20)审美:在生活的所有领域,从自然界到艺术领域,再到数学、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发现和欣赏美、优秀和娴熟的表现。21)感恩:意识到并对发生的美好事情心怀感谢;花时间去表达你的感激之情。22)希望:期望最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去达成这一愿望;相信美好的未来是能够实现的。23)幽默:喜欢畅怀大笑;给人带来微笑;寻求事物的阳光面;制造一些笑话(不一定要说笑话)。24)虔敬:对高层次目标与精神领域的价值有内在的信念;拥有对人生价值的信念,以此形成自己的行为,并感受到愉悦。
3、积极人格理论对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者、父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以及关注青春期积极发展的决策者来说,积极人格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者转折期,这对于个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关键期或者转折期进行行为、技能和人格的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初中阶段,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应当关注所有积极人格理论所倡导的六大美德和二十四中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培养初中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友善、爱、社会智慧、团队精神、谦虚、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特质。同时,初中阶段也存在某些薄弱品质,如坚持、虔敬、领导力等,要预防由此引起的偏差和问题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积极人格培养策略与方法可以改变当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它是以培养出健康幸福的个体为目标,关注个体能预防和减少特殊问题行为的积极特质,这些积极特质能帮助个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享受幸福充实的生活。所以培养孩子并非一味发现弱点和纠正错误,而是要测评他们的积极特质,像关注缺点一样关注优势特质,认同和培养其优势和力量。初中生可塑性极强,如果借助学校教育,各种青少年发展项目以及健康辅导机构,从小就对他们进行积极性格品质的培养,可改变他们理解生命、获得幸福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实现积极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
1、重视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让初中生学会积极认知和乐观态度的策略在学校教育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21世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科渗透已成为进行积极人格培养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堂教学活动是初中生知识汲取、能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环境。我们不仅要在数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在语文和艺术等学科中,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友善、宽容、正直,审美、希望、信念等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生活中,要教会学生在容易遇到挫折与沮丧的情况下,时刻保持积极思考与乐观的态度,这是积极人格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因素。正如凯瑟琳•马格温(KathleenMcGowan)认为的:人如果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生活也相对会变得容易许多。因此,学校教育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必须重视学生积极思考方式和习惯养成,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掌握应对的方法,并使自己不被负面情绪所操控;帮助学生学会不将事件放大而失去信心,这样能使他们更容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败与挑战,也更能拥有快乐的人生。乐观主义强调运用合理的方法解释生活事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感,并提高适应性反应。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式是改变人们对生活事件的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主张采取一种“弹性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事物而让自己受惠。这种态度能让我们分辨所有情况的正面效应,以及抉择所产生的负面后果,弹性乐观可以给我们更多的选择空间。因此学校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在压力情境下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自我恢复,积极应对并在适当的时候寻求社会支持,这样他们会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所以,要让初中生认识到彻底击败我们的不是生活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信念。
2、开展丰富的团体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积极体验的策略积极人格源于学生的主体和环境的互动,是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形成的。初中生的情感丰富而热烈、复杂而深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虽迅速发展,但非常需要有丰富而具体的直观经验来支持。因此对初中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心流(Flow),感悟和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流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感觉,一种完全投入情境,会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并且过滤外在不必要感受的内在心理状态。当个体心流被激发时会增进在许多方面的成长,例如增加沟通能力、探索行为、增进学习、正向的情感等,这种心流经验有助于积极人格养成。同时,积极心理学家将幸福体验分为三种成分:愉悦感,包含三类积极情绪,即指向过去的积极情绪如满足、坦荡、自豪等,指向未来的积极情绪,如乐观、希望、信念等,指向现在的积极情绪,如此时此刻的快乐体验;参与感,是指对一切生活事件的高度投入以及因此萌生的内心充盈的积极情感;意义感,是指将自己与外在世界建立联结,精神自我得以延展升华的积极情感。总之,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初中生进行积极人格培养,可以组织团体活动和其他活动,如团体心理训练和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游戏、小品、辩论等;也可以组织各种文体竞赛和表演,如球赛、朗诵比赛等,各种才艺表演,如歌唱、舞蹈等;学校可以通过班会和社团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培养坚持、勇敢、自信、理智、不半途而废或怯场等积极人格。
3、以学校为主体,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初中生积极人格塑造的策略为有效塑造初中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学校必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学校为主体,联合家庭和社区,全面提高和发展初中生积极人格品质,充分开发其潜能,培养健全人格为根本目的的一个多元网络教育模式。多元网络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开展积极人格塑造的多种途径,如学科渗透、班会和社团活动、校外的社会考察和公益活动等途径。因此,学校必须利用一切有益于初中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可用资源,如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构建初中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园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的引导与教育功能;学校教师还必须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校双方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培养问题达成共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同时,学校应定期面向家长和社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可以联合家庭和社区开展对初中生有益的活动,如郊游、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还可以联合家长开展亲子角色互换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或者解决问题等,以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积极人格。
作者:项亚光卫红云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亭新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