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媒时代的吉剧发展范文

传媒时代的吉剧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媒时代的吉剧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媒时代的吉剧发展

《戏剧文学杂志》2015年第十一期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创新,现代媒体的传播手段也日趋多元化,这使得吉剧这项以传统舞台表演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戏曲艺术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传统吉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在看到危机的同时,我们也要探索现代传媒给吉剧艺术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正因如此,我们要试图构建网络传媒平台,寻找和探索吉剧艺术新的发展方向。

一、厚基础———吉剧创作体系的崭新建构

与所有戏曲形式相同,演员、剧本、精品曲目也是吉剧最基础的支撑部分,那么在大力发展吉剧的要求背景下,就不得不首要照顾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吉剧对于演员的基本功要求非常严格。这源于吉剧对于二人转的继承和发扬,在表演技巧上吉剧善于使用扇子、手绢、水袖等,又继承了二人转的多项腕子功,如“平腕”、“绕腕”、“五花腕”等,肩功如“抖肩”、“拱肩”、“晃肩”等,腰功如“顺腰”、“旁腰”、“顶腰”、“晃腰”等,步法如“踢步”、“拧步”、“跳步”、“错步”等,同时,吉剧也广泛地吸收了其他地方戏剧的特色表演技巧,如手指法、武打、舞蹈、帽子、椅子等技巧。对于唱功,吉剧也有着嵌句、垛句、嗦句、串口、贯口、俏口等技巧,在角色行当上,吉剧既有生、旦、净、丑等的分工,但又不为其所限制。从生活实践和扮演的角色出发,集结几代吉剧艺人们的智慧,汇聚成今日吉剧的表演技巧。时至今日,现代传媒体系高度发展,致使现场表演份额不断萎缩,仅就舞台而言,舞美设计也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地,对于今天的吉剧演员们来说,本来基本功的历练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不被时代抛弃,紧跟时代潮流更是一项新的问题,如何仅凭精彩的表演打动观众,这就要求新吉剧艺人们,不仅要锻炼好自己的基本功,更要在表演形式、演出技巧上发挥创意,不落俗套。同时与观众进行更多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利用现场表演气氛火热的优势和地方的特色,真正把吉剧打造成东北的艺术品牌。其次,对于吉剧剧本创作而言,要发展的不仅是创作内容、创作领域,更要依靠时代的洪流发展更多的创作方式,在剧作内容上摆脱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在遵循戏曲创作的基本规律同时去寻求创新和突破,是对吉剧创作的一大挑战。传统的吉剧剧本中,《桃李梅》《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等为人们所熟悉,并且曾作为经典曲目代表吉剧进行全国演出,传统的吉剧剧本,紧贴生活实际,突出地方色彩,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在编排创作上凝结着老一辈吉剧人的心血,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改革开放以来,吉剧剧本的创作更倾向于现代题材剧目,一度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现代题材剧目留给吉剧创作非常多的启示。

这些以现代题材为内容的吉剧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十分宝贵的艺术经验,非常值得现今的吉剧创作进行借鉴。在人物的设置上,剧中主人公既有正面的英雄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或是被讽刺被批评的反派人物,还有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十分深刻。今天的吉剧创作创新,要表现在多个方面,能够让吉剧表演适应当代的生活节奏,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群体的审美情趣和当今社会的艺术氛围,更好地展现出吉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不仅在题材上要符合现今生活的热点,在创作手法上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艺术理论等。同时,要注意网络创作这一目前日趋成熟的创作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剧本的征集,极有可能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也集中了更多的灵感,最新的创作技巧等。迈开创新之路的同时,网络的传播也无形中打响了吉剧的知名度,可谓一举两得。

正如广为人们所知的老“一大三小”《桃李梅》《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新“一大三小”《一夜皇妃》《三放参姑娘》《包公赶驴》《孙猴上任》,这些剧目都是当年吉剧的代表性剧目。这些以现代题材为内容的吉剧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十分宝贵的艺术经验,非常值得现今的吉剧创作进行借鉴。在热点信息爆炸式出现的今天,如何打造吉剧的新精品也是摆在吉剧艺人们眼前的一道难题。对新的吉剧精品的打造,依凭于时事热点和社会思潮的艺术创造仅仅是一部分,更要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将吉剧放置在整个吉林甚至东北的文化艺术发展蓝图上,能让吉剧的发展带动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甚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首要的就是让吉剧成为地方特色而为人们熟知,利用一些地区内的特色民族旅游项目,如查干湖冬捕,蒙古族婚礼等等,可以创作系列的吉剧大戏,将吉剧与旅游品牌结合在一起,既打响了知名度,也确立了吉剧艺术品牌的地位,这些极具特色的剧目也极有可能成为吉剧这一发展阶段的精品戏。紧靠社会热点事件的创作,能够引领社会思潮,通过吉剧演绎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更是符合目前对于和谐社会的创想,有利于吉剧的未来发展也有利于丰富地区人们思想文化生活。

二、重传媒———打造吉剧市场体系的新思路

利用新型媒体录制吉剧、播放吉剧、宣传吉剧,既能开发吉剧的潜在市场,又能培养吉剧爱好者,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吉剧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其他戏剧形式相同,舞台是吉剧最大的阵地。然而,如今现代媒体迅速发展,导致吉剧舞台份额逐步压缩,其市场日趋萎缩。如何使吉剧走出戏院,走向大众,就成为了开发吉剧市场潜力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市场环境下,吉剧可利用自身的文化品牌效应,将其打造成吉林旅游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让剧场成为地方特色旅游项目的定点单位之一。同时,通过“吃吉菜,喝吉酒,看吉剧”的配套程序,将一系列的地方特色打造成地方旅游的链条环节,既增强了旅游项目的地域特色,又拓宽了吉剧的市场,打响吉剧的知名度。另外,吉剧历来有着承办各种晚会、博览会、招商会等等的成功经验,吉剧应善加利用这一舞台优势,打造诸如具有满族风情的文化仪典,以围猎、庆典、秧歌等为主体内容,利用地域风情,发扬民族特色。对吉林历史的钩沉和风俗进行渲染,增添长白山满族文化的魅力。在此之外,还可开展送戏下乡活动,让老百姓广泛地接触吉剧,了解吉剧,而不是停留在以为吉剧和二人转没什么区别的误区里,真正让吉剧成为家喻户晓的地方戏,使其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同时开展吉剧课堂,利用校园具有的艺术课堂机会,在课堂中开展吉剧演出,让学生从小就了解吉剧,对吉剧有一定的认知度,为吉剧做好人才储备,也为吉剧未来的青年观众群体打下基础。要做好营销工作,可以邀请较为知名的艺术团或者本地艺术学院学生艺术团进入吉剧剧场献艺,带动剧场人气。目前的剧场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营销的首要任务也要将剧场正规化。和所有戏剧形式相同,吉剧也不能免俗地需要观众的支持,但不一定只有舞台之下的观众,吉剧也应广泛地使用网络新媒体、电视媒体、电影媒体等,可以录制吉剧电影,既可供人们欣赏,又可以成为吉剧的活教材,同时可以拍摄吉剧的系列纪录片,让不了解吉剧的人们通过观看吉剧纪录片深入了解吉剧的历史内涵,继而产生兴趣,提升了吉剧的知名度。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可以相当程度地为吉剧造势,可以在微博、微信吉剧相关的话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调查人们对于吉剧的了解程度,获知大众眼中的吉剧是怎样的,既为吉剧未来的发展改变指明道路,又通过社交媒体让人们发现吉剧,了解吉剧,一举多得。在吉剧与旅游业捆绑的过程中,还可以在旅游广告中加入吉剧的片段,把吉剧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发现吉剧,了解吉剧。

吸引青年观众的目光,就成为了吉剧突围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青年人使用社交媒体频繁,那么吉剧就要想办法融入到社交媒体的交流之中,让吉剧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为吉剧造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有关吉剧的讨论之中,激发青年观众对吉剧的兴趣,潜移默化地为吉剧积累观众群体。同时,培养青少年对吉剧的认知,从学校的艺术类教育着手,普及这项地方艺术,奠定吉剧在吉林人民心中的地位,让吉剧真正成为吉林人民心中的文化艺术品牌,从而培养更多的吉剧爱好者,而不仅止于观众。事实上省内二人转的知名度要高于吉剧,正是因为二人转不挑演出场地,搭台唱戏,随唱随走,广泛地分布于城市和乡村,吉剧也应学习这一模式,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丰富普通百姓的文娱生活同时,无形中也积累了观众群体。吉剧源于吉林,源于二人转,也会存在一些语言上的沟壑和文化认同感上的不同,如何能够争取到全国各地更多的观众,也是吉剧人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除了创作内容对社会热点的靠拢,还需要符合目前大众的审美标准又能够突出东北的地方特色。除去旅游项目中的吉剧环节吸引观众之外,精品戏进行全国性的巡演也是让外省人民了解吉剧的途径之一。

三、谋支持———吉剧评价体系的整体营造

吉剧的发展不仅仅要关照到自身的改变,也要关注到外界的评价,争取到更多的支持来营造更和谐的发展环境。吉剧的形成要经过前期的剧本创作,演员的选择,剧本的排练修改等,每一个部分都有着严格的评价方式,演出后,还会请专业的批评家和著名的老吉剧艺人进行客观的评价,然而吉剧如果想要构建网络平台,就必须要在评价体系上做出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传统评价手段,还要利用网络平台的发达与便捷,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够成为吉剧的评价者。网络平台的评价方式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叙述,事实上,社交媒体上就吉剧演出内容的讨论也是一种类型的评价,而且会更具有普适性,传达出群众的观点,进行专业与非专业角度的碰撞,会为吉剧的创作注入更多的灵感,也为吉剧未来的发展增加更多的落脚点。吉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来源于群众,更要回归群众,才能找到最真实的发展方向。以较新吉剧《焦裕禄》为例,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展开讨论,再由专业人员进行总结,就极有可能得出与专家口中不尽相同的评论。作为一种艺术,吉剧需要一定的学术思想、理论的支撑,但更需要的是观众的真实反应,如何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吉剧复兴突围初期必须要顾及的重要问题。

为了进行新的突围,吉剧还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吉剧是作为吉林的地方文化品牌出现而不是一种可以瑕瑜并存的民间文化,所以无论是创作环境、演艺环境还是评价环境,沟通环境,都不可或缺。紧跟社会热点,引领社会思潮,释放正能量是吉剧创作要坚定的信条,绿色的创作环境是吉剧创作决不能够丢弃的优点,极少数的吉剧仍存在着脏口现象,令人遗憾,只有健康和谐的艺术才能够得到长久的发展,也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得到政策的支持,这对吉剧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吉剧艺人们也要创建公平的竞争体系,凭借自己的努力,找适合自己,能够完美演绎的剧本,锻炼好自己的基本功,学习更多的表演技巧,为吉剧培养出响当当的名角,拉动吉剧的发展。现代传媒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吉剧作为传统的地方戏曲,想要立足于大信息时代,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追赶社会趋势,保留老的艺术精华又不被新科技抛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端,符合时代的审美情趣,引领社会的思潮风向。通过网络平台与吉剧发展的结合,会将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各地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吉剧呈现在人们眼前。我们要努力试图与新传媒新技术接轨,在这其中感受吉剧艺术被赋予的新的活力与生机,唤起广大群众对吉剧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唤起无数为振兴吉剧而奋斗的人们对吉剧振兴无限的期待和向往。

作者:赫亚红 李秀云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