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播学视域下的教育谈话节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该文研究了节奏的含义,提出了谈话节奏的含义和分类,阐明了谈话几个阶段如何通过运用节奏影响因素进行教育,立德树人实现育人目标。
传播很多学校建有监控设施完备的谈话室。既为了解实情又为保护隐私,谈话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情境。教师毕竟有别于警察、法官、公诉人和管教干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师生谈话有别于警方讯问。但师生谈话又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对校内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悔罪起着关键作用,共同提升了价值观传播的实效和法治教育的成效。保卫处的教师大都未曾接触过涉嫌犯罪的被谈话人,二者关系如何从完全陌生迅速转化为信赖,谈话节奏是门学问。尤其当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戏剧化情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时,需要谈话人对陌生被谈话人的气质、性格、人格、人性等洞察秋毫,精准把控谈话节奏。
1节奏和谈话节奏的含义
1.1节奏是事物运动与静止之间相互的变化发展状态
我国古代的《礼乐经》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在一切运动着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对的静止,所以事物是既存在绝对运动,又存在相对静止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变化的。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那么节奏的根源就离不开运动。与此同时,一切运动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的相对的静止,那么节奏所表现的就是事物运动与静止之间相互的变化发展状态。
1.2理解谈话节奏
不能简单化谈话节奏通常是通过动态谈话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例如:谈话速度和长度、音调轻重交叠、语气温火抑扬、态度拒绝与坦率、内容用语宽严、情节细节叙述、人物心理变化、眼神形体动作、音乐辅助等。谈话节奏的表现形式不是简单化的,在一些紧张的斗智斗勇环节中,有时紧张的节奏可以是慢速度的,反之,有时轻松的节奏却是快速度。而当把被谈话人谈得非常痛苦或失落的时候,这时候常常在压抑、窒闷的谈话情境中穿插干脆利索、靶向精准地主动寻找谈话节奏。
2谈话节奏在表现形态上的分类
2.1外在节奏外
在节奏表现为一种可以用视觉、听觉直接感受的外在形态。比如,谈话语速和动作等态势语,态势语变化的速度、手脚腿等肌肉因紧张而导致的不自觉的抖动频率。诸多节律、速度、频率等产生的节奏。
2.2内在节奏
内在节奏表现为一种只有通过细致观察、直觉感知才能获得的内在形态。它是由当事人或知情人对事件叙述中立场、态度等人物内心情绪和对主题表现、细节描述、情节叙述等内部冲突认知发展产生。
2.3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关系
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二者不可分离,内在节奏是外在节奏的动力,外在节奏完全被内在节奏决定;同时,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表现形式,是内在节奏的外化。内在节奏只能够依靠外在节奏的多种表现形态体现,供人考察。谈话人要综合考察二者,在动态的谈话流程中不断优化谈话方案完成谈话任务。
3谈话人如何运用教育谈话节奏立德树人
好的谈话节奏的把握涉及每个阶段的时间掌控、空间调度、议程设置、技巧运筹、胜战意志。
3.1对接阶段
被要求来保卫处进行教育谈话的学生大都首次接触保卫处办公室、谈话室里的教师。谈话人要尊重被谈话人的隐私,保护被谈话人的隐私,谈话尽量不当着舍友、同班等熟人。在初步接触的时刻,不能简单粗暴、先入为主地把学生视为犯罪嫌疑人,不能直接把学生钉上耻辱柱,不能一接触便开始审讯。教师应该本着亲和、平等、尊重的原则,让被谈话人先随便坐一会,特意空出五分钟的留白节奏,等学生熟悉陌生环境之后,等学生初步观察感受到教师的性格魅力之后,学生意识到这不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斗争时,心理会从斗争型松懈,会平复掉大量不良情绪,这是对后期阶段和强化德育起到好作用的人际传播经验。笔者也在工作中发现希望速问速决反倒欲速则不达:一见面刑警话语过激,矛盾激化,涉事女生大叫反抗,接连激烈对抗,场面失控。以致后期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教育难度加大。
3.2亲近阶段
当下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像小学校园的师生关系,面对大学校园里的成年青年,教师的谈话最好采用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沟通模式”。反之,自说自话一方操控谈话节奏的“灌输模式”极易遭到“90后、00后”的反感和抵制。这种由“灌输模式”到“沟通模式”教育理念的转换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所在[1]。沟通节奏因人而异、因 事而进。亲近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三阶段[2]的“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3寻的阶段
站在对方立场换位思考的谈话思维、亲近性文本的谈话技巧如果都运用了之后,对方仍存侥幸心理,拒绝谈真谈深,那么就有必要亮明胜战意志的情绪节奏和打持久战的心理节奏。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效率而加快节奏,不能多快好省刑讯逼供,不能强加之罪何患无辞。寻的阶段工作难度大,需要突破表象的复杂性,认清性格类型,针对性格弱点,以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以独特的谈话视角和心理剖析手法,将确保双赢的前鉴经验提供给对方作为选择参考。教师或以有计划的空间调度来回踱步和注视学生眼睛时间、谈话室灯光变换等张弛、徐疾、长短等视觉因素,或以谈话声音高低和快慢、环境中产生的同期声音响音乐等听觉因素,共同渲染气氛节奏、影响直觉感受。整个节奏可以总结为: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案例,渲染气氛)—慢(讲清如果选择错误走了反方向的结果,比前面疾一点,继续渲染气氛)—快(后果可怕可能发生)—激烈(可怕到魂飞魄散)。谈话节奏能够产生一种感觉影响心理特性、言行方式。造成节奏感的主要因素是速度的变化,即“快速、慢速”以及“停顿”的交替使用,不同的速度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节奏感,举例如下。(1)停止—慢速-快速,或快速—慢速-停止,这种渐快或渐慢的速度变化造成的节奏感比较柔和。(2)快速—突然停止,或快速—突然停止—快速,这种突然性的速度变化造成的节奏感比较强烈。(3)慢速—快速—突然停止,这种由慢渐快而又突然停止的速度变化造成的节奏感比较紧张。教育实践中千万不能犯教条主义,因为没有千篇一律的定律,只有一般原则。
3.4引领阶段
警方讯问旨在于寻找性质、事实、证据、逻辑、动机等,讲求严谨的法理思维,最终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而师生间的教育谈话从价值观引领、灵魂塑造的大处落墨,敢于触及敏感而尖锐的价值观矛盾、价值观畸形问题,但又不会拘囿于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人物关系处理和人际矛盾调解。我国基础教育长期轻视法治教育,导致有些学生法理贫困、目光短浅,犯罪犯错之后仍存侥幸心理,不及时认错纠错、认罪悔罪,教育谈话难以取得价值观共识。这也表明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社会里,价值观传播和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笔者认为,从感性感染可以影响到理性认知,可以通过“共情、共愉”逐步过渡到“共同意志”和“共同价值、共识(意识形态)”,即及时有效地通过播放适合节奏的音乐和调整谈话节奏等措施来疏导心理情绪,让学生心理舒服愉快了,通过贴近和满足其心理感受和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地规范学生的法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的法治思维,从而达成价值观念的共识。
3.5强化阶段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说过:“在塑造国家形象的时候,我们要克服一句话重复千遍就可以达到传播效果的认识误区。认为增加信息的密集度、增强传播的广度,就可以使西方认同我们的价值观。这种想法是简单、错误的。我们需要的是与西方文化找到交集,找到价值与情绪的共振。”[4]教育谈话也同理。寻找共同的文化符号和共同的情绪以春风化雨式的沟通节奏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节奏实现强化。笔者认为,谈话的教育导向功能是通过谈议程设置内容、议程结构节奏、议程出现频率来实现的,不仅潜移默化地引导了学生“该关注什么、该优先重视什么、该想什么”,而且辐射渗透地更深远更长久地引导了学生“该何种视角去关注、该何种眼光去看待、该怎么想”。同时,教育谈话的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强化阶段可能是几次、几个月或几年。长尾理论表明,原来以为细小的、相对边缘化的传播,同样可以产生效果[5]。在相对长期的强化阶段,教师可以活学活用传播学长尾理论进行延伸强化教育,比如校园边角电子小屏“四六级替考触犯刑法”他人匿名案例去教育警醒更多学生。利用大众媒介和校园媒介多位合力强化。因为媒介作为一种文化的技术逻辑和力量,无形地塑造着大众的文化习性,人们通过媒介接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教育的普遍方式[6]。大众媒介只是技术手段,它会传播科学思维,也会传播迷信思维,既会传播善,也会传播恶,工作中发现个别学生后来主动认错纠错的原因竟是因为手机上传播的几条迷信思维的微信谣言。
4结语
大学生盲从不辨是非的认知方式令人担忧,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要求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全球传播新教育生态环境,创新适合的教育方式,决不能生搬公检法等权力机关的工作方式用于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智.论全球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9):141-142.
[2]葛道凯.开启加快江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J].江苏教育,2018(10):6-12.
[4]高晓虹,刘羽丹.电视谋体如何建构国家软实力[J].编辑学刊,2012(6):34-40.
[5]高晓虹,李智.通过新媒体平台拓展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新路径[J].电视研究,2012(12):38-39.
[6]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高婵娟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