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的建设范文

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的建设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的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的建设

《现代妇女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国内外知名大学学生培养模式借鉴

(一)国内大学经验借鉴北京大学启动元培计划,目的是在一开始录取时注重挖掘创新型人才。在北大现有的三类主要生源中,一类是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一类是自主招生学生,一类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在他们入学之后给予与他们特点相符的培养,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浙江大学创建各具特色的强化班和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如开办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借鉴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以管理学和MBA基础知识为主,每年选拔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2006年,开办创业管理精英班。由管理学院面向本科、研究生、MBA三个层次开办,每层次30人,以创业精神培育为主线,通过与国际名校的互动交流和企业战略合作,探索以多种模式培养,以本科为基础,以硕士或博士为出口,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精通外语,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精深,创新和竞争能力较强的管理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开办《KAB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由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面向全校有志于创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每班30人,让学生了解从产生商业想法、写出商业计划书、组建一个企业直到运营企业的基本过程。南京大学与纽约大学理工分校合作创建组织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选择双方互补的学术专业领域,在各学术层次开展师生教学和科研交流与合作。此外,在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社会方面,该学院将面向中国华东地区的经济社会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高层管理教育培训,为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提供培训,同时进行创新创业科学研究和推进创新创业的实验及孵化。

(二)国外大学经验借鉴在国外,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如美国哈佛,招收的每一名学生都是经过多轮测试才被录取的。哈佛大学推广创新实验室,帮助创业者实施计划,专门为海外留学生设计了倡导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和慈善、启发多元化的社会创新、塑造未来中国公民社会领袖的培训项目———SEED“哈佛公民与社会创新种子班”。以哈佛大学作为平台并联合中国相关机构,交互在美国和中国开设训练营,启蒙、选拨一批潜在的海外留学生的社会创业家,并为优秀的项目进行孵化。哈佛种子班作为第一步,招收30名优秀海外中国留学生,着力打造一个跨越边界的创新型学习与实践社区,塑造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赋权意识和专注精神的公民社会领袖种子(SEED)。英国剑桥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采取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MIT),一是互派老师,使双方的研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交流。二是互派学生,双方不仅相互承认学分,同时使学生加强相互交流,三是通过远程视频授课,使双方交流更快捷。

(三)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比较1.创新、创业环境。国外学校从小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独立处理问题、组织研究材料的能力。而国内学校,在传统观念、应试教育的制约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能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和对知识的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国外,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2.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国外大学为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通才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核心课程和教学计划中加大人文类学科的比重,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人文学科的相应学分,侧重知识的广度和整体性。我国更加强调科学教育,忽略人文教育,注重传统的讲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让学校能自主办学,因材施教,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国外在人才创新培养管理上,主要采取中央和地方“分而治之“的办法,办学理念及学术发展由学校自主管理,使高校有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大学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和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我国高校以中央控制为主,对校各院系管的过紧,使我国高校及院系均缺乏活力和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家把部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但还远远不够,高校落后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还尤为突出。

二、学校创新创业培养现状

我校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创业意识,强化创业理念,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校团委、科研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组织各项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校团委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近几年学校每年有30多项入选省级新苗项目。同时,负责组织举办“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新苗项目及挑战杯的推广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校科研处负责校本科生课题,由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课题的申请,相关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阅读研究有关文献过程中或者是在教育实践中找出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由院统一评审,评审结束后报校科研处审核。教务处主要负责学科竞赛。如历届举办大学生创业经营竞赛(ERP模拟经营竞赛),以“创业经营”为主题,提出“迎接时代挑战,实现创业梦想”的口号,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强化战略规划、执行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面向全校的学科性竞赛。ERP以沙盘模拟竞赛为载体,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从学校迈向企业的训练平台。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日常科研管理,包括研究生校级课题、科学研究成果项目的申报、优秀论文的评选等等。各科研项目由二级学院组织评审,报研究生处审核通过。由此可见,学校分工明确,但是财大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也有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学生创业思想有待加强。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据调查,财大40%的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23%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如此低的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财大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建议

基于财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不足,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使财大发展为不仅在浙江省内,在省外也颇具影响力的学校。为此我们提出提升综合导师制来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平台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议成立创新、创业“两创”学院。整合全校资源,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专业导师资源、不同专业院系资料、各实验室等;同时专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实训,在原有程度和规模上加大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力度,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模拟演练的机会,定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参加创业现身讲座传授经验,营造财大创新氛围。

(二)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需要提升综合导师制,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参与两创活动,同时鼓励校内外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校外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学科的导师。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学校并给予适当奖励。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本科生及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实践,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培养科研能力。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广泛推广双方受益的模式。在校学生可与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三)跨专业师生互选创新创业训练、实践项目需要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更需要不同专业的导师,财大可以采取不同学院学生跨专业选择导师,不同层次基础上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召开导师见面会,由导师和学生双方进行自我介绍,学生和导师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或研究领域的限制,结合双方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两个导师可以同时教一个学生,学生可以在不同导师的教导下,加强沟通与交流,彼此间的合作与借鉴才能更好的培养好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能力系列培训学校组织相关方面的团队,完善师资体系,逐步完善不同等级课题的申请及研究体系,注重对学生乃至老师的实践培训,提高其科研及创新、创业能力。导师们利用“师傅带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教学客体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实践主体,加强有效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不时的把自己有关学术或就业的观点和建议传达给导师,导师除了细心的听取之外就是给出学生自己的建议。

作者:祁黄雄李雪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