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构建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构建

一、成都市人口城镇化的几个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是一种“人地分割”的城镇化。在“人地分割”的城镇化模式下,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在扩大建成区的过程中,不断侵蚀农业耕地,却把附着在耕地上的人口留在了农村。人地分割的城镇化不仅直接侵害农民利益,更严重的是加剧了农村人地矛盾,使农村耕地更加破碎化,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现代化。从前面四种城镇化水平判断的计算方法看,成都市人口城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水平低严重制约成都人口城镇化进程。按发达国家或地区大都市区的城镇化水平看,成都市的人口城镇化率应该在95%以上,农劳人均耕地面积不应该低于1.5公顷,考虑复种指数,成都农劳人均耕地最低限也应该在0.8公顷。但目前成都农劳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23公顷不足。耕地集中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都市区的15%。即使考虑到成都一年两熟的特殊气候条件下的复种指数因素,成都的农劳人均耕地集中率也仅相当于参照国家的30%,还有100万左右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进行非农化转移。

2.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是制约成都人口城镇化的第二大因素。城乡二元的固化户籍制度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成都的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成都已经实现了户籍登记的一元化,允许市域范围内的自由迁徙,但城乡二元的户籍体制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户籍人口的城镇化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和就业非农化指标。其根源在于附着在户籍制度背后的土地资源和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巨大反差。

3.就业非农化已经成为成都市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就业非农化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性动力,统计数据表明,成都的就业非农化速度大大快于其他方面的人口城镇化,非农就业已经达就业人口的82%以上,距离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非农就业标准不到20个百分点,预计成都将在2020年以前达到就业人口非农化的城镇化水平。这说明成都市近些年以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的战略是成效卓著的。预计成都市的就业非农化转移将极大领先于城镇化的其他方面。

4.常住人口城镇化加剧城乡用地矛盾。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12年成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达到244.4万,成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这种人口净流入的趋势还在持续,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见表3)。当然,如果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四川多点多极战略取得成效,则可能会缩小这种差距。

二、推进成都市人口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成都城镇化具有的自身特点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成都应该考虑系统化的措施,科学推进成都市的人口城镇化,以实现成都市新型城镇化的稳步发展。

1.坚持以就业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不动摇。劳动力非农化就业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也是避免城市贫民窟和城乡二元分离化对立的根本之道。非农化就业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农劳就业人口的资源占有水平,而且是唯一能为脱离耕地的劳动力人口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路径。成都坚持以非农化就业为人口城镇化基本依托的战略是科学有效的,不仅带动了成都本地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型,而且为四川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促进了超出成都行政区域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了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2.深化统筹城乡试验,探索提高农劳人均耕地面积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试验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城乡一体化改革。但客观评价,在提高农劳人均耕地面积方面,成都的农业现代化进展不大。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议成都一方面千方百计保护耕地(表4),另一方面要在制度方面提高耕地的集中程度,为农业就业人口提高实际耕种面积创造条件。

3.改革户籍制度,加快进城户籍人口的身份和权利城市化。土地承包权与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2012年成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61%,但如果减去外出务工人口,则成都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了80%以上(表5)。因此,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度看,成都本地农村能为城镇提供的劳动力空间已经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已经完全非农化就业的户籍人口的身份权利城镇化尤其显得重要。

4.调整成都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慎重稳步推进成都市小城镇建设。从就业人口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城镇化角度,成都市大部分人口已经脱离了农业或农村区域。如果按发达国家的农劳人均耕地面积低限标准计算,成都户籍人口需要转移离开农村的数量应为100万左右。不考虑成都主城区的超强人口吸纳功能,成都各区县只需要消化约7万人,即可实现人口居住的全面城镇化。因此,应考虑调整成都市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进一步适度集中,有减有增,科学规划,提高城镇集约化水平。

作者:张正红王光龙单位:成都市建设委员会主任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