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调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是指年满16岁及以上不具有兰州市户籍,在兰州市居住六个月及以上的流入人口。本次调查地点主要选取兰州市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两个区: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方便进行集中调查获取数据。调查对象主要选取低收入阶层,这是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对符合条件的550名流动人口做了结构式访谈,有效问卷538份,有效率为97.8%。
1.劳动就业(1)职业现状。大多数流动人口属于经济型流动,进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挣钱,而要挣钱就必须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对于教育程度较低,自身资源有限的流动人口来说,求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会遇到很多的限制和阻碍,这也使其比较集中在一些特定的行业。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在商业(如个体工商户、流动小商小贩等占50.8%)、服务业(如餐馆、旅店服务员,清洁工,保安等占24.7%)以及体力劳动业(如建筑工、维修工等占17.3%),只有少部分人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占7.2%)。我们可以看出,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从事不稳定的脏乱累的工作,只有少数教育程度高的人才能进入高层次行业工作从事稳定工作。(2)报酬待遇。获得一份相对稳定的劳动收入是流动人口继续留在城市的直接动力,从调查结果看,多数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较低,2000元以内占到65%;日平均工作为10小时,每天工作9至12小时的占五成以上。由于城市提供的报酬一般超过农村的收入水平,即使满意度不高,流动人口也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流动人口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不乐观,仅有15.4%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79.4%的人没有签劳动合同。从访问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在服务业工作人员没有签劳动合约的意识,同时用工单位也没有这方面的规范要求。
2.生活情况(1)居住情况。流动人口在兰州的居住方式多样,有自己租住、合租、宿舍(集体或单人)、借住、自己购房和其他等。调查数据显示,租房是流动人口在兰的主要居住方式,而且近六成的人是自己租房,与人合租的情况并不多。这种居住方式与来兰流动人口在兰从事的工作、在兰居住时间和来兰方式有关。此次调查的流动人口中从事个体商户和小商小贩的人员较多,而且很多人在兰州居住的时间比较长,加之有的人是与家人一起来兰,为了生活方便多数人会自己租房住。(2)社会交往。调查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与其他居民的往来情况,最频繁的交往情况是聊天,其次是帮助其他居民,再就是接受居民帮助,到居民家做客和请居民来家做客的情况最少。这与社会交往中距离原则相吻合,交往距离的远近正好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强弱亲疏,交往距离越近人际关系越强,交往距离越远人际关系越弱。同时,与本地人结交朋友的情况比较普遍,随着在兰州居住时间的延续,流动人口与兰州人结交朋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从社区活动参与情况看,大多数(83.6%)流动人口没有参加过社区的活动,如文化娱乐、治安巡逻、募捐、选举、志愿者活动等。但多数(62.8%)流动人口表示愿意参加社区活动融入到当地社区。流动人口困难求助调查结果显示,向以前的朋友求助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家人,再就是亲戚,也有向同事、政府求助的,但比例很小。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范围有限,以前的朋友和家人是他们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3)社会保障。目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在此次调研中涉及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我们发现参保率都很低,购买农村医疗保险的仅占30%。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由于户口类型不同,能够享有的社会保障不一样,进城务工流动人口的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受到流动人口个人参保意识的影响,加之用工单位存在用工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
3.流动人口社会服务与管理当地对外来人口提供的服务和管理,如人口基本信息登记、证件发放、计划生育管理、出租屋管理、卫生防疫、治安维护、职业介绍和培训、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情况。此次调查显示,有部分流动人口接受过相关的服务和管理,而接受过相关服务与管理的人中,57.1%的人感觉满意。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还没有覆盖到所有人,这些服务和管理逐渐得到了多数流动人口的认可。从流动人口是否应该参与当地政府的管理的调查结果看,75.4%的人觉得应该参与,7.6%的人觉得不应该,17%的人认为无所谓。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于政府对他们的管理并不是排斥的,大多数人觉得应该参与管理。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兰州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影响,工作层次不高,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从流动人口在兰州所从事的行业和具体工作看,他们在商业和服务业中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对个人能力和教育程度没有特别要求,收入不高,劳动时间较长的低层次工作。多数流动人口找工作或者就业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半数的人觉得找工作困难。这主要是与流动人口的教育程度不高有关,年纪稍大的多数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程度,年纪稍小的多数是初中和高中教育程度,在找工作时只能选择那些对教育程度要求不高的工作。同时,随着年龄增长就业困难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
2.兰州市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主要项目的参保率均偏低,有养老保险的占调查总人数16.9%,有医疗保险的占30%,有失业保险的占8.2%,有工伤保险的占11.7%。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严重缺失受到流动人口保险统筹层次低、地区之间政策不统一、保险关系难以转移接续、用工合同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如是否清楚现在社会保险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办理程序及要求,目前工作/务工的单位/企业有没有、如何给应聘工作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员提供社会保险等,都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参保。从总体上看,在兰州务工的流动人口享受的城市社会保障很有限,有待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
3.兰州市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从统计结果看,2012年月收入1600元及以下占被访兰州市流动人口的45%,2000元以下的占65%。而兰州市工薪阶层一般在2500-3000左右。这样看来,流动人口中65%的人的月收入是低于月收入2000元,加上兰州市的物价水平并不低,流动人口的月均收入偏低。每天的工作时间较长,日平均工作为10小时,基本上没有节假休息日。兰州流动人口在工作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也不多,仅有20%左右的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一方面很多流动人口没有签劳动合约的意识;另一反面很多用人单位并不重视签订劳动合同,这样一来就不能有效地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
(二)建议
1.重视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加强劳动权益保护。针对多数流动人口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重视和开展流动务工者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职业中介机构,为流动人口就业提供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法》的宣传,增强流动人口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与流动人口就业人员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严格依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检查用人单位工作报酬、劳动条件、工作时间等,解决流动人口的劳资纠纷、工作环境恶劣等劳动权益问题。
2.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出台符合当地实际和特点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政策,加大社会保险投保宣传,建立流动人口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流动人口保障体系的途径,尝试通过新方法解决因外来人口的高度流动性所带来的困难,提高流动人口的参保率。
3.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制度,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和职责。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检测体系,全面把握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全面实现流动人口的计算机管理,并尽快与相关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建立兰州市统一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管理体系,完善管理网络,明确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构,建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4.管理与服务结合,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转变观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想方设法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兰州市安居乐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增强其自信心和“对兰州的归属感”,使流动人口同本地人一样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受到同等尊重和信任。通过提供优良的社区服务,着力增强流动人人口对工作、生活和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5.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面对大量的流动人口,兰州市的教育、卫生、防疫保健、环境保护、交通等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为满足需求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中,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中,使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流动人口。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未成年子女教育问题。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对国家战略规划、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了解流动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与需求,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此,应结合西部地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人口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人口流动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温蓉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