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互联网下的高校文学教育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中,“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发展的挑战,高校里文学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然而,有挑战就有机遇,高校文学教育也因此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作为高校里的一名文学教育者,就更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自己教育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自己的文学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学教育;互联网+
文学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中一直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因为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与人生哲理。学好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处于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冲击着高校文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模式,使之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教学效率。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互联网+”给高校文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以及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互联网+”给高校文学教育带来的冲击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它已经走进了高校文学教师的教学课堂,但以教师讲台授课的传统教学形式并没有被改变,教师最多在此基础上添加了PPT的教学,课堂的氛围还是那样的沉闷。究其原因,笔者觉得这是因为互联网对文学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大。但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它势必会给文学教育的传统生态带来深刻的改革。通过对过去那种教师+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进行强烈的冲击,它使文学教育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为文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二.“互联网+”背景的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1.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方式,让文学课堂充满趣味。在进行文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改革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这主要是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下就更不会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作为高校文学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例如:教师在进行文学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播放他们感兴趣的并且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电影。然后教师可以从电影的内容出发,让学生就相关的文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感想。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就自己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则在一旁进行引导。这样一来,整个课堂都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也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2.利用互联网进行平台宣传,让文学教育立体覆盖。对一般的大学生而言,文学只是作为高校的选修课程而存在的。这种现象所导致的弊端就是大部分学生的生活中都接触不到文学,他们也因此对文学并不重视。这样一来,很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就必须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宣传,让文学多方位立体化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对文学重视起来,也由此让文学从课堂走向校园,走进生活。例如:教师可以在新浪微博或者百度贴吧这些学生经常浏览的平台推送一些与文学相关联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大众的需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例如:朗诵比赛、舞台剧演出、征文大赛等,首先利用互联网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整理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参考。而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更能感受到文学的重要性,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们也能因此更好地进行文学的学习。
3.利用互联网开展交流活动,让师生之间关系融洽。高校的教育并不同于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教育,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也不会像以前那种督促学生进行学习,通常下了课之后,学生会很难看到教师。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与教师缺乏基本的沟通与交流,他们之间的关系比较陌生,这很不利于文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它脱离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就自己在文学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进行请教,教师也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解惑。在长期的交流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建立更加和谐融洽的关系,这也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文学的兴趣,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学知识的学习。
总之,要使高校文学教育的发展迎来旺盛时期,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文学教师,就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理念,顺应时展的潮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从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平台宣传再到开展交流活动,让文学多方位立体化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学的学习,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爱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文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1):53-54.
[2]刘聪.“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6):116-117.
作者:张莹 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