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实践及理论思考范文

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实践及理论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实践及理论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广播文艺节目创新实践及理论思考

摘要:广播文艺节目肩负着服务大众、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重任。新形势、新时代呼唤广播的春天。广播文艺的创新创优更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要求采编播录人员要扑下身子去采风、去体验;贴近生活——才能使节目自然、亲切,有市场、站得稳;贴近群众——才能真正满足听众需求,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

关键词:广播文艺;创新创优;贴近群众;深入生活

在2014年中共中央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谈到文艺作品的创作源头时,语重心长地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在谈到文艺作品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时,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重要讲话对我们从事广播文艺工作的同志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今天新媒体层出不穷、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广播文艺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怎样走出误区?广播文艺节目将走向何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广播文艺工作者不断的实践探索、仔细研究、认真思考。

一、“三贴近”才能出精品、创效益,创新创优双丰收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创作出受众欢迎和认可的文艺作品,如何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有所作为,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显著的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呢?我的回答是:只有常深入生活,坚持“三贴近”才能出精品、创效益,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广播文艺节目是广播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了丰富人们日常生活、愉悦心灵的作用。使文艺节目更满足百姓需求,是广播文艺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的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文艺节目仅提供愉悦还远远不够,还要“既叫好又叫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才能真正成为广播文艺节目的精品。濮阳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濮阳台)已走过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年来,广播文艺节目始终是濮阳台广播宣传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要阵地。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引进了数字音频工作站、多媒体制作和自动播出系统等高科技先进设备,文艺节目制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广播文艺节目的编辑制作全部进入数字化,播出几乎是全直播,时时刻刻与同广大受众密切沟通,节目“贴地飞行”,节目越办越适合受众口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实现双赢。我们办好、办活文艺节目的宗旨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坚持“走转改”、践行“三贴近”,不断实现和攻克一个又一个目标,为受众提供了“赏心悦目”的文艺节目。濮阳台的文艺节目每天都有十多个小时的播出时间,节目多,时间长,如何才能贴近社会、服务中心工作,又能极大地满足听众需求呢?我们的做法是走出去、请进来,联合社会力量办好节目。一般来说,常规的广播文艺节目主要是编排一些歌曲、音乐、戏曲、曲艺、文学等内容,既省事又轻松,但这就会造成贴近性不够强、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近几年来,濮阳台在开办好大板块直播节目的同时,还响应听众朋友的要求,在文艺节目中开办了好几档服务类栏目,如《今日龙都》栏目是一个宣传濮阳市企业文化的节目,这样既丰富了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鼓励他们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又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乡村俱乐部》是一档针对农村听众的节目,我们把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方针融入文艺节目,不光送去广大农村听众喜欢的戏剧、曲艺小品和歌曲等节目,还应他们的要求不定期地播送一些致富信息,如我市蔬菜办公室在全市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工程时,市里干部听了《乡村俱乐部》节目后,主动找上门,让我们在栏目中向农民朋友宣传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的好处和方法,很受农民朋友欢迎,他们说:“收听《乡村俱乐部》真是好,既听了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又学到了致富奔小康的知识,一举两得。”其他广播文艺栏目也受到了听众朋友的欢迎和认可,如:《戏迷乐园》《评书连播》让广大戏迷、评书迷“乐不思蜀”;《亲亲宝贝》成了少年儿童和家长的良师益友;《记忆中的歌声》让经典歌曲百听不厌……在做好广播节目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策划了多场“三下乡”“进社区”等慰问演出活动,和受众面对面交流,倾听大家对广播文艺节目的要求和希望,从而使我们的节目办得更加接地气,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贴近群众才能听民声、顺民意,实践探索有新意

要创作出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做到听民声、顺民意。受众是媒体宣传的受益者和监督者,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办得好与不好,他们说了算。濮阳市是国家1983年在重点开发中原油田的时候建市的。拥有20多万干部职工和家属的中原油田一直以来都是濮阳市重点支持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这20多万职工和家属中,大多数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品质要求很高,欣赏范围也很广泛。特别是那些经常奋战在前线的钻井工人,他们每天在荒郊野外作业,电视和网络时断时续,业余生活单调乏味,文化生活更是非常贫乏,所以,他们对广播情有独钟。这就对我们的广播节目特别是广播文艺节目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应该如何满足他们和本地听众的不同需求,是濮阳台文艺节目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话题。濮阳市地处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全市388万人口,农业人口占了300多万,当地听众非常爱听戏曲和说书,油田的职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也爱听他们家乡的一些戏曲和民歌,怎样编排每天的文艺节目,才能使广大受众都愿意听、爱听呢?我们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编排节目,如:每天早晨播放一些轻音乐节目,使大家心情舒畅,轻松晨练;六点多钟,农民朋友开始下地干活,这时播放一些地方戏曲,使农民在下地干活时,听着收音机,哼着小曲,开始一天的劳作;到了下午和晚上,我们播放一些精品节目,如《空中剧场》《评书连播》《记忆中的歌声》等栏目,让那些每天都在固定时间收听文艺节目的听众朋友大饱耳福。要想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怎么样才能让社会知道电台、了解电台呢?从建台初期到现在,我们的一贯做法是:在满足听众朋友对广播文艺节目不同要求而制作大量不同种类文艺节目的同时,不断加大广播文艺精品节目的制作力度。让节目说话,把节目传播到四面八方。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起,濮阳台创作的歌曲、广播剧和其他文艺专题节目,有二十多部(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广播歌选》《广播剧场》和《中国之声•记录中国》等栏目中播出。其中,戏曲专题节目《为了一棵京剧新苗的成长》还荣获了1995年度中国广播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戏曲节目特等奖;广播剧《连心台》《村官李连成》《春天的约会》《一本字典》《小公鸡和小鸭子》《父亲的勋章》和《小康路上红旗飘》以及创作歌曲《希望的绿洲》《红旗渠》等作品先后在中央电台、省电台播出,有的还荣获了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不仅给广大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也扩大了濮阳市在全国的知名度,而这些节目的创作,也是广播文艺节目主创人员深入生活、贴近大众的结果。

三、贴近生活才能出特色、见效果,理论研究思考

多贴近生活指的是要贴近当地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每个地方都有本地特有的地方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濮阳市有7个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戏曲,如“大平调”“大弦子戏”“柳子戏”“目连戏”“四平调”“罗圈戏”以及“河南坠子”等,另外还有二夹弦等十几个稀有剧种,有些在全国属于“独一份”。如何保护、挖掘、传承好这些民间艺术,推陈出新并发扬光大,濮阳台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采录当地的地方戏曲。比如“柳子戏”,曾经在濮阳市清丰县一带流传了二百多年,后来剧团解散了,演员也各奔东西,“柳子戏”面临失传。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多方努力下,清丰县柳子戏剧团不仅重新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新创作排演了《貂蝉拜月》等新编古典戏剧和现代戏剧目,在《貂蝉拜月》即将参加河南省戏曲大赛前夕,我们濮阳台对《貂蝉拜月》进行了全场录音,在濮阳台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受到社会上的高度重视。省、市、县三级政府先后拨出专款,对濮阳市的十几个地方戏进行了保护和推广,其中,每一位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年都会得到几万元的财政资金补贴,这就大大提高了演艺人员创作和演出的积极性。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也多次邀请清丰柳子戏剧团、濮阳县大平调剧团、范县四平调剧团以及濮阳县大弦戏剧团等到《梨园春》演出,受到了全国戏迷朋友的追捧。2013年12月,濮阳台特别邀请中央台《广播歌选》编辑部一行5人专门来濮阳采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濮阳稀有剧种“大平调”“大弦戏”“柳子戏”“目连戏”和“四平调”等,2014年第三期的《广播歌选》杂志用了五分之四的篇幅刊登在濮阳的采访文章。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只有在创新创优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广播文艺节目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与广大受众息息相通、再创辉煌。但是,“三贴近”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要求采编播录人员真心实意地去工作、去学习,要踏踏实实扑下身子去采风、去体验。实践证明,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使广播文艺节目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只有贴近生活才能使节目自然、亲切,有市场、站得稳;只有贴近群众,才能真正满足听众需求,拉近广播与听众的距离。广播文艺工作者只有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精良的文艺作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卢劲松 单位:系河南濮阳市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