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范文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蔬菜农药残留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消费量不断增加,由于农药残留引起的蔬菜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中国知网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关于我国2012-2016年5年间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数据为基础,对数据整理和分析,以此来说明我国当前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文献数据分析发现,2012-2016年这5年间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的平均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6.70%下降到2016年的2.31%,这说明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不断好转,蔬菜质量正在逐年提高。但同时数据也显示我国限用农药仍有超标,超标种类多,地域范围广,且禁用高毒农药也有检出。蔬菜农药残留的情况各地区有所不同,检出农药超标最为严重的蔬菜为叶菜类、豆类和根茎类。鉴于以上情况,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蔬菜农药残留的监管,严格对高毒农药销售的监管,对蔬菜种植农户进行培训,净化产地环境,促使我国蔬菜质量得以迅速改善,进而促使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农药残留;文献数据;政府监管

蔬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食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保鲜技术以及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范围内对新鲜蔬菜的消费量不断增加。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此纲要指出,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也就是到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蔬菜的消费量将超过粮食的消费量,成为第一大消费食物。而根据智研咨询的《2017-2023年中国蔬菜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我国蔬菜产量已经达到80005万吨,种植面积在2166.9万公顷左右[1]。蔬菜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在数量上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消费者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也在升级。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经济领域广泛的应用,在提升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大量使用化肥、农业和激素等投入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对人类的健康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农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大量的使用必然会直接导致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农药残留危害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3]。如果人、畜一次性摄入高毒剧毒农药残留的农产品会引发急性中毒,且如果长时间的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害物质在体内积存,会引起慢性中毒,最终表现为疾病的发生。2001年我国农业部开始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历年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2013年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6%,2014年为96.3%,2015年为96.1%,2016年是96.8%。2017年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8%,其中,蔬菜的合格率为97.0%。总体来看,从2012年到2017年,在被检测的农产品中,禽畜类的合格率最高,其次是水果,蔬菜居于第三位。2012年到2017年这5年来我国蔬菜合格率基本停滞不前,没有较大的突破,从2012年至2014年都出现微下降的趋势,但是到2015年却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达到最低水平。农业部的例行监测报告寥寥数语,并没有展现出我国蔬菜质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也没有相关的说明,因此希望通过对2012-2016年这5年各地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此来说明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

一、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1.数据的获取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12-2016年在公开发表文献中关于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数据来反应同期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本文获取数据的文献为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期刊。以篇名搜索“蔬菜农药残留”,搜索到文章1696篇,再以年份进行筛选,因为文献刊载的数据都有一定的滞后,因此选取2013-2017年刊载的文献共计为534篇,以期获取2012-2016年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数据。将这534篇文章从篇名上进行人工筛选,标准为“时间+地点+蔬菜农药残留”,入选文章仅为58篇,进一步扩筛选范围为“地点+蔬菜农药残留”,此时共获得文献172篇。将这些文献一一研读,从中记录主要的信息数据,包括年份、检测地点、检出率、超标率、主要超标农药,超标蔬菜类别等信息。

2.数据的处理在这172篇文章中,有部分数据缺失,比如有的没有标明具体的检测时间,有的没有具体的检测地点,有的只刊载了检出率,有的只刊载了超标率,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在登记的172篇文章中,获取检测时间、检测地点、农残超标率、主要超标农药的关键数据共计190个。在这些文章中,有些数据缺失,所以按不同指标进行筛选的时候,有效数据是不同的。在文献中,王卓等[4]的文章刊载多年数据,我们将每年的数据单独列出,这样一篇文章就会产生多个有效数据,这也是文章篇数与最终数据计数值不一致的原因。对于文章中刊载的多年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将平均值认定为相应年份的数据。比如有的文章刊载2010-2013年4年的蔬菜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平均值为2.51%,检出率为14.44%[5],那么我们认为2012年和2013年这两年的蔬菜农药残留的超标率都为2.51%,检出率都为14.44%。有的文章中的数据是分大类刊载的,比如分别给出了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的检测数据[6],那么我们将这三类的超标率数据做算术平均,作为最终的超标率。有的文章给出了各大类蔬菜的农药超标率数据,比如叶菜类、根茎类、甘蓝类等蔬菜种类的超标率[7],这种文章我们也将各大类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总的超标率。另外还有的文章只做了单项的检测,比如只做了有机磷类农药检测[8],那么我们也将这些数据作为综合的农残数据列出来。在这190个数据中,我们按照时间来分类,以此来说明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连续的变化情况。将检测地点分为六个区域,以此来反映我国各个区域蔬菜农药残留的状况。本文分别记录了超标的主要农药和超标的主要蔬菜类型,以此来反映我国超标农药,尤其是禁限用农药的使用情况和各类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二、数据分析

1.蔬菜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的分析如图1所示,2012年,平均检出率为26.64%,平均超标率为6.70%。2013年,平均检出率为26.86%,平均超标率为5.90%。2014年,平均检出率为20.55%,平均超标率为3.24%。2015年,平均检出率为19.80%,平均超标率为2.74%。2016年,平均检出率为28.12%,平均超标率为2.31。

2.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种类的分析在登记文献中,有152个数据记录了2012-2016年检测出的超标农药超过了40种,主要包括毒死蜱、氧乐果、甲胺磷、克百威、甲拌磷、氯氰菊酯等。

(1)超标频次最高的农药为毒死蜱。毒死蜱是广谱性农药,可以扑杀多种害虫,价格相对低廉,因此在蔬菜种植中广泛应用。我国从2002年开始禁限用高毒的有机磷农药,这使得当年没有禁用的毒死蜱大范围的开始使用。毒死蜱与常规农药相比毒性低,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首选药剂[9]。毒死蜱在2012-2016年的152个记录数据中,累计出现了81次,总占比达到53.29%。2013年年末农业部2032号公告中规定,从当年年末开始国家就开始限制使用毒死蜱,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毒死蜱。但是,从图2可以看出,在之后的2014-2016年3年间,毒死蜱超标频次仍一直高居不下,比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在2016更是达到了75%(2016年8个登记数据中6个含有毒死蜱超标)。从表5可以看出,这81个超标数据出现在华东地区44个,占所有华东地区70个有效数据的62.86%,且这44个毒死蜱超标数据来自于不同检测时间的30篇中的苏州、三明、济宁、潍坊、上海、衢州等22个不同的检测地点。其次,有13个超标数据来自于中南地区,占中南17个有效数据的76.47%,且分布在中山、郑州等6个地区,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不同年份也均有超标数据。这说明毒死蜱作为杀虫剂一直在大量使用,且使用范围较大。

(2)超标频次居于第二位的是氧化乐果。氧化乐果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和杀螨剂,被广泛的使用在防治棉花、水稻等大田作物的虫害上,但是氧化乐果毒性大且残效期较长。早在2002年的农业部194号公告中就规定自2002年6月1日起,撤销氧化乐果在甘蓝类蔬菜的登记,2011年6月的农业部第1586号公告就撤销氧乐果在十字花科蔬菜的登记。虽然氧化乐果不是国家禁止使用在蔬菜上的农药,但是在《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禁用农药名录》上可以看到,氧化乐果是禁止使用在甘蓝类、韭菜、白菜类、茄果类蔬菜上。统计数据表明,2012-2016年氧化乐果在152个检测数据中超标频次达到72次,占比达到47.36%。除2013年超标频次占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占比均达到50%以上。从地区上来看,氧化乐果超标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北和西南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共检出65个超标频次,且每个地区氧化乐果的超标数据占该地区所有超标有效数据个数的50%以上,西北和西南甚至达到70%以上。氧化乐果经常被检出的原因是因为其相对于其他低毒农药来说,杀虫效果好,价格低廉,因此,经常被违规使用,在大城市的市郊,蔬菜消费量较大,虫害发生也较为严重,菜农为追求经济利益,乐果施药量较大或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就急于上市,致使蔬菜中氧化乐果检出率居高不下。

(3)超标频次居于第三位的是甲胺磷。甲胺磷是广谱高效杀虫剂,对抗药性虫害,如棉花红蜘蛛、蚜、螨等有良好防治效果。但是甲胺磷对人畜高毒,不宜用于蔬菜、茶树、烟草及药用植物。国家从2002年开始就禁止甲胺磷在蔬菜上使用,但是在2012-2016年仍有较大范围的检出。徐来潮和吴红苗[11]在文章中解释甲胺磷的检出可能是甲胺磷施用过程中的直接喷洒,也有可能来源于乙酰甲胺磷的分解的残留。在全国六个地区,除东北没有检出外,其他地区都有检出,在这50个超标数据中,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甲胺磷检出频次占比较高,华北地区的19个有效数据中出现9个甲胺磷超标,占比达到47.36%,而西北地区达到38.09%,其他地区均在30%左右,且覆盖范围较广。作为从2002年开始限制使用,2007年全面禁止的高毒农药,在2012-2016年间还有如此大范围的使用,说明我国对高毒禁用农药监管不力,尤其是北方地区。

(4)超标频次居于第四位的是克百威。克百威是一种具有杀虫、抑菌、保鲜的高毒性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主要用于根灌杀死如韭蛆、地老虎等抗药性较强的害虫。在2002年的农业部第199号公告中就明确规定克百威不得用于蔬菜上,但是在2012-2016期间文献数据共检测检测超标频次达44次,占152个数据值的28.95%。且5年间超标频次占比都维持在这个比率附近,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克百威作为禁用农药在全国6个地区都有检出。这也提醒了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农药生产和流通方面的监管力度,并且对于禁用在蔬菜中的农药应该实行严惩制度,杜绝禁用农药的危害。

(5)超标频次居于第五位的是甲拌磷和氯氰菊酯。甲拌磷和氯氰菊酯在这5年间超标频次为38次,超标频次总占比为25%。甲拌磷主要用途是内吸杀虫、杀螨剂,具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2002年农业部公告第199号明确规定,甲拌磷为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现代农药发展的方向是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污染,但多数农户仍然倾向于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甲拌磷是一种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能迅速进入植物体内发生作用,缺点却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自行降解。虽然国家禁止使用在蔬菜上,但由于2003年农业部274号公告中没有包括甲拌磷,导致甲拌磷仍然在市场上流通,造成菜农的误用。在数据统计的5年内,甲拌磷出现38次检测超标。除东北以外,其他五个地区都有检出,而东北地区没有出现超标数据,可能是检测地为属于东北地区的数据太少,只有6个。氯氰菊酯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某些害虫的卵具有杀伤作用,且药效迅速,能够防治棉花、蔬菜、果树等多种植物上的害虫。有机磷类农药的残留超标率相对低于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这说明随着政府对蔬菜农药残留监管力度的加大,菜农安全意识增强,有机磷这类高毒农药正逐渐被高效低毒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代替[12]。在2012-2016年间,氯氰菊酯被检测超标共计38次,占有效数据的25%,2013年的检测超标频次占比有所下降为19.61%,而2016年飙升至50%。而从地区来看,全国6大地区都有检出超标,其中东北地区和中南地区超标频次占比较高,分别达到66.67%和47.06%,最好的地区为西北,超标频次占比仅为4.76%。

(6)其他。国家禁用农药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检出超标也比较多,达到21次和19次。对硫磷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占比达到20%。而甲基对硫磷也主要在西北地区的占比较高,21个有效数据中就9次检出甲基对硫磷,而在华东地区70个有效数据中,检测出6次,中南地区17个有效数据检出3次,华北、东北没有检出。这说明在西北地区甲基对硫磷的使用还是较多的。对于禁用农药的检出情况更是反应了各地政府对禁用农药监管的不同状况。这也说明,中国环境规制效率在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两极效应”,即环境规制有效省市和环境规制强无效省市聚集较多,只有个别省市环境规制处于弱无效状态[13]。

3.超标蔬菜种类的分析在这190个数据中,对蔬菜种类进行分析的数据有174个。在这174个有效数据中,叶菜类超标的频次最高,达到156次,其次是豆类、茄果类、瓜类、根茎类、鳞茎类、甘蓝类、白菜类和芸薹类(见图3)。其他还偶有检出的蔬菜类别,比如食用菌类、葱蒜类,根块类等,这些检出频次较少,且部分是由于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导致的。叶菜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超过其他蔬菜品种,豆类蔬菜和根茎类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也相对较高。其中叶菜类的超标频次最多,主要的原因是叶菜类蔬菜的生长周期较短,叶菜类蔬菜病虫害种类多,施用农药的间隔期也相应缩短,农药没有充足的时间代谢,最终导致蔬菜中农药残留较多。另外,叶菜类蔬菜的叶又是农药的承载体,农药在叶面上黏附,在收获时不能完全降解[14]。而豆类蔬菜营养丰富,虫害发生的情况相对较多,且豆类是连续采摘蔬菜,采收期较为密集,不利于农药的降解,这都是豆类蔬菜农药超标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第一,经过数据分析得出,2012-2016年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的平均数据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2年的6.70%下降到2016年的2.31%。这说明我国蔬菜质量正在逐年提高,农药残留状况得到缓解。从分地区的数据来看,我国所有地区的蔬菜农药残留不合格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016年较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所有地区都在2013和2015年出现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反弹情况。那是因为2013年3月和2014年8月分别开始执行新的农药限量标准。在超标的农药中,最严重的是毒死蜱,其次是氧化乐果、甲胺磷、克百威、甲拌磷、氯氰菊酯、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等。从地区上来看,在华东地区,除了毒死蜱、氧化乐果和甲胺磷外,相对比较严重的是氯氰菊酯;在华北地区,克百威和甲拌磷的超标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氧化乐果情况较好;在中南地区,相对比较严重的是氯氰菊酯,对硫磷超标的情况最少;在西北地区,氧化乐果、甲拌磷、甲胺磷的超标比较严重,而氯氰菊酯超标情况较好,这说明在西北地区还在使用含有氯化磷的高毒农药的情况较普遍。在西南地区,氧乐果、甲拌磷、毒死蜱的超标情况较为严重,而氯氰菊酯情况稍好。在东北地区,氯氰菊酯的超标情况严重。从全部地区来看,北方地区高毒农药使用较多。地区分类数据显示,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在华北和西北地区超标占比明显较高。而娄博杰利用南方六省数据研究发现南方城市相对北方城市更倾向于采用禁用或高毒农药[15]。本文的分析与此相悖,可能是近年来南方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对于高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监管更加严格。从超标的蔬菜种类来看,叶菜类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豆类、根茎类和茄果类、鳞茎类、甘蓝类等。叶菜类和豆类蔬菜在所有地区农药超标的情况都很严重,而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及中南地区根茎类蔬菜超标的情况稍微严重,华东与西南情况稍好;鳞茎类蔬菜在华北、中南、西北地区超标的情况较多,这可能与种植蔬菜品种的地区差异有关。

第二,在检测数据的分析中出现了一些特别的情况,主要有两个。一是在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中,一份蔬菜样本检出多份农药残留,且占相当的比例。2013年在江西的检测中,153份样品中有111份样品使用了2种以上农药,占检出样品的72.5%,说明混合农药的使用率占主导地位[16]。2013-2016年牡丹江的检测中,89份农药残留样品中有52份检出使用了2种或以上农药,占检出样品的58.43%[17]。这些都说明在蔬菜种植中,存在普遍的混合使用农药的情况。单一农药的重复使用已经不能很好地消灭那些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和顽固性害虫。为了更好地消灭害虫,一些种植户通常使用混合农药来增强杀虫效果,施药时总要任意增加品种和用量。二是从检测数据来源上看,蔬菜产地的检测超标率低于流通环节检测的超标率[18-19],这个现象令人困惑。检测的蔬菜样本都来源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这四个地方。一般来说,蔬菜在生产基地进行检测,蔬菜农药残留应该最为严重,合格率最低,因为经过包装和运输的缓解,蔬菜上残留的农药会挥发,所以进入流通环节再次检验的话应该是农残合格率有所提升。但是本文文献数据显示,批发市场的超标率是最高的,最低的是超市,农贸市场和生产基地居中,这也就说明流通环节蔬菜的农残超标率高于产地环节。这可能是因为大型超市一般具备完善的定点采购制度,蔬菜准入标准高,故残留检出率及超标率均相对较低。由于基地蔬菜规模化种植,管理相对规范,所以种植基地蔬菜样本的农药残留超标率相对较低,而农贸市场的蔬菜来源复杂,使其农药残留检出率和超标率相对较高[20]。

第三,关于蔬菜农药残留较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户不规范施用农药。蔬菜生产农户用药不合理,忽视安全间隔期,仅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农药经营商的推荐来选择防治病虫害的药剂,并在生产中随意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及频次,造成部分农药在产品及环境中的残留浓度较高[21]。其次,农药销售环节和蔬菜种植环节监管不严。政府对农药的生产和销售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高毒和违禁农药仍有生产和销售。监管部门对于蔬菜生产环节中高毒农药使用缺乏相应监管措施,而对于终端产品的抽检也往往存在抽检批次少和无法溯源等问题[22]。最后,产地环境遭到破坏。随着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工业污水等重金属排放已经破坏了土壤和农产品生产环境,这也显现在农产品检测农药残留超标上。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一是要在蔬菜生产重点市县加强农药残留危害与蔬菜产地监管政策的宣传力度,逐步引导农户树立蔬菜安全生产理念,主动遵守农药使用规范。二是要在蔬菜主产区深入开展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普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户逐步减少农药使用量[23]。三是要加强对蔬菜种植环节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和农药销售环节的监管。四是要实施农产品生产环境综合治理。

作者:祝文峰1,李太平2单位:1.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