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近几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筹划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其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同国际接轨,在保留本国教学精髓的基础之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教学思想和模式,从而促进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就目前形势上看,本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确存在部分落后之处,因此,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以及我国传统茶文化做出了研究,并在分析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究了新课改背景下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路径。
关键词:新课改;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育
高校对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课程内容的整改。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主要研究汉语语言艺术的学科,通过研究语言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来认识语言且投身于实际应用中。然而根据部分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反馈,一些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都不知道同未上大学之前的自己相比在专业知识领域有什么优势,在社会竞争面前显得非常迷茫和不自信。这就从侧面上反映了一定程度上我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教学未落到实处的问题。一般而言,教学未能落到实处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一是教学课程与时代的发展不在一条轨道上,从而导致学到的内容缺乏实用价值;二是教学师资力量不够,教学内容的开展不够多元。茶文化不仅属于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在我国各个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将茶文化融入到汉语言文化教育中,不仅符合新课改发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汉语言文学学习风气,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
1新课改提出的背景及茶文化发展
1.1新课改提出的背景在2001年,国务院推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由此我国教育开始进入到了全面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也是自2001年起,我国教育相关机构和部门针对于学校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被称为“新课改”。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如此重视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在于人才培养,还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拿美国这个国家来说,在教育上,美国高校课程其内容的深度、难度等都不及我国,但是总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为美国综合实力的增强贡献自己的力量。相对而言,我国高校实用型人才输出太少,对国家的贡献度也远不及美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其本国的贡献度。这就从侧面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在教育问题上,我国存在“纸上谈兵”的弊病,而美国更注重对于人才潜能的开发。因此,美国人的数学虽然不好,但是,美国经济运行所构建的模式在全球却是领先的。我国的教育的确是存在落后性,但是,也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成果。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问题上,高校既要保留传统教育的精华部分,又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从而保证我国的“新课改”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2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从纵向看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从横向上看跨越我国众多领域,如政治、经济、宗教、音乐、美术、广告、医学、体育、教育等。尤其在教育领域上,茶文化给我国英语和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和素材。我国的三大传统思想学派(佛、道、儒)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与茶文化相互影响。据悉,佛家就经常劝告门下弟子在每日12时之后应尽量避免进食,以训练自己的心智,如食欲增强可饮茶,以此强化自身意志力、保持清醒的头脑,也可降低对食物的渴望。后来佛教弟子借由茶的帮助逐渐养成了“过午不食”的习惯,茶对人意志力上的辅助作用被佛教弟子整理出来归纳为“茶禅精神”。这种“茶禅精神”赋予了茶文化以哲学内涵,对后世思想教育、哲学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我国茶文化在发展的初期就极具有“醒世”的特征,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结合有其必然性。
2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现状
2.1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纸上谈兵”。比如,关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学生往往从教材里可以获悉大量鉴赏方法,在谈论鉴赏方法时头头是道,然而让学生真正对一篇文章进行鉴赏则结果不尽人意。通过旁听部分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课,我们发现,教师习惯于对照着教材一板一眼地讲授汉语言文学相关概念、学术定义以及内容,对汉语言文学缺乏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自然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也无法自如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见解。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接收在知识深度上非常有限,学生知道语言的构成以及表达手法,但是,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它们,这就是“所学无法为我所用”,俗称“读死书”。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这个问题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而这也是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差距的所在。国外的学科教材内容通常比较浅显,教师通常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将书本的知识真正作为自己的知识,而这也是真正值得我国国内教学学习的地方。
2.2教学课程设计有待优化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文科类专业自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然而,纵观各高校的课程设计,我们发现普遍高校是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拆分为各个板块,再以板块内容为课程划分内容进行教学课程安排。然而,这样的课程设计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是有失妥当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止步于传授其中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可以通过研习其中的内容而获得人生的顿悟,欣赏文学之奇美,激发文学灵感且实现再次创造等等。因此,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的汉语言教学课程设计就不应该局限于汉语言内容教学,事实上,综合性教学和户外活动会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新课改背景下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结合路径
3.1以“茶”为关键词开展汉语言文学演讲课“茶”曾经是众多诗人、小说家笔下常常用到的意象。唐朝时期,众多文人墨客将“茶”写入到自己创作的诗篇中以彰显自身或清廉或寡欲的品格,也有很多诗人偏爱用茶意象来衬托当下怡人自得的心境。清朝时期,有文人就写过这样一句诗:“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这样简单的一句诗就让饮茶与读书的情趣跃然纸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范围除了诗词之外还有小说、歌词、电影台词等等。学生可以自行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寻找相关素材,并结合自身特点对于这些搜集出来的茶类素材进行或鉴赏或说故事形式的演讲,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二来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再只是一种“泛泛而谈”的形式,而是真正在践行“新课改”的宗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安排茶道课程相传,《茶经》作者陆羽小时候本是一个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孩子,无父无母后被佛教一禅师收养,为了矫正陆羽身上的坏毛病,禅师让其学习冲茶,直到可以冲出一杯好茶方可下山。后陆羽在一位好心婆婆的指导下终于学会了冲茶的方法,而正是这一学习冲茶的过程让陆羽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于是下山之后,陆羽将这些感悟用文字的形式编写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茶经》。而这也足以说明,茶道对于个人修养的增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面对现在大学生普遍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问题,高校有必要为其开展茶道课程来辅助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专业学习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在汉语言文学内容上,有时候难免要承担一定的心理负荷,这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因此,高校更应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展茶道课程,让茶道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一种“对冲”,有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学习的疲劳感。另外,茶道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高的课程,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活需要仪式感”这种理念的当下,茶道课程将会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真正的“仪式感”,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一种烹茶、沏茶、品茶技巧,更是在学习一种生活哲学。学习茶道的过程也是在帮助学生清除心中杂念、培养全神贯注精神的过程,茶道课程的开展也是顺应“新课改”要求的一次创新举措。
参考文献
[1]李靓青.在新课改理念下谈《茶艺》选修课程的教学思路[J].考试周刊,2012(26):180-180.
[2]谷飞.新课程改革下茶文化的校园教育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7).
[3]何俊梅.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0):221-221.
[4]智宇红.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6(12):78-79.
[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以广西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唐红星单位: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